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策略举隅

2014-12-05魏炜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210023

中国学校体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研究型教研组课题

魏炜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210023)

构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策略举隅

魏炜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210023)

一、个体行动式研究,提升对体育教研的理解力和内驱力

构建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第一个阶段是体育教师个人的行动式研究。其主要目标是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的学习将显性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操作性的知识与技能,并逐步内化为一种隐性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并提升其教学研究水平的内驱动力。制订适合体育教师的计划,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师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力。

1.理论学习

首先,研究型教研组要经常组织体育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等。其次,每月要定期、定时组织体育教师认真阅读相关的专业杂志,对杂志里的内容要进行深入的学习、思考与交流,并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第三,要安排相对较长的时间,让体育教师沉下心来读一系列的教育经典著作,为体育教师提供广阔的视野。最后,鼓励体育教师自主选择一些书籍、期刊等来阅读,并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书中知识的质疑。以最大限度地转变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力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建设研究型体育教研组服务。

2.实践操作探索

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实践、大课间体育活动等等,发现其中具体的“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必须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如,在初中篮球教学中,怎样面对篮球技能较高的学生和缺少篮球运动基础的学生之间的差异?面对这样的课堂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怎样进行分层教学?等等。面对这些“小问题”,体育教师需要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努力在实际操作中寻求解决好这些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手段与措施。此外,对专业期刊中相关文章进行学习的同时,要对相关的内容提出质疑,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吸取他人的经验和验证自己的观点,并写出有针对性的文章。

3.思考理解

通过对“小问题”的自我“消化”、实践和解决的过程,以及对杂志中少数文章的质疑、实践、验证,体育教师已经自然而然地进行了研究,主要表现在:思考、理解与消化,分析、探索与实践。此时,体育教师只要对这一系列的过程进行再次思考与理解、总结与提炼,就会对同类问题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基于这样的学习与研究,体育教师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有了一定程度的“浅发展”。

二、团队交互式研究,形成体育教研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团队交互式研究能够发挥团队的力量,是构建研究型教研组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也形成了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1.“小问题”走向“小话题”

每个人将“小问题”用文字整理出来成为教研活动的“小话题”,并及时公布出来。每位体育教师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实践验证,最终提出自己的观点与佐证资料。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可以研讨、交流与分享,而不一定要等到教研活动的规定时间再进行研讨。体育教研组长再根据平时交流、学习情况,确定好教研活动的主题和方向,使得每次教研不再流于形式,不再人云亦云,每个人都能有收获、都能有提高。通过一次次的教研活动,提高了体育教师对一个个“真话题”地理解和掌握,以实现“小话题”向“真问题”过渡,进而促进体育教师的“再发展”。

2.“真问题”走向“真课题”

教研活动中的一些“真问题”通过教研组研究整理就可以成为各类课题,这些课题都来自于真问题,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真课题”。发挥团队教研的力量,将这些课题进行分类。组织体育教师结合各自研究的特长选择好相关的课题领域,以形成以1到2个重点课题为主,若干个小课题为辅,多个研究课题并存的课题研究形式。在课题研究中,要围绕课程改革理念,结合课题实际、教学实际进行集体备课,对课堂教学、课时设计、大课间体育活动等等进行重新定位与架构,深入探索与研究。同时,定期撰写与各自课题有关的论文,这样的课题研究,能够提高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等等,进而促进体育教师的“深发展”。

3.“真课题”回归“真教研”

通过对相关课题的真实研究,体育教研组也逐渐回归到“真教研”的目标定位上。真正的研究型教研组目标定位是扎根课堂、研究课堂,追求对“真问题”、“真课题”的真研究。教研组成员能围绕实践的“小问题”走向教研的“小话题”,再走向教学的“真问题”,再从教学的“真问题”走向“真课题”,最后回归到教育教学的原点上来。这一过程也就形成了研究型体育教研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三、全面发散式研究,促进体育教研形式多元化开展

全面发散式研究是在团队交互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多学科、多角度、多维度出发,尝试、学习与借鉴多种教研形式,努力改革与创新体育教研的模式,以实现体育教研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效能发展。

1.“同课异构”转变为“同课重构”

“同课异构”是体育教研中的常见形式,“同课重构”是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针对每节课的优点、缺憾和改进的措施进行重新设计,然后在各自班级中执教。紧紧围绕着“预设与生成——教学与实践——反思与研讨——再教学与实践”的螺旋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以全面发散式的方式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教研形式,真正形成教师之间交往、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教育科研水平。

2.由“有形”转变为“无形”

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采用会议、看评课等形式,这些形式是有形的、看得见的,但长期以往会让体育教研变“思维定势”无法提升,不利于研究型教研组向多元化、长效化地发展。因此,教研形式需要从这种“有形”转向“无形”。比如,可以定期召开“沙龙式”的教研活动,在大家喝茶、娱乐中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体育教师在“品一品,尝一尝,聊一聊”中探讨体育教学中的难点、疑点、热点、焦点等等。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多样性和共享性,获取多种会议信息、教研信息、教学信息以及体育教育教学方面的资料等等。例如,通过《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主办的“草根争鸣”“案例研析”“QQ群讨论”等网络教研形式,与全国的体育教师共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

猜你喜欢

研究型教研组课题
巧设美术课题 传承非遗文化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基于研究型大学视角下数学课程学习初探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7P营销理论与学科服务推广:以研究型高校图书馆为例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