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仙子及其混伪品的微性状鉴别

2014-11-08杨青山吴秋芳周建理谢冬梅孟祥松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伪品显微镜光学

杨青山,吴秋芳,姚 强,周建理,谢冬梅,孟祥松

(1.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2.亳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安徽 亳州 236800)

中药天仙子来源于茄科植物莨菪Hyoscyamus nigerLinn.的干燥成熟种子[1],以“莨菪子”之名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2]。味苦、辛,性温,有大毒;具有解痉止痛、安惊定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脘腹痛、风湿痹痛、跌打肿痛、牙痛,在治疗年久喘咳方面效果也较好,还可用于治疗癫狂、惊痫以及疮痈肿毒等。由于天仙子为细小种子类中药,肉眼很难对其形态进行准确辨认,且不易与其形态相似的种子进行区别,所以市场上流通的天仙子药材中往往存在各种掺伪的现象。目前已有学者[3-9]对天仙子与其混伪品进行了鉴别研究,已报道的伪品有麦瓶草子、水蓑衣子、菟丝子、地肤子、楮实子和补骨脂,但缺乏详细的佐证资料。此外,笔者在市场抽样调查中发现茄科植物假酸浆Nicandraphysalodes(Linn.)Gaerther的种子,市场上俗称大千生子也往往掺入其中。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微性状鉴别法对天仙子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别研究,在给出微性状鉴别特征图片的同时总结出相应的微性状鉴别要点。微性状鉴别法具有操作方法简单、鉴别特征明确、鉴别特征可长久保存的优点[10],可为临床应用正品天仙子药材提供一种可靠的鉴别方法。

1 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材料 天仙子、大千生子、麦瓶草子、水蓑衣子、菟丝子、地肤子、楮实子和补骨脂,所有实验材料(见表1)均经安徽中医药大学生药系周建理教授鉴定。

表1 天仙子及其混伪品来源

1.2 实验仪器 E130生物显微镜:麦克奥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显微成像系统、凤凰显微图像处理分析软件:Phmias 2008Cs ver3.0Demo;电子目镜:MC-D500U,凤凰光学集团;Photoshop CS4软件程序(美国Adobe公司);镊子;载玻片;光源。

2 方法

用上述电子目镜及数码成像系统连接生物显微镜和电脑,将实验材料置于显微镜目镜下视野中,调节光源和各个色调选项使图片颜色与材料一致,调节微调旋钮拍摄不同景深条件下的图片,再使用景深合成技术[11]得到高清晰度的微性状图片。

3 结果

3.1 天仙子微性状鉴别特征 天仙子药材(图1A、图1I)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呈不规则扁球形或宽卵形,直径约1mm;表面有细密的蜂窝状网格,网格边缘具光滑不等高的隆起,隆起略扭曲,中央凹陷,密被深色斑纹,具有金属质感;种脐处较平,颜色稍淡,深色斑纹少。

3.2 大千生子微性状鉴别特征 大千生子(图1B、图1J)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表面橙红色至黄棕色,呈扁球形,直径约1mm;表面密布浅蜂窝状网格,网格较密,表皮膜质感强,有光泽,半透明状,深色斑纹很少;种脐处稍平,颜色稍黄,无网格。

3.3 麦瓶草子微性状鉴别特征 麦瓶草子(图1C、图1K)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表面棕色至灰棕色,呈扁球形或肾形,较厚,直径约1mm;种脐内凹;表面有似海参状锯齿形纹饰,纹饰整齐排列成同心环,相连处颜色较深,每个纹饰呈山峰状隆起,向圆心处隆起渐矮至消失;高倍镜下观察表面被突起的小圆点状斑纹,隆起顶端的斑纹为黑色。

3.4 菟丝子微性状鉴别特征 菟丝子(图1D、图1L)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呈类球形或卵球形,略扁,直径1.0~1.5mm;表面具细密的透明状淡黄色突起,并有黑色斑点分布,稍光滑;种脐圆点状。

3.5 水蓑衣子微性状鉴别特征 水蓑衣子(图1E、图1M)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略呈扁平心肘形,直径约1mm;表面略光滑,无网纹;基部有种脐,稍平,贴伏的表皮毛由种脐向边缘伸展至形成流苏状。

3.6 楮实子微性状鉴别特征 楮实子(图1F、图1N)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表面红棕色或黄棕色,呈卵圆形至宽卵形,基部圆钝,顶端渐尖,长2.0~2.5 mm,直径约1.5mm;表面粗糙,具细小疣状突起;一侧具凹沟,一侧有显著双脊纹状隆起;有时果皮破裂,破裂处有无色透明晶体状物质出现。

3.7 地肤子微性状鉴别特征 地肤果实(图1G、图1O)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表面灰棕色,呈不规则扁球状,直径1~3mm;背面中央有微突起的点状果梗痕及放射状脉纹5~10条,腹面稍凹陷,中央有点状突起,内有不规则脊状隆起,边缘数枚(一般5枚)膜质小翅。将宿存花被搓去后,地肤子呈扁卵形,黑褐色,直径1~2mm;地肤子种子一端较钝,一端较尖,形似芝麻,边缘有时有残存的翅状花被片;果皮膜质,略带光泽;两面中央均有凹陷,背面边缘有2~3圈脊状隆起。

3.8 补骨脂微性状鉴别特征 补骨脂果实(图1H、图1P)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表面黑褐色,呈椭圆形,长约5mm,直径2.5~3.0mm,顶端有小突起;表面密被嚼烂状条形突起,偶见嵌有无色或淡黄色的晶体状物质以及脂质类物质。

图1 天仙子及其混伪品微性状特征鉴别图

4 讨论

从上述微性状鉴别特征可以看出,天仙子与其混伪品微性状特征存在明显区别,中药微性状鉴别法可以作为天仙子快速鉴别的一个方法。其与混伪品的微性状鉴别特征见表2。

表2 天仙子及其混伪品微性状鉴别点

4.1 天仙子混伪原因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和分析天仙子及其混伪品的微性状鉴别特征图,可以看出,天仙子混伪品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其药材本身细小,肉眼观察性状特征不明显,伪品外形与其较为相似,沿用民间历代错误,混入杂质。如爵床科植物水蓑衣H.salicifolia(Vahl)Nees的种子近代入药,习称“南天仙子”,历史上不曾使用,直到陈仁山《药物出产辨》所载进口天仙子即南天仙子:“产自安南、西安、西贡、石叻。系外施之疮科药,不能食”[12]。《中药材手册》[13]、《中药志》[14]最早对进口天仙子药材性状进行较详细的文字描述,并附有药材图及照片,其来源为水蓑H.salicifolia(Vahl)Nees。由此可见,南天仙子是由于名称问题而混作天仙子的,目前这一混用情况已经被学者澄清,水蓑衣子也被另列入药,称为南天仙子。而大千生子、麦瓶草子、菟丝子、楮实子和地肤子则很可能是直接掺杂入天仙子药材中冒充天仙子的伪品,需引起相关药监部门的注意。但有个别品种则属于不小心混入,不能以伪品冠之,且量少,谓之杂质更为妥当。如补骨脂在大小上与天仙子差别极大,性状特征差异明显,一般不可能作为伪品使用,多为混入,有时是未注意而形成混入,需区别对待。

4.2 天仙子微性状鉴别法的意义 天仙子为有毒中药,临床应用需十分谨慎,使用不当极易产生不良后果,甚至是中毒事故[15]。其功效与上述混伪品功效差别也较大,不易混淆使用。因此,天仙子药材品质的真伪优劣直接影响其临床应用的疗效和安全,对其进行准确鉴别是保障其临床应用安全的前提保障。通过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利用中药微性状鉴别法对天仙子及其混伪品能够快速、准确地达到鉴别的目的,同时具有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以及鉴别结果形象可见等优点,为天仙子药材的品质鉴别提供了一种方便、可靠的方法。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51.

[2]黄奭.神农本草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2:270-271.

[3]叶镜远.数组易混淆中药的鉴别[J].中国实用医药,2007,2(22):45-46.

[4]林立,刘志芳.天仙子与其混淆品南天仙子的鉴别[J].海峡药学,2013,25(1):47.

[5]朱晓平,庞运同,张桂玲.天仙子及易混品的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2012,13(5):290-291.

[6]刘宝玲,肖新月,王利生.天仙子及其混乱品种的形态组织学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1997,17(3):186-190.

[7]赵科,郭晓芹,何玉贤.天仙子及其伪品的鉴别[J].吉林中医药,1983(2):32-33.

[8]张水利,韩召会.《吕巉岩本草》天仙子的本草考证[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7):762-764.

[9]黄辉.安徽省商品中药材混淆误用品十种[J].安徽医药,2005,9(1):79-80.

[10]周建理,杨青山.中药微性状鉴定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1):66-67.

[11]周建理,杨青山,曹海燕,等.景深合成技术在植物光学微形态研究上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2011,46(9):57-59.

[12]肖新月,杨兆起.南天仙子药材基源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3):141-143.

[13]国家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97.

[14]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第二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45.

[15]何光明.中草药中毒16例报告[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7):1181-1182.

猜你喜欢

伪品显微镜光学
《用显微镜看大象》
滑轮组的装配
光学常见考题逐个击破
你会使用显微镜吗
显微镜
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白及粉及其混伪品
电子舌技术鉴别川贝母粉及其掺伪品
应用rbcL条形码鉴别高良姜及其伪品大高良姜
显微镜下看沙
川陕苏维埃铜币伪品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