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讨

2015-01-24冯小梅叶慧宏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5期
关键词:针对性入院心肌梗死

冯小梅叶慧宏

(1 湖北团风县县人民医院,湖北 团风 438000;2 湖北省黄冈地区团风县中医医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讨

冯小梅1叶慧宏2

(1 湖北团风县县人民医院,湖北 团风 438000;2 湖北省黄冈地区团风县中医医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心肌梗死;抢救;护理

近年很多病患者由于受到饮食不良、过度劳累、情绪激动、便秘、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调查研究表明,中老年患者是心肌梗死的高发性人群,患者发病初期以疼痛、心烦意乱、恶心、心率异常等为主,随着疾病的严重化发展,可能诱发休克症状[2-3]。王建英等学者指出,当患者出现心肌梗死症状后,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本文对医院于2011年11年至2013年11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相关资料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11年至2013年11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经临床病理证实,本组患者均存在心肌梗死。本组50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为51~78岁,平均年龄为(67.22±2.36)岁。

1.2 一般方法

1.2.1 急救护理措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予以纯氧吸入,改善心肌缺血整张,减少对肾脏组织的损伤,可达到控制疾病发展的目的。同时,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取硝酸甘油行静脉滴入治疗,并严格控制药物滴注速度。

1.2.2 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先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并严格按照相关护理流程开展临床护理。对患者心电图的观察,每天定时测量其心电图、血压、脉搏、体温等,并进行详细记录,便于临床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例如:当患者心率(正常范围60~110次/分)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则提示患者可能出现心理失常症状;若伴随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等症状,则提示患者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师行针对性治疗,避免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1.2.3 卧床休息:有学者指出,过度劳累是诱发心率失常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当患者入院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先告知患者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并根据其病情发展情况,制定作息计划。入院1周后,嘱咐患者行绝对卧床休息,由护理人员辅助其进食、排便、擦洗身体、清洁口腔等;待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再辅助其适当下床活动。临床研究表明,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期间,减少其下床活动时间,进行心功能压力,达到改善心肌缺血的目的。

1.2.4 心理护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快、病情重等特点,患者入院期间往往会伴随出现多种并发症,容易诱发其出现紧张、抑郁、恐惧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开展临床护理前,可先使用焦虑、抑郁量表评估其心理状态,并对消极心理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进行临床护理前,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预后治疗情况,增加其对疾病的了解。同时,护理人员可通过播放轻音乐、聊天等形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并向其介绍治疗成功案例,增强其对临床治疗的方案的了解和信任,促使患者积极参与至临床治疗中。

1.2.5 疼痛护理:胸部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状之一,不仅会增加临床不适感,还会机体血液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因此,当患者主诉存在疼痛症状时,应加强对其他生命体征的观察,若未见异常症状,则采用视觉模糊评分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若患者为轻度疼痛,且未对睡眠质量造成影响,护理人员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全身肌肉放松训练,达到缓解疼痛症状的目的。对于伴随中重度疼痛症状的患者,则取对症药物行针对性治疗,避免心肌缺血症状呈严重化发展。同时,取镇痛药物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增加生命体征监查的频率,若出现不良用药症状或生命体征异常,应及时告知医师进行针对性治疗。

1.2.6 饮食护理:心肌梗死患者卧床治疗期间,胃肠系统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损症状。因此,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早期的饮食尽量以低脂肪、高蛋白质、高营养质、易消化流质食物为主。加强进食后观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并适当调整饮食方案。同时,护理人员可适当对患者进行腹部按摩,促使胃肠蠕动。每天餐前、餐后为患者提供生理盐水漱口,减少口腔内菌斑的残余量。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切勿用力排便,否则可能导致心肌缺氧,造成病情呈严重化发展。当其出现便秘症状时,可遵医嘱取缓泻剂、开塞露等行辅助排便处理。

1.2.7 溶栓护理:血栓是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状,若未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可能对心功能血液循环造成影响。有学者指出,早期溶栓治疗,能够减少心肌缺血对心功能的损伤,可达到控制疾病的发展的目的。因此,护理人员进行临床护理期间,若患者伴随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呕血等在症状时,应及时告知医师取药物行溶栓治疗。

1.2.8 康复护理:待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护理人员应辅助其下床活动,并根据其身体恢复情况,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告知其心肌梗死的诱发原因预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预防意识。加强对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干预,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复发的概率。

1.2.9 出院护理: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指导,出院后应卧床休息,避免出现过度劳累的现象。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适当参加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告知患者按时服药的重要性、服药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若出现不良药物反应,应及时入院进行诊治。

2 结 果

经针对性护理后,本组50例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48例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占96.%;2例患者病程呈严重发展,转院治疗,占4.0%。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对调查,本组50例患者中,47例满意,占94.0%,3例较满意,占6.0%,护理满意率为100%。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治疗期间,患者往往会伴随出现多种不适症状,若未及时进行救治,则会严重影响其预后生存质量[4]。有学者指出,及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救治,并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其存活率[5]。因此,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呼吸状况的观察,并及时予以纯氧吸入、建立静脉通道,配合医师进行临床救治,同时,加强对患者病情的严密观察,加强饮食护理干预、疼痛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该方式不仅有利于清楚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消极心理状态,促使其积极配合临床治疗[6]。本组50例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后,均痊愈出院。该研究结果提示,加强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其预后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及时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不仅能够降低疾病的致死率,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1] 韩海涛.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705.

[2] 杨小燕.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现代养生,2013(16):47.

[3] 姜丽娜,桂文杰.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8):5042.

[4] 陈彩翠.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143-144.

[5] 孙莹.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护理[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2013.

[6] 徐珺.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与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9(11):355-356.

R473.5

B

1671-8194(2015)15-0219-02

猜你喜欢

针对性入院心肌梗死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多因素可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