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中的“以小见大”

2015-01-21蔡星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道德教育立德

蔡星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被摆在首要位置,可见树立高尚的道德对于“树人”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人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正好给出了合理的答案:培养有着健全道德的人。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初步形成阶段,其是非观念较为模糊,缺乏明辨能力,易受周围环境和人物的影响,但又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只有抓好小学的德育工作,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校及德育工作者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效开展“立德树人”,要把德育工作做得小一点、离学生近一点、实一点,让学生知行统一,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品格。

一、 道德叙事:小事件中的大道理

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而不是仅仅掌握道德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德育之道。而道德叙事作为联系道德知识传输与道德个体实践的重要桥梁,正在小学德育中愈来愈凸显其独特价值。

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道德教育方式,道德叙事普遍存在于中西方道德教育中,如《庄子》、《史记》、《荷马史诗》等都在通过叙事进行道德教育。道德叙事往往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而故事背后总是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价值。这种道德教育方式既可以传递道德信息,如善恶观、利益观等;又可以激发道德情操,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道德实践;还可以扩展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真正实现“以小见大”。道德叙事往往以讲故事开始,这些故事以美德故事居多。

道德叙事的基本精神是“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或“面向教育日常生活”。然而,部分德育工作者却感觉“无事可叙”。德育工作者除了要积极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 “有话可说”之外,还要善于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鲜活事、甚至每天发生的小事,力求通过道德叙事来从小事件中感悟大道理。在“感悟小事件中的大道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道德实践,使道德叙事产生的道德感悟迅速转化为道德体验,大大地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以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每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件层出不穷,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并筛选那些有道德教育意义的“小事”,由此展开道德叙事。一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小事”,偶尔一次做好很容易,但经常性地把它做好对于小学生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其实这个过程正是良好习惯养成和高尚品德塑造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体验是在“小事”中逐渐形成的,这些“小事”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无论正面还是负面都可以作为我们道德叙事的鲜活素材。例如有的学生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给老师送的贺卡上不是写着“祝老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等程式化的祝福,而是“我将以每一节课专注学习、每一次作业认真对待、每一天严格遵守纪律来表达对老师的爱”,这样的祝福就显得很真诚,将对老师的爱转化成了行动的自觉和道德的实践。如果老师能将此“小事”变为道德叙事,将会对道德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也会纷纷仿效。

此外,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和品行也可以作为道德叙事的资源。如果某个学生忘记带作业本而且还顶撞老师,如果某个学生上课做小动作影响了其他同学,而且知错不改等等,这些小事都可以“小题大做”,用来开展道德叙事,因为这是事关学生行为习惯、道德养成的大事情、大道理。只有抓住这些机会进行道德教育,才能帮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细节着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奠定道德基础。德育工作者可以对班级管理、学科德育、行规养成、家校沟通等领域里发现的学生“小事件”进行归纳分类,挖掘与分析“小事件”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并寻找对策。

二、 优点大爆炸:小激励中的大进步

对学生进行言行激励不仅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而激励本身就是德育课程。因为针对学生道德体验中的优缺点展开“及时性、小步子”的激励往往会促使学生深入反思自己的言行。道德评价正是在一个个小小的激励中实现人生的大进步的。失败时候的激励是成功之母,成功时候的激励更是成功之母。针对普遍存在的道德评价,我们不妨采用激励式的评价,既可以评价别人,也可以评价自己。例如在德育课上开展“我眼中的自己、同学眼中的你”等的评价。评价中如注重凸显激励话语将促进学生的道德体验,让学生受益匪浅。

网络时代,教师的传统权威正在逐渐消解,小学也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承受升学、学习等压力的小学生,其逆反情绪并不少。如果我们首先肯定学生的部分优点或长处,然后鼓励其再接再厉,最后指出其某些缺点和不足,这样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避免了学生的逆反情绪,而且通过这种“小激励”也完成了道德教育的任务,也许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此外德育工作者不妨采用“优点大轰炸”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发现并发扬对方的优点,从而使每位同学在众人之前都能受到不同程度的鼓励。在德育课上,可以采用击鼓传花的形式,让拿到花的学生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优点,其他同学也要积极说出该同学的其他优点。这时我们会发现,即使那些被认为是后进生、性格孤僻或被老师贴上“坏学生”标签的学生,其身上也会有各种优点。这种“优点大轰炸”看似一个小小的激励,但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进步,因为这些优点是已经被大家认可的,如果以后失去了,将会受到大家的谴责。所以,没有几个同学会“以身试法”。

三、 责任意识培养:“小角色”中的“大担当”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担当是责任意识的培养之道,担当不仅仅是一种优良品质,更是一种“高大上”的境界。把担当放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来考量青少年学生的责任,就显得更为重要。 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担当意识缺失。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校园,几乎所有的担当都被成人所代替,甚至孩子自己应该担当的部分也被成人所剥夺,这就成为了当前德育工作的重大难题。给学生以角色担当,从小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和担当能力,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

在学校里或班级中,总有一些学生存在自私自利、目中无人、缺乏责任意识、做事马虎等缺点,对于这些缺乏责任意识、做事不顾后果的学生,除了用常规的批评教育之外,学校还可以在全校或班级因地制宜地开展“人人担当,天天志愿”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力求给每位同学都分配一个小角色,安排一个小岗位。例如班级里的“照明担当”、“黑板担当”、“歌唱担当”、“运动担当”等等,校园里的“安全担当”、“环保担当”、“能源担当”、“卫生担当”等等,最终使人人有角色,处处有担当,使学生在参与监督管理与担当的过程中,习惯养成更自觉,责任意识更坚强。

只有把责任认识、责任感落实到行为习惯上,才能塑造学生的高尚道德,使学生真正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和社会。

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不能靠说教,要通过“角色扮演”调动每个学生的“担当”积极性。要让学生参加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提高责任意识。如果“卫生担当”的同学不嫌脏、不怕苦、不怕累,总是默默无闻地为大家服务,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时候根本不需要老师强调,因为学生亲眼看到抽象的责任意识变得具体化了。大家通过对比逐渐找出了自身的差距,从而产生了学习榜样的强烈动机,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从而把劳动看成一种责任和担当。当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小角色”中的“大担当”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模板。

总之,“立德树人”,仅凭道德知识的灌输是不够的,仅凭老师的“单打独斗”也是不够的,“立德树人”需要环境,更需要实践,需要老师从小事抓起,需要学生从小事做起。

参考文献

[1] 刘娜,杨士泰.立德树人理念的历史渊源与内涵[J].教育评论,2014(5).

[2] 邓滨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促进继续教育内涵发展[J].大学教育,2013(23).

[3] 杨宏.立德树人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增加正能量[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5).

[4] 张美华,徐春河,葛平兰.浅析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5] 关尚敏.小事件中的大德育观——德育人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教育,2010(12).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道德教育立德
大学生恋爱过激行为分析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浅谈韩国犯罪题材电影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