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思想本土化路径探析——以陶行知教学思想为例

2015-01-21何瑞洋郑州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郑州450044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学思想本土化

何瑞洋(郑州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郑州450044)



教学思想本土化路径探析
——以陶行知教学思想为例

何瑞洋
(郑州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郑州450044)

摘 要:在分析教学思想本土化内涵的基础上,以陶行知教学思想为例,尝试对国外教学思想本土化路径、方法进行探析,形成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国外教学思想本土化路径。

关键词:本土化;教学思想;路径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教学思想本土化研究逐渐受到学者关注。西方教学思想首次传入中国已逾百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教学思想开始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理论探讨与实验研究共同推进。

一、概念界定

(一)本土化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本土化是外来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相互沟通、融合的过程,是外来文化及传统文化改变自己的初始形态以适应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的过程,也是两种文化发生碰撞必然要出现的一个阶段。[1]

笔者认为,本土化是外来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相互沟通、融合,不断借鉴、改造、创新,以适应发展的需要的过程,是在继承和借鉴中动态生成的过程。

(二)教学思想本土化

对教学思想本土化问题的研究起源于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关注和思考。笔者将它界定为本地教学思想与外来教学思想会通、融合,使其适应本国本地情况,具有本国本地本民族特色,使先进教学思想更具有实效性和合理性。

教学思想本土化包括两个维度:一是由外至内的本土化,即国外教学思想被认同、融合、吸收、改进,进而转化为本土的教育理论过程;二是由内至外本土化,即本土学者就本土问题,以本土的方式自主创造生成教育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将外来教学思想融化在本土教育之中。这两个维度是紧密相连,教学思想本土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从陶行知教学思想的形成看国外教学思想本土化

从教育发展史中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教学思想都具有地缘性,又有其共性,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重新检验和改造。陶行知对杜威的教学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创新,以中西教育思想相融合为出发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思想理论体系。这对今天探讨教学思想本土化的研究依旧具有很大的启迪。

(一)在对教育弊端的批判中,反思中国传统教育

陶行知自幼学习儒学,儒学启蒙,他的教育思想根植于传统教育的沃土。留学归来后面对中西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找契合点,探求教育本土化的道路。他所反对的传统教育,是指反对“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升官教育和“为教书而教书,为读书而读书”的超然教育[2],但竭诚拥护传统教育中的固有美德,固有优点,不仅对先秦诸子加以赞扬,而且吸取诸子教育思想的精华。正是在这种“重视传统,追求现代”的理念下,陶行知不断对传统教育进行反思。

(二)进行中西比较,辩证吸收国外教育经验

在对传统教育反思的基础上,正确对待国外教育经验,科学吸收西方先进教学思想,这是陶行知教学思想本土化的又一发展阶段。在中西比较中,陶行知坚持“去与取,只问适不适,好不好”为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3],在对待国外教育经验时,采用辩证的态度。一方面他反对洋化教育,这里的洋化教育指的是办学不顾中国国情,完全照搬他国教育模式“仪型他国”;另一方面,他又热忱欢迎西方先进教育思想进入中国,对杜威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大力推介,并结合国情使杜威的教育思想更适用于当时中国教育状况。外来教学思想生存的土壤是有其特殊性的,只有辩证对待国外教学思想、教育经验,才能“走中国自己的路,办中国自己的新教育”。

(三)采取逆向思维方法,旧理变新理

为吸取中外前人教学思想,找到外来教学思想与本国教学实践的契合点,陶行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针对前人的不足和中国具体教育状况,将旧理翻转过来变成新理,这种逆向思维方法,为他的中外教育观带来了新思维。陶行知肯定卢梭发现了儿童,杜威发现了社会,他采取逆向思维方法,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变成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促进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反思、对比的基础上,陶行知逐渐形成了适合于当时中国国情的教学思想,这为他开展教育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开展广泛的教育实验,推广教育经验

在吸收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借鉴国外教学理论的基础上,陶行知进行大规模的教育实验,针对当时中国的教育状况,确立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实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杜威提出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见解,陶行知将其实践化、中国化。晓庄学校、普及教育运动和全国性的平民教育运动等,都是陶行知在实践领域的尝试。他的教育实验立足于中国本土,吸收外国经验,破立结合,是传统教育成功的范例。陶行知教学思想是在总结反思传统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辩证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创新思维,并结合我国实际开展教育实验,逐渐推广经验和成果,不断反思完善,形成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适合当时国情的本土化教学思想。

三、教学思想本土化路径分析

教学思想本土化的问题是一个关于教学思想移植与借鉴,对话与创新的问题。这是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学思想本土化主要有三个方面路径。

(一)教学思想的继承与吸收

教学思想具有历史性、传承性、共享性的特征,蕴涵着一定程度的普遍性规律,纵向上具有积累与传承的特点,在横向上又有传播与渗透的特点,所以教学思想本土化应该考虑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教学思想延续发展的脉络,使其在本土化过程中能不断汲取传统教学思想的精华,以古启今,结合本土教学实际寻求新的发展。对传统教学思想不能完全抛弃或是完全颠覆,而应在原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批判的继承、吸收;同时更应立足实践,放眼世界,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加以改造和完善,使之更好为我所用。

(二)教学思想的融合与创新

面对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和国外教学思想,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思想的同时,也不能全盘接受或是直接移植,要找到融合点,既包括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与国外教学思想的融合,又包括教学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融合。由于教学思想的民族文化根基不同,原产地教学思想流入新的环境后,必定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只有互相融合,找到契合点,才能进一步指导教学实践。不能仅仅融合国外教学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有原创意识,要将学术兴奋点转移到本土教育现状,关注本土教学实际,聚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不断创新,在本土生长出真正的原创教学思想。

(三)教学思想的扩散与推广

拉格曼曾说过:如果没有实验学校,那么教育理论工作者就会成为笑话和欺诈——就像教授一门自然科学而忽视给学生和教授们提供实验室一样。[4]发展的过程也是扩散与推广的过程,推广的过程也是教学思想本土化的实践过程。教学思想本土化需要立足于本土、本地区的教育状况,并总结本地区的教学经验,培养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新的教学思想的扩散推广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不接受到接受,从内隐的知识转化为外显的行为,才能使理念与行为协调一致,推动教学发展。

四、教学思想本土化的有效方法

在陶行知教学思想本土化的启发下,笔者也尝试在教学思想本土化路径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本土化的有效方法进行探索。

(一)追寻传统教学思想与现实教学的融合

教学思想要得以发展,必须以传统教学思想为基础,回归自身教学思想原点。中国古代历史上诞生了无数伟大的教育家,也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论语》到《学记》,再到南宋的朱熹,中国在很早就建立了完整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系。近代以来,经过蔡元培、陈鹤琴、陶行知等教育家的探索,教学思想体系又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教学思想要发展,就不能人为割断现代教学实践与传统教学思想的联系,要做到传统与现实相结合,从传统教学思想中汲取精华,针对现实教学情况不断反思、改进,使传统教学思想真正与当代教学实践相融合。

(二)寻找国外教学思想与本国教育实践的契合点

实践是研究的源泉,研究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改造实践。实现教学思想本土化须以当代中国的教育实践为基本立足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才能真正指导实践。再先进的教学思想都不可能直接拿来套用,而需要结合中国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条件,积极进行实践探讨和改造。要找到国外教学思想和本国教学实践融会贯通的契合点,滋生本土化的生长点,不能仅停留在对本国本地教育问题的表面分析,而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正如有学者所言,本土化改造要把握住“中国的神,外国的形”。我们不仅需要从“我”出发认识“他者”,也需要从“他者”出发返观“我”。[5]

(三)探索本土的原创性教学思想

当前教学实践中,面对大量的中国教育问题,总习惯向西方寻找原因,但外来教学思想不一定适用于中国本土教学环境。因此原创性研究就成为了中国教育学发展研究的必然趋向。为开展教学思想原创性研究,需要我们不但有国际视野,更要有中国情怀去直面本土教育现状,培育新的生长点。要提高原创性,确实需要在吸收的同时,克服唯洋是高的心态,要提高学术批判和独立发现思考的能力,要增强原创意识和对原创研究的支持,要形成看重原创研究的氛围与环境。这是一个“学术土壤”的改良和营造的过程。[6]

(四)在教育实验中完善并推广教学思想

教育实验无疑是推广教学思想的重要路径,也是检验、改进和完善教学思想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开展教学实验的地区越来越多,实验的项目从单科单向发展到多科多项以至整体性的综合实验,有探索性的、验证性的,也有形成性的。[7]这一系列的实验都为教学思想的进一步推广创造了土壤。冯忠良的结构——定向教学理论与实验,裴娣娜的“主体教育实验”,叶澜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等都是新的教学思想不断完善,逐渐推广的典型范例。教育实验使教学理论不断完善,也使新的教学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

参考文献:

[1]刘家访.我国课程理论本土化的问题及未来走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5).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4]艾伦·康德利夫·拉格曼.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困扰不断的教育研究的历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刘黔敏.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应答与挑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1).

[6]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

[7]朱永新.嬗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赵冰)

On the Localization of Teaching Ideas:a Case Study of Tao Xingzhi’s Teaching Ideas

HE Rui-ya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4,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ocalization of teaching ideas,taking Tao Xingzhi’s teaching ideas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path and method of the localization of foreign teaching thought,then forms a way of the localization of foreign teaching thought which is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Key words:localization;teaching ideas;way

作者简介:何瑞洋(1985—),女,河北大名人,硕士,郑州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收稿日期:2015-08-28

文章编号:1008-3715(2015)05-0101-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420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5.020

猜你喜欢

教学思想本土化
叙事医学在医学教育体系的本土化和多样化发展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思想的优化探析
“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快乐体育教学特征的解读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思想的革新
中职机械制图中三视图的教学对策研究
试论实现英语教学“学习增值”的策略
课堂教学与管理工作措施和经验
深化本土化战略亚太仍是博世的主要增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