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进展

2015-01-21蔡邵帅杨金庆

关键词:适应症弹簧圈开颅

蔡邵帅,李 龙,杨金庆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河南 濮阳 457001)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进展

蔡邵帅,李 龙,杨金庆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河南 濮阳 457001)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在安全性、可靠性与治疗疗效上有出色表现,中要加强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研究,进一步改进技术不成熟的地方,为更多动脉瘤患者治疗提供支持。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适应症;进展

颅内动脉瘤是发生几率较高的典型疾病,其发生主要是由于颅内动脉血管因先天异常或者后天损伤等致使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或者其他因素影响下出现异常膨出现象,从而成为人体颅内的“定时炸弹”。介入治疗应用较为普遍治疗手段,比起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无论是安全性、依从性还是患者耐受都有较高表现,确立了介入治疗的应用优势,现报道如下。

1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1.1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发生病因较为复杂。先天因素以先天性动脉瘤最为多见,发生几率80%~90%,后天因素以动脉硬化为主,几率在10%~15%左右,其余以感染性动脉瘤与外伤性动脉瘤为主。

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有极大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中目前导致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前三名,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有关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晰,有部分研究提示其可能与颅内动脉管腔压力增高、管壁缺陷有关,高血压、血管炎与脑动脉硬化等也是典型危险因素,其余诸如情绪过度紧张、血压突然增高、妊娠晚期、过度疲劳等也会诱发颅内动脉瘤出血。

1.2 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普遍应用还是近十年间的事情,由于各类治疗专用支架及血流导向装置等的快速发展,介入治疗无论是安全性、疗效还是适应症都有了更好表现,在患者身体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选择介入治疗的几率越来越高,成为了部分颅内动脉瘤的首选疗法。以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技术为代表治疗颅内动脉瘤,在微导管的指引下导入弹簧圈达到堵塞动脉瘤的疗效,无论是操作安全性还是治疗疗效都极为出众。

介入治疗主要以身体耐受差、无法实施开颅手术或者开颅失败患者等为主,介入治疗利用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送入患者动脉瘤囊,配合不同材质弹簧圈致使囊内血流消失,从而消除再次出血风险,达到治疗目的。由于颅内动脉瘤缺乏有效的预防举措,所以目前只能以治疗为主,要联合脑血管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动脉瘤发生高危因素、高危群体等做好出血前的病变预防,结合非外科治疗防止再出血、降低颅内压、引流脑脊液,以降低出血危险性、预防脑血管痉挛,以便及早治疗并控制发病风险。

2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进展

2.1 介入治疗适应症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较开颅手术而言,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使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越来越安全。

介入治疗的应用适应症较为广泛,比如手术探查夹闭失败患者,或者患者身体状况较差、难以耐受手术麻醉或者开路手术,或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患者开颅手术风险较大者,还有部分特殊动脉瘤及夹闭手术后又增大动脉瘤等,都有较好的治疗疗效。实践中,有诸多报道对患者特殊部位如海绵窦断动脉瘤、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等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介入治疗也有较好闭塞疗效。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手段,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中的治疗探索还在继续,要结合患者病情、动脉瘤位置形态、解剖学情况等慎重选择,以确保获得最佳治疗疗效。

2.2 介入治疗技术进展

结合数据来看,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在2%~7%左右,虽然各个年龄段群体均有发病,但是40~60岁是高危群体,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将会导致严重出血,患者致死率、致残率普遍居高不下,还有部分患者会直接猝死,因此做好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技术进展可为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几率、改善预后提供有力支持。

比如弹簧圈栓塞术,将不同材质微导管送入患者动脉瘤内实施闭塞,研究结果显示机械解脱钨丝微弹簧圈、电解铂金微弹簧圈在安全性、可靠性上表现出众,栓塞疗效优越。实践中以某院40例行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微弹簧圈栓塞治疗,90%患者均100%顺利填塞,5%的患者95%填塞,仅有5%的患者填塞疗效不理想,无论是手术安全性还是手术疗效都有出色表现,极大的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某报道以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80%的患者100%栓塞,90%以上栓塞患者95%,患者并发症以弹簧圈脱出、脑血管痉挛为主,虽然有患者死亡病例,但是致死病因同介入治疗无较大关系,提示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采用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疗法安全高效,在降低患者致死率、致残率等方面有积极意义。另外,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也较为常见,该项技术较为成熟,但同时也存在较大并发症风险,治疗中必须准确把握治疗适应症、禁忌症,以良好的手术技能与丰富的经验做好围手术期管理,以达到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这一目的。

可脱性球囊栓塞术作为介入治疗常用方法,是将带标记硅胶球囊的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在监视下用造影剂充盈球囊,使用球囊充填剂(HEMA)将动脉瘤永久闭塞。比如中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应用,在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中有显著优势,患者治疗后动脉瘤Raymond分级有显著改善,且患者预后良好,并发症发生几率较低,证实了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应用的优势。中应用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首次治愈率高达85.1%,总体治疗有效率96.82%,失败患者也可转为其他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仅有1.59%,手术疗效、安全性均有保障,且患者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康复快,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还有报道应用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配合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实施治疗,治疗实践结果显示患者动脉瘤检出率超过95%,可提供多角度、立体、清晰治疗视野,准确提供有关动脉瘤大小、形态等信息以及瘤颈宽度与载瘤动脉关系,介入栓塞治疗中超过94%患者完全栓塞,其余90%栓塞,夹闭手术患者完全夹闭,提示介入治疗配合三维重建技术疗效更为优越。

对于已破裂的颅内动脉瘤,中也可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实施栓塞治疗,以篮筐技术、球囊Remodeling技术、支架技术、双微导管技术以及蚕食技术均可有效栓塞已破裂动脉瘤,制止再出血疗效出众,但是对医生导管操作熟练度有较高要求,在处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也有较大压力,需要进一步加以探索实践,以进一步提升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

3 结 语

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经历了不短时间,随着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涌现,介入治疗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疗效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适应症范围将逐渐扩大,实践中重点改进不成熟的技术,积极完善手术技巧、做好并发症预防研究,以便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带去治疗福音。

[1] 张继伟,付爱军.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进展[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2):9-9.

[2] 王馨蕊,李 晶,陆建平.颅内动脉瘤破裂机制及影像学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5(1):84-87.

[3] 高 鹏,胡 宙,徐 强,等.旋转DSA技术在脑动脉瘤介入造影以及治疗中的应用[J].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5(2):250-251.

[3] 向勇刚,杨国源,刘道志.颅内动脉瘤微创介入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工程,2015(10):202-203.

[4] 傅 军,李 选,韩金涛,等.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术期处理的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5(2):97-100.

本文编辑:卢 娇

R473.73

B

ISSN.2095-6681.2015.031.127.02

猜你喜欢

适应症弹簧圈开颅
基于价值的多适应症药品医保准入模式探讨
完整精算法与简易调算法
— 多适应症药物准入评估方法比较研究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分析
大规格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骨髓腔输液的历史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