APP下载

经方在咽喉疾病中的运用

2015-01-24伊,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抗菌素少阴经方

肖 伊,李 洵

(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经方在咽喉疾病中的运用

肖 伊1,李 洵2△

(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咽喉疾病中以慢性咽炎发病率最高,目前临床多见治以清热解毒、养阴利咽之法,但收效甚微且不能持久。笔者尝试使用经方治疗慢性咽炎疗效满意。故报道运用经方治疗外邪内传少阴、寒邪深伏少阴、浮邪敛入肺经等证型慢性咽炎的3个典型病例,总结经方在慢性咽炎治疗中的运用,走出“咽喉诸病皆属于火”的误区,跳出清热解毒、养阴利咽的窠臼,寻找针对不同证型治疗慢性咽炎的新思路,即注重宣肺散邪与温阳利咽。

经方;咽喉疾病;慢性咽炎;少阴咽痛;温阳利咽

咽喉疾病中以慢性咽炎发病率最高,其主要症状为咽痛、咽干、咽痒咳嗽、咽喉异物梗阻感等。临床中多见治以清热解毒、养阴利咽之法,但疗效或不满意或不能持久。我们使用经方治疗慢性咽炎,药味精少,却常可覆杯而愈,现报告典型病例如下。

1 典型验案

案1:程某某,女,59岁,2012年11月13日初诊。主诉左侧咽部间歇性剧痛4月余。起病前受凉、身痛、咽痛、咳嗽,自服抗菌素5d,身痛、咳嗽消失,左侧咽痛反加重。外院诊断慢性咽炎,给予抗菌素和清热解毒或养阴清热类中成药,但效不佳。经多功能纤维鼻咽镜、咽部X片、CT等检查后,诊断“茎突综合征”并建议手术。患者不愿手术转求中医治疗。症见左侧咽痛剧烈,牵连左颈部不适,不敢吞咽,纳食尚可,二便调。检查示咽部黏膜色暗红,无明显肿胀,双扁桃体Ⅰ°大,无脓栓。舌质略暗,苔薄白,脉细。治宜解毒利咽、活血止痛,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3g,浙贝母6g,防风6g,当归尾6g,赤芍6g,生甘草6g,皂角刺6 g,醋山甲6g,天花粉6g,乳香6g,没药6g,陈皮9g,金银花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d疼痛略有减轻,原方续服2d症状反加重。察其咽部黏膜不红,舌苔薄白略水润,改投半夏汤:姜半夏10g,桂枝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频频含咽1剂症减,5剂而愈。

按:半夏汤见于《伤寒论》“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治疗风寒客于少阴之经所致咽痛。患者并无明显寒热之象,但其起病之初有外感风寒史,治疗不当引发变证,邪传足少阴肾经,故身痛等表证消失。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现寒邪客于肾经,经气凝滞不行则咽喉疼痛不利。此时若使用苦寒之品则雪上加霜。章虚谷云:“少阴之脉,其直者上循咽喉,外邪入里,阳不得伸,郁而化火,上灼咽痛,仍用辛温开达,使邪外解,则内火散,此推本而治也。若见咽痛而投寒凉,则反闭其邪,必致更重”(《伤寒本旨》)。由此可知,凡外邪内传少阴之咽痛,需以辛温宣散之法透邪外出则愈。

《神农本草经》记载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半夏“味辛,平,有毒。治……喉咽肿痛”。桂枝宣通阳气,透邪外出,使结于咽喉的邪气得以宣散。目前临床中半夏多见用于降逆化痰止呕,忽视了其治疗喉咽肿痛的功能,甘草解毒利咽,方证对应5剂而愈。

案2:林某,男,51岁,2013年7月19日初诊。主诉咽痛5个月,5个月来持续咽痛,一直在外院就诊,诊断“咽炎”,均给予抗菌素及清热解毒类中成药,配合雾化吸入等理疗,咽痛时轻时重,兼见畏寒、手足冰冷,不敢使用空调,时值7月身穿厚外套。倦怠嗜卧,腰背冷痛,不喜饮,饮水喜温,大便正常,小便清长。检查示咽部黏膜轻度充血,舌略胖、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此属过用苦寒药物伤及肾中真阳,少阴寒邪凝滞,格阳于上,虚阳上越,扰动咽喉,治宜扶阳祛寒、引火归元。方药:炮附子黑顺片15g,干姜6g,炙甘草6g,桔梗6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咽痛减轻,5剂后咽痛消失,诸症减轻,给予金匮肾气丸连服4周,诸症基本消失,精神好。

按:此属误治导致寒邪深伏少阴。患者连续5个月服用抗菌素及清热解毒类中成药伤及少阴之阳,人体元阳被伤,虚阳浮越于咽喉则可见咽痛。郑钦安云:“喉痛一症,原非一端。此则畏寒,脚冷,明是少阴受寒,逼出真火浮于喉间,故喉痛而脚冷。四逆汤能温少阴之气,逐在里之寒,故治之能愈。[1]”若虚阳浮越向上,则表现为上火下寒之咽痛、目赤、口舌生疮等症,但此为阴火,与乌梅丸的上火下寒不同。此即《景岳全书·火证》所云:“寒从中生,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泻散于外,即是虚火,假热之谓也。”治疗中不能苦寒清热,当温补元阳、引火归元。

案3:患者刘某,女,58岁,2014年2月11日初诊:主诉咽部不适、咽痒、咳嗽3月余。初起外感咽痛,咽痒咳嗽,头身疼痛未用药。1周后头身疼痛消失,咳嗽未减,遂自服潘高寿蜜炼枇杷膏、养阴清肺糖浆等药,症状不减。就诊于外院呼吸内科,胸部CT、肺功能等检查均未见异常,给予抗菌素及竹沥水等止咳化痰药无效,随转耳鼻喉科治疗。症见咽痒、痉挛性阵咳、无痰,受风及异味刺激加重,咳嗽剧烈时面赤呕逆、小便失禁、夜间影响睡眠,咽部黏膜轻度充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证属外感风邪、失治误治、引邪入内、深伏肺经,治宜宣肺祛风、利咽止咳。麻黄汤加减:蜜麻黄6g,苦杏仁9g,生甘草6g,蝉衣6g。水煎服每日1剂,5剂后咳嗽明显减轻,夜间入睡正常。上方加紫菀10g、款冬花10g续进5剂,咽痒基本消失,偶尔咳嗽且无痰,咽部仍觉不适,时有清嗓。胸闷气短,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弱。久咳伤肺致肺气虚弱、咽喉不利,治宜补益肺气、止咳利咽。以九仙散加减:阿胶10g,乌梅10g,太子参10g,桔梗10g,桑白皮10g,浙贝母10g,款冬花10g,五味子10g,生黄芪10g。每日1剂,连服2周而愈。

按:外感后本应宣散外邪,但患者服用止咳糖浆太过甜腻,敛邪入肺,致使浮邪不泄,兽困肺经,久咳不止。其特点为咽痒而咳,遇风而发,干咳无痰,气管及肺部检查无异常。20世纪80年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创世人干祖望将其命名为“喉源性咳嗽”,此时治疗仍当宣肺祛邪,方中麻黄宣发腠理、轻清上浮,专疏肺郁。聂惠民认为:“麻黄虽曰散寒,实为泄邪,虽曰解表,实为开肺。[2]”干祖望尤喜用麻黄,认为“麻黄是利用其解肌宣泄发散作用来畅开玄府,将邪毒逐出体外”[3]。故可使深伏肺经之风邪外出,配以苦杏仁宣肺降气,蝉衣疏风止痒,甘草利咽调和诸药,防止麻黄开泄太过、耗伤正气。5剂后加紫菀、款冬花,加强降气止咳之力。续服5剂症状明显缓解,邪气已祛,久咳伤肺,故治以补益肺气止咳利咽,九仙散加减收功。

2 讨论

咽喉疾病中以慢性咽炎发病率最高,随着社会城市化的进展,以及空气污染和工作压力等因素的增加,发病率日渐增高,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主要症状为咽痛、咽干、咽痒咳嗽、咽喉异物梗阻感等。郑钦安曾说:“……(头面)各部肿痛……市医往往称为阴虚火旺,而用滋阴降火之药者极多。[4]”经方大家胡希恕亦云:“现在……遇到嗓子疼,大概都在解热这方面,滋阴解热这方面下手。[5]”几十年过去,临床中这种趋势更加显著,风寒袭表、风寒客于少阴之经等证未被重视。遇到咽痛或咽部不适且病程短者,大多投以抗菌素或清热解毒类苦寒中药;其病程长者,多治以滋阴清热利咽之法。这种误治源于“咽喉诸病皆属于火”的误区,极大地损伤了患者的阳气。本文中的三则病例,均在数月内间断或连续使用抗菌素及清热解毒类中药。外感病的初期为太阳病,病变部位在体表,治疗应为解表散邪,使邪从体表消散而愈。这时使用抗菌素或清热解毒类中药,属于误治会发生变证。这类药物苦寒伤阳,由于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经的阳气一虚邪气就内传于少阴,引发少阴咽痛。治疗当温肾扶阳,祛除在里之邪,万不可以寒凉清热。

最后以郑钦安的谆谆教诲共勉:“吾愿天下医生,切切不可见头治头,见肿治肿,凡遇一症,务将阴阳虚实辨清,用药方不错误。[6]”

[1] 郑钦安.中医火神派三书·医法圆通[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250.

[2] 聂惠民,王庆国,傅延龄,等.长沙方歌括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8.

[3] 干祖望.我最喜欢的四味药——麻黄[J].中医药通报,2002,1(4):6.

[4] 郑钦安.中医火神派三书·医理真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112.

[5]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453.

[6] 郑钦安.中医火神派三书·医理真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112.

R766.14

:A

:1006-3250(2015)08-1038-02

2015-02-18

△通讯作者:李 洵,主任医师,医学硕士,E-mail:lx1606@ sina.cn。

猜你喜欢

抗菌素少阴经方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论少阴“三急下”
抗菌素不是万能药,滥用后果很严重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抗菌类药物的热值测定
饲用抗菌素在畜禽饲料中的使用
抗菌素的临床使用情况及预防用药探讨
论《伤寒论》少阴病误汗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运用经方治疗疼痛验案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