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对初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情绪的影响

2014-12-31李桂娥朱叶华张亚芬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免疫性肝病科江苏常州213000

吉林医学 2014年27期
关键词:肝功能肝硬化调节

袁 丽,李桂娥,朱叶华,张亚芬 (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免疫性肝病科,江苏 常州 213000)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肝内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损害性疾病,由于此病早期缺乏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现时部分患者已经到肝硬化晚期,治疗棘手。近年由于诊断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健康体检意识的提高,部分PBC患者在疾病较早期获得诊断。尽管如此,初次诊断PBC的患者由于对疾病缺乏认识,对“肝硬化”极为恐惧,诊断初期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心理护理在于对身心疾病患者的心理反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方案,其能充分调动患者的能动性,具有重要的以来预防作用。因此我们对初诊PBC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以期改善患者焦虑,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初次诊断为PBC的患者,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美国肝病学会PBC指导建议[1]:①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②影像学检查示胆管正常;③血清线粒体抗体(AMA)或AMA-M2亚型阳性,除外合并病毒性肝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他躯体和精神疾病。

1.2 研究方法:患者住院期间除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措施,均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心理干预主要由高年资的主管护师完成。采用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的方法,通过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心理干预:①满足患者需求:以患者乐于接受的形式向其提供所需的信息,医生和护士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PBC方面的医疗知识和健康知识进行讲解,提高其对PBC的认识;②调整患者角色:调动患者亲朋好友、同事、领导等社会资源,为患者需要提供足够的正性支持,使其适应角色改变;③调节患者情绪:以聆听音乐、读书看报、放松疗法等措施,减少患者负性情绪;④缓解患者压力:认真倾听患者感受,耐心解答患者问题,采用适当的心理干预技巧,调动患者心理抗压能力;⑤增强患者适应:指导患者疏导情绪,日常保健,增加患者的信心和自我调节;⑥处置患者反应:对患者提出的问题适度讲解,对其不适认真观察处置,减轻患者的躯体不适。

1.3 观察指标:患者入院和出院时分别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2]以评价焦虑和抑郁状况。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临床特征: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初次诊断PBC的患者76例,其中,女65例,年龄 (54.2±11.7)岁,男11例,年龄 (64.8±13.2)岁。

2.2 患者肝功能情况:患者入院后检测肝功能、血常规、病毒性肝炎标志物、自身抗体、彩超、甲胎蛋白等检查。根据患者肝功能情况分为Ⅰ组(32例):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符合条件:ALT <100 U/L、且TIBL <34 μmol/L,和Ⅱ组(44例):中重度异常组。详见表1。

表1 患者主要肝功能情况及焦虑和抑郁比较(±s)

表1 患者主要肝功能情况及焦虑和抑郁比较(±s)

组别 例数ALT AST ALP GGT TBIL ALB GLO SAS SDSⅠ组 32 51.9±4.4 52.9±3.7 242.1±31.9 289.8±51.9 15.2±1.2 40.2±2.9 33.2±5.7 44.9±8.3 55.3±7.4Ⅱ组 44 130.3±24.1 144.8±35.9 270.4±26.7 264.1±40.4 52.3±6.6 36.3±4.3 34.9±9.1 51.4±4.1 57.6±6.3 P值 <0.000 1 <0.000 1 0.853 5 0.566 3 <0.000 1 0.020 60.007 9 0.016 7 0.394 8

表2 心理干预前后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结果(±s)

表2 心理干预前后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结果(±s)

时间 Ⅰ组 Ⅱ组SAS SDS护理干预前SAS SDS 44.9±8.3 55.3±7.4 51.4±4.1 57.6±6.3护理干预后 36.7±7.5 44.9±3.7 38.2±8.6 50.7±2.3 P值0.001 6 <0.000 1 <0.000 1 0.006 4

2.3 心理干预对患者情绪的影响:对患者入院后采用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的方法,从六个方面进行心理干预,入院时和出院时评价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见表2。

3 讨论

由于PBC早期缺乏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不典型,发现时部分患者已经到肝硬化晚期,治疗棘手,肝硬化患者常存在一定的焦虑和抑郁[3-4]。近年由于诊断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健康体检意识的提高,部分PBC患者在疾病较早期获得诊断。尽管如此,本研究显示初次诊断PBC的患者,即使肝功能轻度异常甚至肝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SAS、SDS评分较国内常模升高,提示患者得知自己患者“肝硬化”后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

PBC患者早期通常无症状,体检肝功能接近正常,表现为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移酶升高,这一无临床表现的阶段可持续20年,而发展至病程的后期患者会出现易疲劳、皮肤瘙痒、食欲下降、腹痛、腹水、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黄疸等临床表现[5]。本研究显示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较中重度肝功能异常的患者高,提示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临床表现越多,造成患者的心理压力越大,负性情绪越严重。

本研究分析了初诊PBC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并采取综合性心理干预措施,观察心理干预效果。基本的情绪调节类型可划分为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两类[6]。原因调节是直接调整产生情绪的评价过程,反应调节是直接调整已经激活的情绪表现过程。以原因调节为基础,对患者实施情绪反应的调节,有助于降低患者因不良情绪所致生理水平的激活。从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两类,归纳为下面六个方面进行心理干预:结果显示通过心理干预,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患者和肝功能中重度异常患者焦虑和抑郁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1] Heathcote EJ.Management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practice guidelines[J].Hepatology,2000,31:1005.

[2] 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3] 胡鑫才,张 华,林 彦,等.慢性肝病量表在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应用评价[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2,8(20):621.

[4] 鞠桂萍,王伯莹.PBC患者健康教育与护理[J].吉林医,2005,26(11):1177.

[5] Silveira MG,Brunt EM,Heathcote J,et al.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endpoint conference:design and endpoints for clinical trials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J].Hepatol,2010,52(1):349.

[6] 李 静,卢家楣.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6):1084.

猜你喜欢

肝功能肝硬化调节
方便调节的课桌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
拉米夫定在乳腺癌化疗期间对肝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