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病理学指标与内镜表现的关系研究

2014-11-12冯燕杨畅胡东辉

中外医疗 2014年2期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学

冯燕++++++杨畅++++++胡东辉

[摘要] 目的 探讨CAG的病理检测结果与内镜检测结果关系。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CAG患者50例资料,分别按照文中检测方法进行胃窦粘膜的病理学检测、胃镜检测与幽门螺旋杆菌检测(Hp),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与统计学比较。结果 50例患者中病理与内镜均诊断萎缩者11例(符合率22.0%),两者血管透见诊断符合者7例(符合率14.0%),胃镜下花斑样变化诊断符合病理者27例(54.0%);Hp阳性者(共35例)中肠上皮化生者为24例(68.6%),活动性炎性者为8例(22.9%),显著高于Hp阴性者检查结果(P<0.05)。结论 对CAG患者的胃镜诊断价值较低,最终通过病理性诊断才能进行确诊。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学;内镜表现

[中图分类号] R5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b)-0013-02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病变是胃癌的前兆,及早的诊断对于胃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诊断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争议[1],为了探讨CAG的病理检测结果与内镜检测结果关系,该研究分析2011年1月—2013年4月该院收治CAG患者50例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诊断与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为34~68岁,平均年龄为(60.5±22.4)岁,所有患者均为慢性炎症,有21例为轻度炎症;有25例为中度炎症,有4例为重度炎症。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参与本研究的资料统计。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同时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排除同时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其他十二指肠肿瘤患者。

1.2 检测方法

对CAG患者的胃镜检测由专业的胃镜医师进行,检测后进行详细的记录与描述。胃镜检测的主要描述特点包括:一是红白的花斑样改变;二是红白相间的血管透见现象;三是胃粘膜溃烂现象;四是胃粘膜的颗粒样变化。对CAG患者的病理学检测方法为:在距离幽门2 ~3 cm的胃大弯和胃小弯处取胃窦粘膜组织作为病理学检测样本,由病理医师进行检查并记录。对CAG患者的Hp检测方法:通过快速尿激酶实验方法进行定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胃镜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符合率统计

50例患者中病理与内镜均诊断萎缩者11例(符合率22.0%),两者血管透见诊断符合者7例(符合率14.0%),胃镜下花斑样变化诊断符合病理者27例(54.0%),对内镜与病理学检验结果符合率的计算方法为:检验结果符合例数除以总例数(50例)。

2.2 CAG患者的其他病理表现与胃镜表现的比较

两种检测方法均检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随肠上皮化生者33例(符合率66.0%),均检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随皮内瘤变者4例(符合率为8.0%),均检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随上皮内瘤变者12例(符合率为8.24%)。

2.3 CAG合并炎症和肠上皮化生与Hp关系探讨

3 讨论

在该研究结果2.2中,两种检测方法均检测为CAG伴随肠上皮化生者33例(符合率66.0%),由此可以推断出CAG患者的慢性炎症情况与肠上皮化生关系十分密切。由该研究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0例患者中病理与内镜均诊断萎缩者11例(符合率22.0%),而胃镜下的花斑样诊断符合率为54%(27例/50例),由此可以推断出单纯的以胃粘膜红白相见(白相为主),胃粘膜下的血管网暴露或者颗粒样病变的内镜表现对诊断的价值较低。而胃镜下的花斑样变化炎症的内镜下所见之一,这说明了CAG患者在病情进展的多个步骤中,内镜还没有观察到胃部萎缩现象时,其在病理学检验结果就可能已经发生了萎缩。这一点与相关文献[2-3]报道基本一致。

相关文献报道[4]:Hp的感染现象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情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CAG患者胃粘膜存在的活动性炎症暗示了存在Hp的感染现象,并且感染的严重程度与胃粘膜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程度具有紧密的联系。该研究结果也显示出:在Hp检测结果为阳性的CAG患者中,其肠上皮化生和炎症的病理学表现百分比明显高于Hp检验结果为阴性的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CAG的主要手段,但患者萎缩的确诊仍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然而CAG的肉眼与病理的符合率仅为38%~78%。因此,靠几个胃粘膜活检尚不能完全诊断或排除萎缩和肠化生。因为无论是萎缩还是肠化甚至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的分布都是不均匀的,如果病理活检发现萎缩就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但如果未能发现萎缩,却不能轻易排除[5]。如果不取足够多的标本或者内镜医生并未在病变最重部位活检,都有可能遗漏病灶,对于慢性萎缩胃炎患者需积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定期复查胃镜,这样才能尽量减少疾病发展为癌。综上,对CAG患者的胃镜诊断价值较低,最终通过病理性诊断才能进行确诊。

[参考文献]

[1] 王蕾,朱薇,陈楚弟,等.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3):1464-1468.

[2] 戴威娜.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理诊断与胃镜诊断不一致因素分析[J].武警医学,2010,21(10):905-907.

[3] 蒋予,付娅,吴建维,等.醋酸增强内镜技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6):313-316.

[4] 蔡莉,王文富,陈菊平,等.内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J].四川医学,2010,31(9):1316-1317.

[5] 郝丽萍.内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9):1492-1493.

(收稿日期:2013-11-20)

[摘要] 目的 探讨CAG的病理检测结果与内镜检测结果关系。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CAG患者50例资料,分别按照文中检测方法进行胃窦粘膜的病理学检测、胃镜检测与幽门螺旋杆菌检测(Hp),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与统计学比较。结果 50例患者中病理与内镜均诊断萎缩者11例(符合率22.0%),两者血管透见诊断符合者7例(符合率14.0%),胃镜下花斑样变化诊断符合病理者27例(54.0%);Hp阳性者(共35例)中肠上皮化生者为24例(68.6%),活动性炎性者为8例(22.9%),显著高于Hp阴性者检查结果(P<0.05)。结论 对CAG患者的胃镜诊断价值较低,最终通过病理性诊断才能进行确诊。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学;内镜表现

[中图分类号] R5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b)-0013-02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病变是胃癌的前兆,及早的诊断对于胃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诊断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争议[1],为了探讨CAG的病理检测结果与内镜检测结果关系,该研究分析2011年1月—2013年4月该院收治CAG患者50例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诊断与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为34~68岁,平均年龄为(60.5±22.4)岁,所有患者均为慢性炎症,有21例为轻度炎症;有25例为中度炎症,有4例为重度炎症。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参与本研究的资料统计。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同时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排除同时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其他十二指肠肿瘤患者。

1.2 检测方法

对CAG患者的胃镜检测由专业的胃镜医师进行,检测后进行详细的记录与描述。胃镜检测的主要描述特点包括:一是红白的花斑样改变;二是红白相间的血管透见现象;三是胃粘膜溃烂现象;四是胃粘膜的颗粒样变化。对CAG患者的病理学检测方法为:在距离幽门2 ~3 cm的胃大弯和胃小弯处取胃窦粘膜组织作为病理学检测样本,由病理医师进行检查并记录。对CAG患者的Hp检测方法:通过快速尿激酶实验方法进行定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胃镜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符合率统计

50例患者中病理与内镜均诊断萎缩者11例(符合率22.0%),两者血管透见诊断符合者7例(符合率14.0%),胃镜下花斑样变化诊断符合病理者27例(54.0%),对内镜与病理学检验结果符合率的计算方法为:检验结果符合例数除以总例数(50例)。

2.2 CAG患者的其他病理表现与胃镜表现的比较

两种检测方法均检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随肠上皮化生者33例(符合率66.0%),均检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随皮内瘤变者4例(符合率为8.0%),均检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随上皮内瘤变者12例(符合率为8.24%)。

2.3 CAG合并炎症和肠上皮化生与Hp关系探讨

3 讨论

在该研究结果2.2中,两种检测方法均检测为CAG伴随肠上皮化生者33例(符合率66.0%),由此可以推断出CAG患者的慢性炎症情况与肠上皮化生关系十分密切。由该研究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0例患者中病理与内镜均诊断萎缩者11例(符合率22.0%),而胃镜下的花斑样诊断符合率为54%(27例/50例),由此可以推断出单纯的以胃粘膜红白相见(白相为主),胃粘膜下的血管网暴露或者颗粒样病变的内镜表现对诊断的价值较低。而胃镜下的花斑样变化炎症的内镜下所见之一,这说明了CAG患者在病情进展的多个步骤中,内镜还没有观察到胃部萎缩现象时,其在病理学检验结果就可能已经发生了萎缩。这一点与相关文献[2-3]报道基本一致。

相关文献报道[4]:Hp的感染现象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情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CAG患者胃粘膜存在的活动性炎症暗示了存在Hp的感染现象,并且感染的严重程度与胃粘膜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程度具有紧密的联系。该研究结果也显示出:在Hp检测结果为阳性的CAG患者中,其肠上皮化生和炎症的病理学表现百分比明显高于Hp检验结果为阴性的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CAG的主要手段,但患者萎缩的确诊仍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然而CAG的肉眼与病理的符合率仅为38%~78%。因此,靠几个胃粘膜活检尚不能完全诊断或排除萎缩和肠化生。因为无论是萎缩还是肠化甚至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的分布都是不均匀的,如果病理活检发现萎缩就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但如果未能发现萎缩,却不能轻易排除[5]。如果不取足够多的标本或者内镜医生并未在病变最重部位活检,都有可能遗漏病灶,对于慢性萎缩胃炎患者需积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定期复查胃镜,这样才能尽量减少疾病发展为癌。综上,对CAG患者的胃镜诊断价值较低,最终通过病理性诊断才能进行确诊。

[参考文献]

[1] 王蕾,朱薇,陈楚弟,等.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3):1464-1468.

[2] 戴威娜.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理诊断与胃镜诊断不一致因素分析[J].武警医学,2010,21(10):905-907.

[3] 蒋予,付娅,吴建维,等.醋酸增强内镜技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6):313-316.

[4] 蔡莉,王文富,陈菊平,等.内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J].四川医学,2010,31(9):1316-1317.

[5] 郝丽萍.内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9):1492-1493.

(收稿日期:2013-11-20)

[摘要] 目的 探讨CAG的病理检测结果与内镜检测结果关系。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CAG患者50例资料,分别按照文中检测方法进行胃窦粘膜的病理学检测、胃镜检测与幽门螺旋杆菌检测(Hp),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与统计学比较。结果 50例患者中病理与内镜均诊断萎缩者11例(符合率22.0%),两者血管透见诊断符合者7例(符合率14.0%),胃镜下花斑样变化诊断符合病理者27例(54.0%);Hp阳性者(共35例)中肠上皮化生者为24例(68.6%),活动性炎性者为8例(22.9%),显著高于Hp阴性者检查结果(P<0.05)。结论 对CAG患者的胃镜诊断价值较低,最终通过病理性诊断才能进行确诊。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学;内镜表现

[中图分类号] R5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b)-0013-02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病变是胃癌的前兆,及早的诊断对于胃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诊断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争议[1],为了探讨CAG的病理检测结果与内镜检测结果关系,该研究分析2011年1月—2013年4月该院收治CAG患者50例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诊断与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为34~68岁,平均年龄为(60.5±22.4)岁,所有患者均为慢性炎症,有21例为轻度炎症;有25例为中度炎症,有4例为重度炎症。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参与本研究的资料统计。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同时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排除同时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其他十二指肠肿瘤患者。

1.2 检测方法

对CAG患者的胃镜检测由专业的胃镜医师进行,检测后进行详细的记录与描述。胃镜检测的主要描述特点包括:一是红白的花斑样改变;二是红白相间的血管透见现象;三是胃粘膜溃烂现象;四是胃粘膜的颗粒样变化。对CAG患者的病理学检测方法为:在距离幽门2 ~3 cm的胃大弯和胃小弯处取胃窦粘膜组织作为病理学检测样本,由病理医师进行检查并记录。对CAG患者的Hp检测方法:通过快速尿激酶实验方法进行定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胃镜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符合率统计

50例患者中病理与内镜均诊断萎缩者11例(符合率22.0%),两者血管透见诊断符合者7例(符合率14.0%),胃镜下花斑样变化诊断符合病理者27例(54.0%),对内镜与病理学检验结果符合率的计算方法为:检验结果符合例数除以总例数(50例)。

2.2 CAG患者的其他病理表现与胃镜表现的比较

两种检测方法均检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随肠上皮化生者33例(符合率66.0%),均检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随皮内瘤变者4例(符合率为8.0%),均检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随上皮内瘤变者12例(符合率为8.24%)。

2.3 CAG合并炎症和肠上皮化生与Hp关系探讨

3 讨论

在该研究结果2.2中,两种检测方法均检测为CAG伴随肠上皮化生者33例(符合率66.0%),由此可以推断出CAG患者的慢性炎症情况与肠上皮化生关系十分密切。由该研究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0例患者中病理与内镜均诊断萎缩者11例(符合率22.0%),而胃镜下的花斑样诊断符合率为54%(27例/50例),由此可以推断出单纯的以胃粘膜红白相见(白相为主),胃粘膜下的血管网暴露或者颗粒样病变的内镜表现对诊断的价值较低。而胃镜下的花斑样变化炎症的内镜下所见之一,这说明了CAG患者在病情进展的多个步骤中,内镜还没有观察到胃部萎缩现象时,其在病理学检验结果就可能已经发生了萎缩。这一点与相关文献[2-3]报道基本一致。

相关文献报道[4]:Hp的感染现象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病情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CAG患者胃粘膜存在的活动性炎症暗示了存在Hp的感染现象,并且感染的严重程度与胃粘膜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程度具有紧密的联系。该研究结果也显示出:在Hp检测结果为阳性的CAG患者中,其肠上皮化生和炎症的病理学表现百分比明显高于Hp检验结果为阴性的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CAG的主要手段,但患者萎缩的确诊仍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然而CAG的肉眼与病理的符合率仅为38%~78%。因此,靠几个胃粘膜活检尚不能完全诊断或排除萎缩和肠化生。因为无论是萎缩还是肠化甚至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的分布都是不均匀的,如果病理活检发现萎缩就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但如果未能发现萎缩,却不能轻易排除[5]。如果不取足够多的标本或者内镜医生并未在病变最重部位活检,都有可能遗漏病灶,对于慢性萎缩胃炎患者需积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定期复查胃镜,这样才能尽量减少疾病发展为癌。综上,对CAG患者的胃镜诊断价值较低,最终通过病理性诊断才能进行确诊。

[参考文献]

[1] 王蕾,朱薇,陈楚弟,等.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准确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3):1464-1468.

[2] 戴威娜.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理诊断与胃镜诊断不一致因素分析[J].武警医学,2010,21(10):905-907.

[3] 蒋予,付娅,吴建维,等.醋酸增强内镜技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6):313-316.

[4] 蔡莉,王文富,陈菊平,等.内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J].四川医学,2010,31(9):1316-1317.

[5] 郝丽萍.内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9):1492-1493.

(收稿日期:2013-11-20)

猜你喜欢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学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疗效观察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猪渗出性表皮炎的病理学观察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