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护士的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措施

2015-01-24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6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儿科针刺

张 颖

(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0)

儿科护士的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措施

张 颖

(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0)

目的 总结基层医院儿科护士职业的危险因素,促进做好自我防护。方法 统计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儿科护士出现损害的种类,以及自我防护措施的效果。结果 15名护士受到物理性、化学性、血液、心理压力、暴力伤害等不同程度损害,通过组织学习提高工作积极性,参加各式活动减少心理压力,自身防护职业感染率降低。结论 领导、社会通过了解儿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创造有利的环境,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加强护士自身风险意识,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能力,减少儿科护士职业危害。

儿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儿科护士职业的有着特殊性,每天面对着小儿,病区操作时环境嘈杂,使身体及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针刺伤、消毒剂、化学药品、噪声、放射物质、血液等感染物的危害,超负荷的工作量、外界暴力等使儿科护士自身心理压力不断加大,我院通过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加大投入人力、财力,改善不利工作环境和心理压力,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统计儿科15名护士,年龄19~55岁,平均38.7岁,护士中有12名共发生针刺伤,其中工作年限在1~5年的护士6名,占针刺伤总数的50%,5~10年有4名,占针刺伤总数的33.3%,10年以上2名,占16.7%。

15名护士中工作年限1~25年,统计患病种类:冠心病、高血压、甲状腺、乳腺、风湿症、颈椎病、腰间盘、失眠、脑供血不足、皮肤疾病等。

2 危险因素

2.1针刺损伤:毛秀英等[1]调查发现我国护士针刺伤调查发生率高达80.6%,低年资护士相对高发,主要由于护理工作中心理、技术都不太成熟,遇到突发事件容易心理害怕,儿科患者的特殊性较多,孩子在穿刺时不是很配合,有些小年龄孩子哭闹时,家长把不住,稍微不慎针头都会刺破手,发生锐器损伤。针刺伤可传播疾病,易感染甲、乙、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另外,护士工作中防护意识薄弱,操作过程中不能按要求正确处理针头,缺乏职业防护方面的培训。

2.2物理因素:由于患儿较多及家属陪员多,病室温度相对要求较高,增加了儿科护士被各种传染病感染的机会。各种护理操作过程中噪音污染,是由于日常诊疗护理活动中患儿哭闹造成,人长时间在噪音环境里会使神经、听觉器官受损,经常接触患者的体液、排泄物、血液、分泌物,自我防护不重视,使用凉水洗手,很多儿科护士患有风湿症、颈椎病、腰间盘、皮炎。

护士的工作比较琐碎繁忙,精神紧张、压力感大,护士三班倒,既有细致的脑力劳动又有体力劳动,工作中有时需要搬运一些重物如氧气瓶、静点瓶箱,难免过度劳累,导致腰部损伤、腰背痛、紧张性头痛、神经性皮炎、慢性胃炎等。

2.3心理压力:儿科护士由于工作中面临的是患儿,责任重大,往往一个孩子,好多家长,操作中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频繁更换班次生活缺乏规律,常年夜班、加班引起新陈代谢紊乱,直接影响生理功能和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状态,科室护士的短缺导致工作负荷大,医疗纠纷的增多,医患关系矛盾,使护士长期处于心理压力沉重,面对竞争的社会压力,院考、市考不断,职业不被重视。

2.4暴力伤害:小儿头皮针是很难扎的,就算相当好的血管,也不能保证能一针保一针,有时扎针或受家长的情绪,环境,血管影响都很大。据报道,因医疗纠纷患者或家属打伤医护人员的实例也时常发生[2],有些操作中扎不上针家长心痛孩子,医护人员经常受到家属的谩骂、指责、殴打,护士在心理和身体上受到极大伤害。

3 防护措施

3.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出相关防护措施,对儿科护士进行自我保护意识培训,根据自身的各种护理操作规范活动,进行理论培训、技能演练,注意增强职业防护教育,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减少职业暴露。

3.2避免针刺伤:根据《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合理建立锐器用后的处理办法,护士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正确操作,尽量避免针刺伤、玻璃锐器损伤,锐器盒装容器应加盖,不能超过2/3,抽血或注射后禁止双手重新盖帽,不慎发生针刺伤后应尽早报告,检测艾滋病、梅毒抗原、丙肝抗体、乙型肝炎化验项目,彻底处理伤口,对于乙型肝炎患者针刺伤的污染,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或乙型肝炎疫苗。

3.3预防控制不良因素:加强室内空气流通,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消毒剂要现配现用,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对人体的危害,减少在室内逗留时间以减少对身体损害。树立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其他污染物时,尤其是皮肤或黏膜破损时更应戴双层手套,减少黏膜或皮肤直接接触患者,如果操作可能会溅到面部时,应戴面罩或防护镜,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六部洗手法认真洗手,避免发生接触感染,一旦污染时按规定的要求上报,及时处理,并应配合进行各项检测,由感染科专业跟踪指导,做好护士健康保护。

加强预防观念,注意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势和习惯,合理安排护士的工作班次,弹性排班,做到工作劳逸结合,提高护士的免疫力等。我们科室改变以往护士单独下病房扎针的习惯,静脉注射两人一组合作进行患儿静脉注射,由一名护士穿刺,另一名护士配合,这样做的好处是以免孩子在哭闹时家长不会把孩子,一是把不住,不利穿刺,造成失败,临床多见,另一种是造成副损伤,护士遇到难扎的小儿,如果一人扎不上,就换另一个护士。这样护士心情放下,没有太多的顾虑,才能把针扎好,护士多和家属沟通,互相理解,促进和谐社会效应,护士双人静脉注射得到良好的效果。

3.4心理减压:作为一名儿科护士,要从思想上树立牢固的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的思想,不断进取拥有健康的人格,完善自我的工作热情,护士长要鼓励护士参加文娱活动,保持健康的身体、心理状态。

掌握护士心理、生活、工作情况,感情上接近护士,不要让情绪不良的护士带着情绪上岗,调节好作息班次,要充分时间休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领导要重视护士的福利待遇,提高护士事业成就感,调动护理人员更深层次看待护理自身价值,心情愉悦的爱岗敬业,加强沟通技巧,促进医患和谐,减少心理压力。

4 结 果

15名护士受到物理性、化学性、血液、心理压力、暴力伤害等不同程度损害,护士年轻的针刺伤较多,护士年龄较大组身心疾病较多,通过组织职业防护培训学习,提高工作积极性,参加各式活动定期心理学辅导减压,减少心理压力,自身防护职业感染率降低。

5 结 论

护士是医院中发生职业损伤最多的高危人群,被刺伤的潜在风险随时存在[3-5]。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强化职业安全教育风险培训,严格规范消毒隔离措施,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必须强化自我心理素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临床技能,提高适应能力,要以高标准激励自己,注射一针见血,社会各级领导要重视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改善就医环境,加强护士的防护保护措施,寻事闹事者加强治理,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最大限度减少职业危害因素,避免一些职业病的发生。

[1]毛秀英,吴欣娟,徐辉,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2]李黎,余咏梅.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降低护士职业危害[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4):88-89.

[3]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10-712.

[4]关艳华,赵明耀.综合医院5个科室的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的比较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1.

[5]徐世洁.新生儿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1):385-386.

R47

C

1671-8194(2015)26-0292-02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儿科针刺
清明的雨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圆梦儿科大联合
倪鑫:圆梦儿科大联合
通过图片看内心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
缓解心理压力的两种方法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