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常规—促教学对重庆市万州区中小学体育教学常规工作的再认识

2014-12-05伯朝文重庆市万州区教科所404000

中国学校体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万州区常规体育课

伯朝文 (重庆市万州区教科所,404000)

抓常规—促教学对重庆市万州区中小学体育教学常规工作的再认识

伯朝文 (重庆市万州区教科所,404000)

一、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常规的再认识

体育教学常规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体育学科特点、教学规律、教学原则而提出的应遵循的教学规定与具体要求,它是教学科学化的表现,是体育教育多年传承的、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总结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和财富,是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基本教学原则。贯彻体育教学常规,不是限制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而是通过搞好体育教学常规,按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办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体育教学有“原则”,讲“规矩”。而当前的体育教学常规工作却面临一些实际问题:

1.体育教学常规管理滞后

一直以来,地方教育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对体育教学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学校内部也缺乏合理的管理、评价、跟踪体系。体育教学的管理相对滞后。加之部分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理解还停留在搞比赛得奖牌上,根本不关心体育教学常规,因此,导致体育教学常规有形无实。

2.部分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较低

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常规走过场,体育教学“随心所欲”,责任心和职业操守的缺失导致教学质量无从谈起。

3.对体育教学常规认识不到位、不全面

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常规理解不到位,上一堂算一堂,完全是为完成“任务”而教,不是为增强体能、掌握技能而教;或是课前的预设与实际教学互不相干,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各行其是,看似有计划,实则无计划。同时,部分体育教师不能深入领会改革的意图,使体育教学常规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二、抓体育教学常规工作的方法和举措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在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不但不能忽视教学常规,还应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常规进行强化和再认识。从抓学习入手,提高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常规工作的认识。每学期的学科教研会,教科所都将组织体育教师对教学常规工作的相关专题进行学习,进一步调动广大体育教师贯彻体育教学常规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体育教学常规工作深入人心。

2.建立学校体育教学常规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

一是健全组织。万州区教科所成立了学校体育教学常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体育教学常规工作的指导、督查和管理;二是建立督导、检查机制。区教委和教科所定期对学校的体育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教科所每年对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实施方案进行评比;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区教委和教科所把搞好体育教学常规工作作为评选年度学校体育先进集体和个人的一项重要条件。激励各类学校重视此项工作,并使之逐步形成学校的自觉行为。

3.制订和完善体育教学常规

为进一步加强万州区中小学体育教学常规管理,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使体育教学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努力提高体育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在原有体育教学常规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和完善了新的《万州区中小学体育教学常规》。从体育教师的学科品质与专业素养、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布置与检查、活动及辅导、教学评价、教育科研等七大方面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常规从理念到行为进一步规范,其中主要对体育教学的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常规作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抓课前常规:该阶段的常规从理念到行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教师按教学进度,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重庆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及评价标准》(以下简称《纲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也就是抓体育教学实施方案的设计,处理好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关系,引导教师规范行为,并认真填写好《体育教学实施方案设计本》(区教科所根据万州区中小学和体育学科的实际,编制出台《万州区中小学体育教学实施方案设计本》并下发到学校,规范体育学科的课前设计)。要求教师在每学年(或学期)开始前,根据课程标准及《纲要》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出“体育教学实施方案”(它包括水平学段、学期、单元和超前一至两周的课时教学计划等)。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加强集体备课,深化以学科为主、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第二,要求学校按有关要求落实体育教师的待遇及必备的教学器材;第三,要求教师课前应多渠道了解所教学生的体质状况、运动爱好及特长,掌握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区别对待;第四,强调每节课的教学计划都要设置好课中的安全预案,防患于未然。

抓课中常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落实体育课结构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指导教师如何遵循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体育课的性质进行教学,合理安排教材教法,合理安排运动量。

第二,落实课程标准及《纲要》的有机整合和有效达成,为从根本上杜绝体育教学随意性的问题,有效改变体育教学管理松散的状态,保证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便于管理与评价。从2013至2014学年度开始,笔者所在区部分中小学即按《纲要》开展体育教学。笔者认为,进一步明确体育教学内容,合理构建地方体育教学实施方案是强化体育教学最有效的办法之一。笔者所在区将中小学体育实践课按其意义和作用主要划分为:基础课与特色课。要求把中小学各年级每周4节(或3节、2节)体育课按基础课+特色课3+1、2+2(或2+1、1+1)的模式进行划分和安排。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按《纲要》要求,全区大体一致。主要以身体素质、基本技能和球类练习内容为主,同时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学习。开设基础课,主要目的就是给学生补足运动量,现在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运动量不足。除了基础课的基本要求以外,还要求每节体育课必须保证至少5~8分钟的身体素质“课课练”,并有一定的强度和运动量做保证。同时,要求各中小学把每周4节(或3节、2节)体育课中的1~2节确定为特色课。各校可根据本校实际选择确定1~2个体育项目作为特色课上重点学习、发展和提高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并形成学校的体育特色。通过基础体育课发展学生体能,给学生补足成长发育所必须的运动量;通过特色体育课,培养学生技能,为其终身体育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关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协调发展,总结、提炼和推广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从2011至2012学年度开始,即在部分中小学推行“学生先上后学”的体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以“小老师”的身份参与到体育教学中(特别是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教师以引领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参与体育教学,让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四,合理运用教法与学法,让学生掌握技能、增强体能。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有效的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习惯。教法、学法多种多样,要求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关注教学效果本身,关注学生运动技能提高和掌握的情况,对教法和学法的运用不做具体要求,但教法和学法运用的落脚点一定是在最终的教学效果上。

第五,合理运用评价的手段和方法。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具体,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还要适时地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近年来,要求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要在体育课的各个环节有所体现,但不是为评而评,而是要做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抓课后常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做好课后反思,反思得与失。在课后及时填写教学小结,及时积累教学经验,收集教学资料,做好统计分析,帮助体育教师提高教研科研意识;第二,要求每节体育课都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体育课外作业要与“终身体育”紧密结合起来。既要有体育实践性的内容,也要安排一定的体育文化类的内容。体育课外作业应定期进行检查,强化实效性,以利于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强调体育课内与课外结合,把每节有限的体育课延伸到课外,形成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的大体育教学观。

4.处理好体育教学常规与体育教学创新二者的关系

体育教学创新对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意义不容置疑,但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更不能丢掉基本的体育教学常规去盲目求新。在当前教学创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时期,就更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提高对教学常规的认识,在搞好体育教学常规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进行教学创新。当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常规或许又不能适应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常规不是一成不变,也是要与时俱进才行,这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也正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猜你喜欢

万州区常规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常规之外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破常规 获巧解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