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经允中》学术特点与价值探析*

2015-01-24辉,谷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内经本草石英

朱 辉,谷 松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伤寒教研室,沈阳 110032)

《医经允中》学术特点与价值探析
*

朱 辉,谷 松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伤寒教研室,沈阳 110032)

《医经允中》为清·李熙和撰述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共24卷。书中纂集《内经》、《脉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诸书内容,分别从医理、脉理、诊治、用药等专题予以阐述。通过对该书的系统整理,总结出作者强调以切脉为首要,推崇《内经》经旨、张仲景伤寒之论,并分疏本草,以药证相合,侧重阐明医理而少载方药。该书立法严谨,对现代中医临床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医经允中》;学术特点;李熙和

《医经允中》系清代医家李熙和撰述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以《内经》理论为基础,结合张仲景、王叔和有关诊法、证治及《本经》药物内容予以阐述。作者李熙和在全书之首自述著书大旨,谓“病者脏腑气血之偏胜,太过者泻,不及者补,随其病之偏,以致于中”,故命书名曰“允中”。《医经允中》之书名亦有作者对医经著作内容之阐论力求公允、持平之意。该书层次结构清晰,内容涉及广泛,理论通俗易懂,为系统学习中医学的入门之书。

1 《医经允中》作者及成书

李熙和,字时育,生卒年代不详,武进(今江苏常州)人,诸生。李熙和品行端正,学问渊博,尤其精于医术。其少年时代就跟随同县杨雪臣、颜石英学习,二者皆为理学真儒。颜石英兼通医术并有著述,李熙和师从于颜石英,因受其学。李熙和心怀救民疾苦之念,立志钻研医学而不求闻达于世,辞却科举,专以行医济世为业,著有《医经允中》及《平脉辨证》。《医经允中》系李熙和增补其师颜石英著述而成,《平脉辨证》成书年代与《医经允中》同,系《医经允中》讨论脉理的部分。

康熙癸酉年(1693)正月,李熙和通过杨雪臣乞序于李颙。李颙(1627-1705)字中孚,陕西盩厔(今周至)人。其一生不求仕进,自居于山中土室,以水曲曰盩,山曲曰厔,取其所籍之县名之义,故序中自署名为“二曲病夫”,学者亦称其为“二曲先生”。李颙在理学上颇有造诣,被称为“海内大儒”。其作序之时并未见《医经允中》其书,故在其序中仍称为“颜氏之书”。李颙对颜石英、李熙和的学术造诣给予较高评价,如在序中曰:“毗陵独以石英之明而为之师,时育之贤而为之徒,揭医经之大中,济斯人于沉疴,是天厚毗陵而不一少悯于吾秦民也。”继杨雪臣、李颙之后,李熙和同族叔氏木庵楠在其《跋》中曰:“轩岐之后有时育,犹孔孟之后有紫阳,而医道得昭明天壤也。”又曰:“是书出,幸斯民之仁寿,尤幸吾宗尚有传人也。”亦对李熙和的学术造诣给予较高评价。康熙丙子年(1696)冬,与李熙和同学于延陵书院的宛平方辰亦为该书作序,序中称李熙和“救民疾苦之念时切于中,因托业于医以利济”,道出了作者李熙和行医济世的初衷。且发出“自汉以来,方书一出,遂失真传,致民之罹于夭札者不可胜计”的感慨,指出长久以来,医书问世之后,未能广为流传的历史局限性。于是,李熙和“上溯轩岐,研穷精义,纂述医书二十余卷”而成《医经允中》。

《医经允中》无作者李熙和自序,书中亦未提及书稿完成及装订时间,因此该书具体成书时间待考。书中李颙之《序》落款为“时癸酉正月朔三日”,即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序中亦有“不谓今正月朔,毗陵时育李子介雪臣杨先生,求其师颜子石英《医经允中》序于予”的叙述,因此可以推断该书成书时间可认定为癸酉年之前,应早于1693年。《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录入该书成书于康熙三十二年,恐是据李颙《序》之落款时间而载。

2 《医经允中》内容及学术特点

《医经允中》内容涉及《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脉经》等,分别从脉理、医理、诊治、用药等专题予以阐述。书中首卷为总论,二至四卷论脉,卷五至卷十六论病,卷十七至卷二十三论药,末卷集论医格言。李熙和治学具有渊源,是书辨脉辨证,分疏本草,不为无本之谈,而有折衷之识,所重者阐明医理,而不沾沾于方剂。纵观全书内容,其学术特点可总结为如下方面。

2.1 医药之要,莫先于切脉

作者认为切脉为医学之先务:“脉候不真,则虚实莫辨,攻补妄施,鲜不夭人寿命”(《医经允中·编次》)。《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期。”作者宗《内经》之旨,尤其强调脉诊的重要性,故开篇首论脉诊内容。《脉经》的脉学成就为后世医家所瞩目,它不仅载录了《内经》以来扁鹊、张仲景、华佗等诸家的脉法论述,而且通过其分析归纳、系统整理,对脉学理论、诊脉方法及临床意义作出了明确阐释。所以,书中以采择增损《脉经》为首要论述内容,详论七表、八里、九道等病脉及平人脏腑虚实脉等,并对诊脉法及脉理意义加以阐释,使脉象机理与脏腑疾病紧密结合,使脉学理论更趋科学实用。脉理精深微妙,不易掌握,正如陈念祖在《医学实在易·持脉秘旨》中言:“脉之为道,最为微渺而难知也。”所以,作者尤其强调医者当审辨脉理于平时,临证才不致有他歧之困惑。

2.2 熟读《灵》《素》,成功可必

前贤有“不读四书五经不可以为士,不明《内经》《灵》《素》不可以为医”的说法,充分肯定了《内经》在临床的指导作用。作者认为疾病的发生,不外乎脏腑经络失和,而《素问》《灵枢》为临床辨证论治的纲领,熟读《灵》《素》则可明辨病在某经某脏,正确选择该经、脏的药物治疗,则“药病相当,成功可必”。作者又虑《内经》原文为黄帝与岐伯随问随答,前后散见,头绪颇多,故将《内经》原文分隶于诸证,阙疑举要,分门别类,使读者一目了然。

2.3 采辑伤寒,羽翼《灵》《素》

作者在《医经允中》卷十四、十五采辑收录了大量张仲景《伤寒论》及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的内容,体现了作者对方书著作独宗张仲景的观点。作者认为:“仲景一书,非独论伤寒,每于疑似之间,而辨类伤寒与杂症也”,“其议论精微,参究匪易,与《灵》《素》相为表里”。加上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的条分缕析,考究详明,辨证确当,便于读者记览,故有“长沙之功臣、轩岐之羽翼”的美誉。论中辨析了50余种六经病证中常见证候的病理表现和产生机理,以“使习医之流,读其论而知其理,识其证而别其病,胸中了然而无惑”(《伤寒明理论·序》)。

2.4 药症相合,有体有用

圣人之道,有体有用。作者认为:“《脉经》《灵》《素》辨病之表里虚实、轻重死生,体也;《本草》之寒温补泻、对症治疗,用也(《医经允中·编次》)。”所以,见症分明而用药谬误,是有体而无用也。故在《医经允中》卷十七至卷二十三载药物内容,以《本草蒙筌》分部为宗,各分经络,条理井然。《本草蒙筌》是明代早期的中药学入门之书,对后代药物学发展影响较大。李时珍对该书的评价为:“颇有发明,便于初学,名曰蒙筌,诚称其实(《本草纲目·序例上》)。”所以,李熙和在论药部分,宗《本草蒙筌》之旨,分经论药,辨明某经之寒热虚实,配以某经之温凉补泻药治之,则因病施药,药症相合,理法兼备,体用俱全,则临证无病不可医、无药不能效也。论中载方甚少,仅在论动气及妇人保产两篇略载数方。

综上所述,《医经允中》作为一部综合性医书,内容涉及外感、内伤、妇人胎产及运气、养生等诸多疾病防治知识,内容简明扼要,涉及面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当今临床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R222.15

:A

:1006-3250(2015)08-0925-01

2015-02-16

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医经允中》古籍整理研究(2010GJ08-12)

朱 辉(1975-),女,辽宁盘锦人,副教授,医学博士,从事《伤寒论》理论与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内经本草石英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mechanism for the excited-state double proton transfer process of an asymmetric Schiff base ligand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首次在火星陨石中发现柯石英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磷酸对油胺浮选石英的抑制作用①
关于宽带石英滤波器配套谐振器的选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