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德课程中的历史教学要“回归生活”

2015-01-21左进红伊西元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回归生活圆明园品德

左进红+++伊西元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历史有关。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科知识的凸显,品德课容易变成历史课。其实课程中的历史内容只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载体。因此,德育课中的历史教学必须还原德育课堂本色,即“回归生活”。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

一、 把握历史教学的目标,追求实效

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因此品德课中的历史教学也要以引领学生做人为核心,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等多维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如果偏离了目标,就会变成单纯的历史课。如《圆明园在哭泣》一课除了要“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事实”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和帝国主义列强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只有确立了正确的目标,才会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历史情感体验,促动、启迪学生的心灵。

二、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寻找亲近感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泉,因此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还包括社会生活中所有对儿童生活有意义的题材和新的发展变化,并且更多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和当地社会生活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要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就必须努力拉近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化静态的历史知识为动态的、有生命色彩的历史知识,让历史变得丰满生动、亲和易懂,让历史以亲和、生动的姿态走近学生,让学生展开与历史的对话,进行个人道德的建构。

1.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寻找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敏锐地把握儿童现实生活中的发展和变化,还要充分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体验,并以此作为寻求合适的教学起点和切入点的依据。只有当学生从历史中领悟到生活的意义,获得真切的体验时,教育才能够深入人心,学生才会对历史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感受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时,学生纷纷交流收集来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为了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圆明园的大,我让他们通过计算了解一个圆明园大约相当于72个自己的学校。面对计算结果,学生纷纷惊叹不已。因为学生对学校的大小已有认识,当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来感知圆明园的大小时,就会更真切地感受到圆明园的壮观。当学生交流圆明园内风景名胜时,我让他们结合图片和自己平日游览风景名胜时的体验介绍一处景观。学生在同学生动的描述中想象着圆明园奇丽的景色,不禁陶醉其中,自然流露出对昔日圆明园的赞美之情,从而为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打下了情感基调。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效的学习,实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有效迁移。

2.在学生的身边环境中寻找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中的历史资料当成是教学的“活性因子”,并以此为根据,从学生所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区挖掘鲜活的、有意义的历史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历史。通过对身边历史的追溯和关心了解中学会尊重历史,尊重地方的文化和传统,萌发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丰富思想情感。在教学《春天的故事》前,学生通过采访家中的老人了解到了家庭的历史变迁。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件件充满回忆的实物、一张张见证生活变迁的照片,使陈旧的历史变得生动、富有生命气息。正是这样富有生命气息的历史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自然产生了热爱新中国的美好情感。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历史,让其认识到历史与自身生存的环境和社会息息相关,现在的生活处处有历史的影子,现在就是历史的延续。

3.在现实社会背景中寻找

我们正在经历着的生活也是一段正在进行着的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问题,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痕迹。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并不是瞬间形成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国内外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作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当学生充分感受了圆明园从辉煌走向毁灭后,我引入了一则关于圆明园是否重建的新闻报道,让学生对此话题展开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分析历史,结合国情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大家认识到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的耻辱,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相悖,哪怕修复也只是一个人造景观。这样的辩论,让历史与现实链接,让学生进一步走进历史,与历史对话,深入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启示。这种链接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有效地指导了学生如何以史为鉴,更好地生活。

三、 选择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追求亲历感

当儿童真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社会,当儿童的思想认识真正来自自我的感悟和体验时,课堂教学才会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历程,成为改变他们生活的“活性因子”。对于品德课程中的历史教学也应如此:教师以教材为参照,采取多样的、受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化静态的历史为动态的生动可感的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然后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从中获得真切的历史感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最终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1.活化历史,倾听故事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基础对教材进行整合,选择能够深入人心、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进行教学。因为这些历史故事承载着鲜活的生命表达和生动的细节描述,特别是那些流淌着真情和饱含辛酸的真实人物故事,总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中,教师用精彩的故事引领学生走近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历史情境,用生动的方式还原故事中所包含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想象,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如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我以“革命英雄故事会”的形式展开教学。在学生交流自己收集来的革命英雄故事时,我随机插入了一些感人的革命先烈的故事。随着我饱含深情的讲述,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日子是多么来之不易。一句句稚嫩却又真实的话语无不看出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与怀念。

2.创设情境,与历史对话

历史讲述的总是离学生生活久远的事件。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处历史发展的环境中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去研究历史,从而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并从中受到教育。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获得真切的历史体验,获得真实的历史情感,这样的历史教学才算是真正发挥了它的育人功能。如教学《圆明园在哭泣》,当学生还沉浸在圆明园被毁灭的沉痛心情中时,我创设了一个历史情境——“回到146年前”。然后我让学生假想自己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或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或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或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会怎么做?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的建构,与历史对话,能批判性地思考过去所发生的事件,从而感悟到当时政府的腐败是圆明园被毁灭的主要原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3.引导实践,探究历史

德育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走近历史,获得真实的历史情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探究历史、感悟历史,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与创造。如《从四大发明说起》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四大发明的伟大意义,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用毛笔在各种材料上写字、算一算竹简的重量等对比体验活动,真切地感受到了纸的方便。在教学印刷术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刻印章和用铅字排列组词句的对比体验活动,感受到了古代印刷术的历史变迁及活字印刷的方便。课堂上的几次动手实践让原本单调的历史教学变得生动起来,大大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了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民族自豪感在内心油然而生。

总之,无论时代多么久远,无论历史进程多么曲折,无论历史人物的社会活动多么复杂,品德课程教学总是指向学生的生活现实,指向学生的心灵和思想世界的。所以,历史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彰显出品德课程的魅力;也只有回归生活,才能让静态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历史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出品德教育的功能。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回归生活圆明园品德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游圆明园有感
好学者贤
圆明园里过大年
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
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