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深层动因分析

2014-12-05王淑清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指导员队伍群体

王淑清

(吉林体育学院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我国开始培训的时间较早,但是始终没有形成一定的气候,目前来看还算是一个新的群体,这支队伍能否有效、持久的发挥作用关系到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质量、深度和广度,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前途[1]。近几年由于国家的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在规模、数量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已经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中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要求的目标,但由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体系不完善,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进行深层次的动因分析,找到症结点,对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快实现我国体育强国的梦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文化建设缺失,难以形成群体效应

1.1 从文化建设的内涵进行分析

文化建设对于一只队伍的成长至关重要,国家体育总局在2010年4月发布社会体育指导员标识,以“三个运动的人”组合连接在一起,体现着社会体育指导员奉献、服务、健康、快乐的服务宗旨[2]。社会体育指导员标识和这八个字的服务理念,是非常精深的文化,是这支队伍的灵魂,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建设非常重要,但是这些内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和推广,广大人民群众甚至很多社会体育指导员本人都不是很清楚这个标识的意义和服务宗旨的内涵,更谈不上深入理解其中的精髓了。精神文化是旗帜,是指导一个群体开展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群体发展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只有优秀的文化建设才能孕育出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只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够自愿的、创造性地、有效地运作队伍形成的文化氛围,才能使这支队伍形成良好的文化力,进而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文化品位和战略目标的达成。另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文化建设的缺失还体现在没有形成有章可循的制度文化以及爱岗敬业的行为文化,这成为制约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规范发展的瓶颈。制度文化是为了实现某个群体的某种利益而制定的行为规范,一旦形成,就有超越个人意志的强制性,成为约束个人行为的外在力量[3]。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在发展中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文化,近几年虽然出台了一些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相关法规和一些管理办法,但是由于缺乏监管,这些内容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虽然了解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却没有深入到自己的意识深处,在具体的社会体育指导中还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及意愿来进行,很难形成一种制度文化。而文化建设的缺失,导致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所呈现出来的社会影响力很小,虽然目前健身的人增多了,但是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健身指导的人却很少,这说明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个群体还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多数人还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群体可以为他们免费解决健身运动中遇到的问题。

1.2 从群体效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状态多数都是凭借自己的热情自愿参与到指导工作中,组织较为松散,无法形成一股凝聚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是一个群体,这只队伍只有通过合理的组织、优化,才能产生群体效应,取得显著成效。多年来,对于这只队伍我们只是重视培训,却忽视后期的管理与使用,更没有关注这只队伍的文化建设[4]。事实上,真正能打硬仗的队伍一定是管理规范、机制运行畅通,文化建设有序,能调动激发个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群体产生的效果大于单个个体产生的效果之总和。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得到政府领导的重视,同时给与积极的宣传,加强对这只队伍的文化建设,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民健身事业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推广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奖励、补助等形式补偿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无私奉献,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地位,扩大影响力,从而使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能更好的为全民健身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失衡,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2.1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等级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一级和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比例较少,而三级和二级人员所占比例较大,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科学健身的需求[5]。我国对高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又有要承担培训低级别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规定要求,但是低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的培训较少,本身非体育专业出身的人员又很多,导致这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为群众进行健身指导的时候往往力不从心,自己都不明确什么是科学健身,如何能够指导他人进行科学健身?社会体育指导员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组织大家跳跳舞、打打拳这么简单,还应该根据每个健身群众的不同健身需求提供不同的健身指导,引导健身群众学会科学健身,注重营养、运动与健康的关系,这样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2.2 社会体育指导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较低

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整体水平还不高,尤其是低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入门的门槛非常低,导致这些指导员无法为群体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健身指导,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健身指导的需求。因此,要想使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趋于合理,培训中应该注意吸收在岗和退休的体育教师、教练员和其他体育工作者加入到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来,这部分人员都是体育专业人员,对科学健身知识的掌握非常扎实,如果能调动他们的热情来为身边的群众提供健身指导服务,会使群众非常受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失衡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高级别的指导员存在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的问题。群众体育活动从策划、组织到实施、管理等环节都是体力活,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和精力,年轻人做起来都觉得困难,更何况年龄大的群体。如何动员更多的年轻的社会体育人才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来是我们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3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管理运行机制不畅通,队伍稳定性差

3.1 政策落实较慢,缺乏监管

近几年,国家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非常重视,2010年7月成立了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标志着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11年11月正式颁布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在第六章工作保障中明确提出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事业经费预算中列支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经费,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应当为有关组织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提供补助经费,但是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实际工作中,这项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监管部门的责任也不明晰,因此很多坚持在一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指导群众健身时还是得自备音响、光盘、电池等必备的器材,由于没有经费,也很难开展各种比赛活动,长此以往,有些指导员就逐渐退出,这非常不利于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3.2 运行机制不畅通,重视程度不到位

机制决定活力,运行机制是否畅通关系到一项改革的成败。近几年,国家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越来越重视,出台法律法规,加大培训力度,重视宣传与推广,这是很好的势头,但是各省市在跟进执行的时候却很难做到与国家同步。群体工作千头万绪,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只不过是其中一项,如果领导不重视,这项工作推行起来就非常困难,这也是很多省市虽然成立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但是却无法发挥协会真正作用的症结所在。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为全民健身、科学健身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体育行政部门应该逐步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省、市、县地方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并赋予其真正的权利,充分发挥社团自治和自律管理的职能,逐步建立起制度化和社会化的运行机制。高效畅通的运行机制才能保障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体育人才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来,调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充分发挥公共体育服务中坚力量的作用。

4 社会体育指导员法律意识淡薄,行为失范现象增多

4.1 宣传力度不够,法律意识没有深入社会体育指导员心中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时间较早,但这支队伍在社会上一直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还是一个新的群体。近几年,人们对体育活动需求增多,各样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得社会体育指导员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由于国家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这支队伍的重视,近几年加大了培训的力度,也出台了相应的条例和管理办法,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角色、身份和行为规范以及工作的实践作了相关的规定,在各级培训中也都安排了相应内容的培训,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显然不是很理想。这支队伍在形成规模之初,社会上的投诉声音就不绝于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从社会体育指导员本身来说,则反映出社会体育指导员法律意识淡薄,公共意识欠缺。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应该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法律法规方面内容的培训,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让法律意识深入到每一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心中,成为自觉约束自身行为的有利武器。

4.2 公共意识缺乏,行为失范现象增多

公共意识是指公共精神,或者公共秩序,就是指在公共场所要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妨碍他人。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组织管理较为松散,再加上监管力度不够,在公共场所进行健身指导活动时会出现一些行为失范的现象,比如说在指导时情绪失控、自身的言行失表、组织的社会体育活动扰民等,在社会中形成了不良的影响。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每个基层健身站点的组织者、管理者,如果他们对公共意识认识不上去,行为举止有不妥之处,会引起健身群众的效仿,久而久之,这些失范行为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小细节折射大问题,这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是非常不利的。一个群体要想规范发展,在社会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发挥相应的作用,必须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群体行为规范。

5 结语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是全民健身的“牛鼻子工程”, 这项工程的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由于历史文化的熏陶使我们具备了较强的群体意识,做事难免从众心理,只有看到很多人都在做这件事才觉得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群众体育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健身氛围,更需要有人引领,社会体育指导员就肩负着这个使命,重视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是政府群众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把全体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热情都激发起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体育组织、策划、指导、引领中去,发挥这个群体的合力作用,体育大国的梦想才能早日实现。因此,保证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稳定、长久与和谐发展,必须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宣传和推广,从队伍的文化建设入手,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形成文化合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并保障运行机制畅通;不断调整等级结构,使之趋于合理;加大培训力度,增强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行为,最终达到稳定队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瑞林,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邓建伟.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人才流失问题与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12,31(3):286-287.

[3] 于善旭.我国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发展的基础与对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1):58-68.

[4] 李怀攀,黄可可,李文君,等.对我国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13(3):1-4.

[5] 赵灵峰.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发展路径[J].体育学刊,2010,17(3):29-32.

猜你喜欢

指导员队伍群体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大雁的飞行队伍
同江市 严把三关 促“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作用发挥
盼头
还剩多少人?
命运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