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忘家乡年味浓

2015-01-05章安文

神剑 2014年1期
关键词:糖稀团圆饭母亲

章安文

在鄂西的鱼米之乡荆州,毗邻湖南的乡下有我可爱的家乡一一公安。这一地区的人们过年有着特别的习俗,特殊的年味儿。既有物质生活的准备,又有文化生活的表现,还有情感礼节的表达,更有智慧和实力的发挥。虽然离乡参军在京工作三十多年,领略东西南北的各种年俗,但总觉得家乡的年味的浓厚,那浓浓的仍令人回味,像一道亮丽的风景,像一幅风俗画,经常萦绕在脑海深处,但每每回忆儿时过年的情景,依然还是永远抹不去的美好回忆……

杀年猪灌香肠,最为喜悦的事情

在我的家乡,一直保留着一个百年不变的风情习俗一一杀年猪。一来庆祝新年招待亲朋好友,二来可以改善一年的生活,三来可以解决冬季食物不足的问题,四来方便招待家里来的“不速之客”。客人来后切上一块腊肉,到地里砍上一兜白菜,挑上两斤扯根菜(土菠菜),就可以招待客人了。

进入腊月,也就是杀年猪进入倒计时了,为了增加产肉量,父母会给猪喂红薯和糙米,正是所谓的“催年猪”。看到经过自己喂养的猪又肥又壮,别提有多高兴。进入腊月气温变得越来越低的时候,家人就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来宰杀年猪。杀猪时,一般会把杀猪佬请到家里来。天刚蒙蒙亮,杀猪佬就会来到家里,母亲负责烧开水,父亲负责配合杀猪佬将猪杀死。杀猪也是个技术活,要求杀猪佬“快、准、狠、大”,做到一刀封喉。

大部分杀猪的时间不是在周日,我们都在上学。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每每猪杀完后,父亲总会将猪泡给我和弟弟留着,待我们放学回来,用石灰将猪泡反复炼压,然后将猪泡吹大。炼压得越均匀,吹好后的泡就越大,用细绳拴着可以在村子里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也相当现在小孩子玩气球了。晚上,母亲会邀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来家里吃新鲜的猪肉、猪血,共同庆祝这收获的时刻,尤其是对于那些不杀年猪的村户,请来吃一顿,改善一下还是很解馋的。自家喂养的猪由于生长周期长,所以肉质和口感特别好。到了晚上,父亲会将猪头、猪肝、猪蹄、猪肚等各个部分用大缸腌上,腌制的时间大约在半个月左右。待腌制好后,父亲会每天拿出来在太阳下晒一晒,晒干其水分,以便保存时间长一些而不发霉变质,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腊肉。炼猪油,就是将猪板油放入盛有盐水的锅中加热,直至板油逐步炼出,最后将油渣捞出。炼好的猪油被盛入盆中储存,油渣也不会浪费,可以用辣椒炒着吃。炼好的猪油吃时用勺盛出一块,炒菜或拌米饭吃都特别香,那种浓郁的肉香无可取代,所以现在一些大饭店做汤时还坚持用猪油,为的就是锁住汤里的原汁原味。

再说灌香肠,首先要挑选好猪小肠,同时还要挑选好一些肥瘦相间的肉来灌香肠。在家乡父老的眼里,谁家门前挂的香肠越多,说明谁家家境越好。远远看去,那一串串香肠就像一串串红辣椒一样预示着日子红火,又像是一串串鞭炮,寓意着家族兴旺。在吃的时候,取出一段,用温水洗净外表皮在熏晒过程中的灰尘和脏东西,水煮约半小时即熟。煮熟的香肠香味飘逸,从锅中捞出,用凉水冲洗一下,切成薄片,放入小碟子中,就可以食用了。经此法所制的香肠,口感好、味道好、有嚼劲,受到所有吃过此香肠的人的高度认可。

过年招待客人时,杀年猪制成的小菜是餐桌上的“救星”。招待客人时,母亲会将经过腌制的猪肝、猪肚、猪心、猪耳朵煮熟,切成薄薄的几片放入小的碟子中,母亲教导我们,要先招待来家的客人,家人一般不能吃,有时切上一盘反复招待好几拨客人,主要是物资匮乏。由于猪肉经过腌制和烟熏,保存时间比较长,招待客人既方便又体面,味道也令人回味,时至今日我们仍对老家土腊肉情有独钟。回想起来,能够有年猪杀,其实是一种智慧、勤劳、毅力、富有的象征,也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深刻含义。

熬麦糖做点心,最为细致的事情

为了在过年期间招待前来拜年的客人,家里一般会在客人到来时,准备六到八种点心和小吃。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有钱也买不到什么东西,更何况没钱。怎么办呢,那就自己动手制作麦芽糖吧。

做麦芽糖是个精细活,过程烦琐。事先要生麦芽,将麦子用水浸泡约半月,麦芽成熟后,就可以熬糖了。熬糖需要一整天的时间,这天母亲通常会早早起床,把大米煮成糊糊,将麦芽剁碎加入糊糊中,微火开始让米糊发酵,逐步提炼米中糖的成分,过滤掉米渣,将米浆在用微火煎熬,直至熬出晶莹剔透的糖稀。糖稀的黏度要达到四指幅长,而且还不能熬煳,这样糖稀就算做好了,做好糖稀后一般会选择腊月廿七、廿八日做糖和点心。

做点心的工序也是比较复杂的。首先要准备做点心的主料,诸如芝麻、黄豆、米子、花生、炸面片等,准备好后,将糖稀放入锅中煎熬。加热的温度是很有讲究的,火候不够,要么做不成糖,要么切不成堍火候过了,要么糖稀会有煳味,要么制作的糖不好吃、也不好看。只有恰到好处的温度才能做出又香又甜的糖来。

制作时将主料分别放入锅中与糖稀一起炒,等糖稀与主料均匀后出锅,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各类模具中,用力碾压,再切成大小不等的薄片,等完全冷却后放入大缸中存储,这样用麦芽糖做的芝麻糖、黄豆糖、米子糖、花生糖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春节小吃食就算制成了。待过年时客人来了端上桌来,陪客人聊天时享用,既经济又实惠可口,时至今日家乡还保持着熬制麦芽糖的习俗。

打豆腐压千张,最有技巧的手艺

家乡有吃年豆腐的习俗,说小孩吃块年豆腐又长一岁了。打豆腐的过程比较麻烦,先要将黄豆用水泡一天,再用石磨磨成豆浆,这个过程特别费体力,要持续推着石磨转动,时间比较长,有时要推上一个多小时。浆磨好后倒入用医用纱布做成的过滤网中将豆浆过滤,分离成纯浆和豆渣,再将纯豆浆放入锅中加热煮开,盛入缸中开始制作豆腐。母亲制作的豆腐为卤水豆腐,在加热豆浆的同时,就要制作“卤水”,将石膏烧熟,用医用碾子将其碾成粉末,用水冲一下,卤水制作成功,再将卤水兑入纯豆浆中,用力将卤水和豆浆搅和均匀,在搅拌的过程中,约十分钟出现豆花。此时,母亲会盛上一碗豆花放点糖给我们吃。刚出锅的豆花滑嫩可口,非常好喝。在享受一碗豆花的同时等约半小时,豆腐就做好了。

除了豆腐之外,母亲还要将一部分豆浆制作成千张。制作时,用方方正正四周带窟窿眼的木质模具制作,将医用纱布裁剪的与模具一样宽的幅面,放在木板桌上,铺好后将豆浆放入模具中,浆不能放多了,一般厚度为3毫米左右,如此叠加,一层布来一层浆,直到模具装满,最后在上面放上百十公斤的东西将模具压实,第二天早起,豆腐千张便做好了。

做豆制品剩下的豆渣也会充分利用,有时加点辣椒炒着吃,有时把它做成“豆渣粑粑”让其发酵后再下火锅吃,味道也特别鲜美。五年前回家探亲还真的吃过一次,现在怕是很难吃到了。豆渣的利用既解决食物紧缺的问题,还可以降脂健胃,但大部分还是用来喂猪了,一点儿也不浪费。南方冬天气温低、将做好的千张用清水泡,每天换一次水,如此反复,可以保存半月左右。在吃火锅时,端上一盘切成丝儿的千张,下火锅涮着吃,一时间豆香四溢,弹韧耐煮,饱蘸了火锅汤汁的豆腐丝入口齿颊留香,味道美极了。

推粑粑打糍粑,最有智慧的劳作

家乡人在饮食方面还是很有文化的,食料总是变着戏法来吃。仅江米一种原料,就可做成醪糟米酒、汤圆、粑粑、糍粑等多种美食。

就说做粑粑吧,中午将江米泡上,吃完晚饭母亲就开始招呼推粑粑了。一般情况下。母亲会点上烟,边吸边喂磨,父亲及我们姊妹轮流推。喂磨食料一次不能太多,多了米浆太粗,做成的粑粑吃的时候口感不好,所以喂磨也是技术活,只有母亲才能胜任。米浆磨好后,让其自然沉淀一会,将上面的水倒净,然后装入坛子,在坛口塞入一些稻草,把坛子反扣在盘子上,放入一定量的水,让坛中的粑粑与空气隔绝,防止粑粑变质,过三两天补些水,防止水干变质,这也成为当地土法保存食物的好方法,俗称“仰水坛子”,经这种方法保存的食物,一般保存期比较长。过年家里来客人晚上吃夜宵时,就可制作“糖油粑粑”。从坛子里掏出一部分粑粑,装入盆中,加入适量的水,反复揉几分钟,再把粑粑搓成圆团并按平用微火煎十分钟左右即熟,将糖水倒入锅中反复炒两分钟浇在粑粑上即可上桌食用,非常简便。在元宵节,母亲会挞包芯粑粑给我们吃,包芯用腊八豆、腊猪肉和青蒜搅拌而成,就像北方包饺子一样,包好后放入锅中蒸熟即可食用,粑粑外皮软糯弹牙,内馅鲜美,入口留香。

打糍粑就是将江米蒸熟后,放入比较结实的缸中,用一根十厘米左右粗的木棍将放入缸中的熟江米反复杵,有时杵的满头大汗,手发紧脚发麻。杵的不结实会散,形状不好,食用时切不成块,一定要将江米杵到特别结实为止,这样糍粑就算加工成了。加工好后,将糍粑切成三十厘米的小块,等凉了后用清水泡着,三两天换一次水,吃时拿出一块煎、蒸、煮、火烤都可,也很方便食用。年三十团圆饭,最为丰盛的一顿饭

在家乡吃团圆饭才真正算是过年了,因为团圆饭是家乡人最看重的一顿饭。不管是远在异乡求学的学子,还是在外工作的人都一定会在年三十前从四面八方赶回来,陪上了年纪的父母吃顿团圆饭。家人的团聚能够让父母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一家大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是一种幸福的时光。大年三十这天,家里大人们一大早起来就开始忙活,其乐融融,几乎要把所有具有代表意义的美味莱肴呈现在饭桌上。

每每吃除夕年夜饭,家家户户都要抢早。备团圆饭,时间比较长,一般是母亲做饭、父亲领着我和弟弟清洗桌椅板凳,打扫房前屋后。团圆饭的制作一般需要2个小时,有时还更长。首先要将腊猪头洗净,用水煮熟,放到堂屋敬菩萨,祈求来年再养一头大肥猪。猪头煮熟后,母亲会从猪头瘦的地方切上一块分给我们吃,又瘦又成的腊肉吃起来特别香,也算是对我们打猪草喂猪的奖赏。之后,母亲带着姐姐们开始制作年饭,一般情况下会将家里所有的好吃的食物全部拿出来做好,以示家里富有,也是犒劳大家一年来的辛苦。

饭做好,母亲会通知父亲开始祭祖。祭祖有烦琐的程序,先要摆上七副碗筷和酒杯,倒好酒,烧纸钱,此时父亲还要放鞭炮,放鞭炮有着驱邪、预示来年红红火火的寓意。燃放鞭炮时,如果从头到尾都连续放响,预示来年顺顺当当,否则来年诸事不顺,母亲对此很忌讳。在放的过程中,我和弟弟总是冒着被炸的危险到处抢未炸的鞭炮。放完鞭炮回来,父亲会回到饭桌旁,口中念念有词,叫三代的公祖,老少的亡人,地下的业主、内亲外族、故去的亲人等等今天来家吃团圆饭,祈求来年保佑全家平安。首先要请这些人喝酒,然后请这些人吃饭,吃饭时先在碗中盛上一两左右的米饭,将筷子搁在碗上,5分钟后拿开,之后就是请喝茶,然后是点烟等等,最后就是请他们全部离开,到另外的家庭去吃团圆饭。这一过程,现在回想,实际是对故去的亲人的一种怀念和纪念,表明在合家团圆时没有忘记他们,同时也彰显了我们尊老敬老的民族美德。

年三十,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哪家放鞭炮就预示着这家要团圆吃饭了。团圆饭吃的时间很长,父母和成年人要喝酒,而且是慢慢吃、慢慢喝,边吃边总结过去一年的得与失,吃饭时父母也不会催,而且还要等到所有家庭成员全部吃完才能下桌。从我记事起,每年的团圆饭吃瘦腊肉、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饭后我和弟弟还要在堂屋内贴画,在正门前贴春联。春联有买来的,长大后便自己写,写好后,将自熬的糨糊(米汤和米饭、面粉)刷在墙上,再将对联贴上,贴时,上下要对齐,左右要对正,横联要贴平,一般是一人站的高高的贴,一人站的远远得看是否对齐,贴完下来一看,嘿,还真喜庆!

吃完团圆饭以后,家里人就开始陆续洗澡,这一天的洗澡意义非同往日,是洗去过去一年的晦气,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意思。在小时候,这也变成了最期待的事情。因为洗完澡才可以换上新衣服,出门跟街坊邻居小朋友一起比比谁的新衣服好看。

烤大火点大灯,祈求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在除夕晚上农村家里都会生上大火。过去不像现在暖气方便,那时家里取暖就是烧树墩。夏天时父亲就会准备一个大的树墩把它晾干,到了年三十,用稻草将其慢慢引燃,人围坐在火墉周围,平时家里人因为工作忙又身居四面八方很少团聚,所以大家都特别珍惜这次团圆的机会。那时家里还没有电视,一家人围着火塘,烤着火,嗑着瓜子,吃着糖果、花生,总结过去的一年,规划未来的一年,好生惬意。大人们有的约在一起打打花牌,娱乐娱乐、清闲清闲、享受享受,好不快活。除夕这天晚上,各家各户都要将家里所有屋子里的灯开着,做到灯火通明,也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到了十二点,也是辞旧迎新真正的时刻到来了,各家各户会提前准备好,一家人开始倒计时,等到零点时准点放鞭炮、放烟花,用这种热热闹闹的方式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煮早茶拜父母,最为孝顺的表现

忙忙碌碌一年了,在正月初一这天家里所有人都可以忘掉一切烦恼,放轻松睡个大懒觉。那个年代的人不同于现在的年轻人,睡得早起得早,睡懒觉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儿。父母在初一这一天早上,一定是不起床要睡懒觉的,辛苦劳一年了,做年饭也累了,初一这天必须好好休息。当然,也有年三十通宵打花牌,时间太长累了,所以要睡懒觉的。经常被父母叫起来的小孩子在这一天也不用担心会被叫醒了,可以一觉睡到自然醒。晚辈在初一早上是要给父母和老人煮鸡蛋吃的,将整个煮好剥了皮的鸡蛋配上红枣和红糖,待父母起床食用,有时会端到床前,意为孝敬老人,每每这个时候,一般会得到父母给的压岁钱,压岁钱最多也就一二角钱。想想,那时的日子虽然过得清苦,确是很甜蜜。大年初一外面基本看不到人,家乡的风俗是这一天在家不出门陪伴父母,但在上年故去的人,家里的直系亲属会在午饭后去上坟,给故去的人拜年,以示对逝去的亲人的纪念。

拜长辈“走人家”,最为高兴的事情

湖北、湖南一带的人们将走亲访友俗称“走人家”,这种习俗从正月初二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底。一般情况下,出嫁的闺女,会在初二回娘家给父母拜年。闺女回家有归属感,父母则享受天伦之乐,吃饭成了大事,不像平常女婿来丈人家是要做家务事的,初二这一天就不用了,只需要陪父母聊天、打花牌、喝酒、陪客人就可以了。姊妹多的,除了拜父母外,相互之间还要走动,也就是到家吃饭、打牌,轮流做庄,联络感情、交流信息、共叙友情和一年的得与失。大家坐在一起共谈新年的计划与打算,或需要在资金、人力支持的,或需要帮助协调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子女上学就业等各方面问题的,此时都会有所交流。就是这种简单的走动,解决了很多问题,化解了许多矛盾,增进了兄妹感情,维系了亲人间那股浓浓的亲情,甚至为当地政府解决了很多不小的麻烦。这期间几乎家家都在节日的气氛中享受美酒的香甜、亲情的珍贵、佳肴的醇香、娱乐的无限,但还有酩酊大醉,醉的人事不省的,总之就是尽享人生的乐趣和亲情的快乐。

玩春景,最具地方习俗的大众化娱乐活动

忙上一年,过年时该休息休息了。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老百姓就自娱自乐。春节比较消停,一些有点才艺的人琢磨如何赚点钱来弥补生活上的不足。于是就有了打连话唠(打竹板)、踩高跷、玩狮子、舞草龙灯、打三盘鼓、放财神、打渔鼓筒、跳竹马等玩春景的活动。有的一人自演,有的多达十几人,样式丰富多彩,到每家也就是说一些祝福和恭维的话。

一般的演出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元宵节结束。大都是走乡串户,从早到晚。这些艺人很累,到了晚上,领头的会召集大家一起分红,一般情况,十几个人的班子每人能分到三四条烟或一些现金等。这些班子初一到第一家玩叫开门红,东家要多给些钱。在玩的过程中,艺人的乐器不能掉在地下,掉在地下预示东家这一年不吉利,有的讲究的东家还要与领头的理论理论,赔礼道歉。赶上有结婚的,艺人们还能多挣点。

一般玩狮子的人比较多,有的功夫好的,还要表演一些杂耍类的节日,这样主人应多给些喜钱,有的熟络的还要管一顿饭。接待玩狮子的,家境好一点的东家,要用鞭来迎接。我记得我就曾经用鞭加炮来炸舞狮子的人,和他们逗乐。有的家里三两岁的小孩还要骑狮子,以此来锻炼小孩的胆量。一般情况下,小孩先骑在狮子的背上,舞狮人会将小孩从狮子的前腿将小孩“吃”进去,后面的人将小孩从狮子的屁股“生”出来,小孩父母要给舞狮子的人一些钱物,给的越早,小孩从狮子里出来越快。从早到晚有时一家一天要接待二十多拨的玩春景的队伍。

在元宵节这天,还有玩草龙灯的,在玩的时候,一般是九个人来舞,在其九节身子骨上还点上九炷香,传说草龙灯有驱邪辟邪的迷信说法,老百姓很相信这种说法,为此每一家都热情接待。玩后要在这一天还要把狮子和草龙“杀”了。在这一天,母亲每每会做包心粑粑给我们吃,晚饭母亲再做一顿好一点的饭吃。闹完元宵,过年也就结束了。第二天生产队里就开工了,小孩该上学了,一切就转入了正常,年也就算过完了。

正是有这些人的热情,才为乡下的春节增添了无限的欢乐。那时,一整天都能听到鞭炮声、锣鼓声……正是有这些艺人的执着,才有乡下的春节春意盎然、热闹非凡。

虽然外出三十多年,如今又到年下,回想起家乡过年的习俗我还是如数家珍。人常说:“父母在,家就在。”回家过年的感觉真好,一想到要回家过年,这心里就会莫名地高兴起来。每年早早就盼着回家,早早就准备回家的车和票,期盼早日回到父母身边,陪伴父母过年。

而对于儿女的回家,母亲则有更多的期盼,生儿养女一辈子,仿佛她一生的爱都记挂在儿女身上,我们走的再远,她的目光都会紧紧地牵引着我们回家的路。还记得,每当过完春节返回时与母亲告别,她总会问我下次什么时间再回来;临近年关,母亲又会打电话来询问什么时间回家过年。每年开春,母亲会让母鸡孵出小鸡,用自然喂养的方式饲养到年底,留给我们回家食用。加工土鸡最为可口的方法就是火锅土鸡,用自家晾晒的豆瓣酱先炒,然后加适量的水,文火炖半小时,这样炖出来的土鸡味道香辣鲜美,每次回家都要吃上好几只才过瘾。

如今父母已经故去,春节也已不在年年回去,但春节时总有一种对家乡的向往,那种只能回忆而又不在享受的乡俗,那种牵肠挂肚的盼望,柴米油盐年货的置办,那煎炒烹炸的过程,那让人温暖幸福的年味,统统随着父母的仙逝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心底,时时想起,时时怀念。

过年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父母难以割舍的思念,难以忘却的乡愁,也是对故乡年俗的一种回味……

责任编辑/兰宁远

猜你喜欢

糖稀团圆饭母亲
和糖稀
碗筷
《团圆饭》中两代人价值观和文化观的冲突
味道
卖花米团
给母亲的信
吃一桌团圆饭
晶莹糖稀忆童年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