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诗人李希文的苦乐人生

2014-10-31林卫国

文史月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快板共产党

林卫国

提起农民诗人李希文的名字,现在人们一定感到非常陌生。可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却是个名气较大的人。在出版物上,人们经常看到署他名字的快板和诗歌作品;在广大农村、田间地头,他的快板和诗歌作品成了农民休闲娱乐的“开心果”和鼓舞斗志的“营养大餐”;在各级文艺汇演舞台上,他创作的作品往往大受欢迎而屡屡获奖。他曾经与中央领导合影,与郭沫若吟诗唱和,作品与事迹频频在报刊杂志和图书中披露。

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以后,李希文声名却直线跌落。在李希文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笔者在山西运城地区文化局任职期间,从1982年开始,为了编纂《山西文化志·群众文化史料集》,多次走访临猗县宣传文化部门、公安局、法院和山西省人民出版社,查阅相关档案资料,还采访了李希文的邻居、遗属(义子)等,对李希文的生平事迹、文艺活动及著作做了深入细致的梳理、分析。

历尽苦难盼翻身

清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李希文出生在陕西省郃阳县东王村一个居住在破庙里的乞丐家庭。作为乞丐的儿子,他从小就没尝过“幸福”是什么滋味,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穿过一件好衣裳。父亲眼睛是叫地主老财逼瞎的,每天拄着一条木棍,沿街乞讨,后来竟活活饿死。为了混一碗饭吃,李希文7岁时,就给舅舅家当小长工。财主毕竟是财主,并没有因为他是外甥而优待他,说打就动手,说骂就开口。李希文出的是大人力,吃的是猪狗食。15岁以后,李希文就四处飘泊,靠出卖力气糊口度日。在郃阳县药铺当过伙计,在蒲城毡房里当过学徒,在湖北汉口客栈里当过招待员,在冯玉祥军队里当过兵,还在原籍街道上卖过蒸馍。他结过婚,但无力养活妻子。就在他到处流浪时,妻子在家里活活饿死了。

37岁左右,李希文只身飘泊来到山西省猗氏县(后与临晋县合并为临猗县)。他早听说这是粮棉之乡,期望能够解决温饱,安定度日。哪知依然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到杨虎城军队当过马夫,给教会学校看过门,还在小饭铺里给人管过账。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干的哪样活,始终是个遭人欺凌的“下等人”。他在痛苦的泥潭中挣扎,曾寻求解脱,梦想得到温暖和慰藉。

“恶狠狠的世界黑洞洞的天,架上的公鸡也不敢叫唤。”在这个豺狼横行的世界上,哪里是穷人的出路呢?有一次,他遇见一个要饭的老乡,老乡悄悄地对他说:延安府有了共产党,是替穷人打天下的,那里的老百姓已经翻身了!这里的世道早晚也会变过来。李希文一听又高兴又焦急。“黑夜里,盼天亮,穷人盼着见太阳”、“共产党是穷人救命星,哪天能见着共产党?”他焦急地盼望着。

蒙党宏恩当诗人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阎锡山手中解放了猗氏县。年近50的李希文,从此获得了新生。土改中,他仿佛年轻了许多,精神焕发,积极投入“斗地主,分田地”的斗争。他分到了两间房、5亩地和牲口农具,第一次尝到当家作主的幸福,喜悦之情不言而喻。他当贫雇农团的团长,还被选为农民代表,热心参加社会活动,把替群众办事当作自己的义务和快乐。新旧社会两重天,李希文的感受太深了!他想说、想唱,于是乎,走上了农民快板诗人的道路。“拔掉穷根扎富根,老来解放变年轻。情不自禁要歌唱,自编自表党恩情。逢人歌唱共产党,到处赞颂毛泽东!”他编了一首又一首的快板,用它表达人民的心声,用它揭露敌人的罪恶。有一首快板说的是:“毛主席,红太阳,照得人心亮堂堂。解放了,猗氏城,铲除了一窝害人精。八月柿子老来红,受苦的变成主人翁。这真多亏共产党,感谢恩人毛泽东。”他的快板通俗易懂,内容实在,说的全是群众的心里话,因而在群众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党组织和宣传、文化部门发现李希文的特长爱好,非常重视,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并提供各种机会,创造条件,让他大显身手,学习提高。解放初,猗氏县城关在李希文带动下成立了一支快板队,并以李希文姓名来命名。1952年3月,山西省举行第一次民间艺术观摩演出大会。李希文快板队作为运城专区代表团的成员,光荣赴省城参加观摩演出,表演了《速成识字》、《抗美援朝》等快板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这年冬季,李希文抱着为党当好宣传员的目的,上了冬学。他劲头十足、如饥似渴,加上阅历丰富、理解力强,学习进步很快,不多时就能看懂《农民报》了。他欣喜若狂,用快板表达自己的心情:“毛主席,厚恩典,祖传瞎子开了眼,拿起报纸咱能念,抓住水笔编快板。”他自己订了报纸杂志,有空就学,下地干活时,总是身背书包,手拿书报,边走边看。有人开玩笑说他“走路算账,财迷转向”,他满不在乎。回到家里,他每晚坚持学习两个钟头,从不间断。还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看书看报看电影看戏,总是随想随记,既提高文化水平,又丰富了创作素材。从解放到60年代前期,是李希文快板活动最活跃的时期,特点是编得多、表得多、刊载得多、流传得多。如《美帝是条大疯狗》、《贯彻婚姻法》、《共产党来幸福来》等,都是脍炙人口之作,不少诗句至今仍在群众中流传。他和他的作品得到社会的承认,党和政府给了他很高的荣誉。1958年,李希文参加全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荣幸地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960年,又光荣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民间文学》1960年7月号发表了李希文的文章:《歌颂伟大的党、伟大的时代》。在这篇文章里,李希文回忆了自己的身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吃人的旧社会的痛恨,并洋溢着对幸福的新社会的热爱。他还对自己在解放13年以来的创作进行了小结:共编创快板、诗歌、剧本、散文3200余件,其中有400余件在各级刊物上刊载。他还谈了自己编写快板的几点体会:一、听党的话,跟着党走,党需要什么,我就编什么。二、刻苦学习,学文化,学理论,学群众语汇,学民间歌谣,学传统诗歌。三、抓思想,抓典型。李希文这篇文章,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结晶,是前进足迹的记录,不仅是了解李希文的宝贵资料,而且也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1961年5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希文快板诗》,选录了李希文快板诗作品26件(包括一个快板剧)。第一次印刷了10120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本快板诗集,按其内容大概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歌颂共产党和毛主席。如《感谢党和毛主席》、《热爱毛泽东》、《我们欢唱共产党》等。第二类,歌颂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斗风貌。如《引黄灌溉峨嵋岭》、《天摇地动抗春旱》、《六十年代开门红》、《歌颂临猗县》等。第三类,揭露和打击阶级敌人。如《大家一齐打野狼》、《把狗头砸碎》等。这些作品富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战斗性,风格朴实无华,洋溢着乡土生活气息,倾注了作者对党和时代的深情厚意。虽然有少数作品是直接配合当时某个中心任务的,现在读起来有陈旧之感,但是,瑕不掩瑜,李希文创作的大量快板诗,仍不失为民间文学百花园中芬芳的花朵。

1965年前半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农民歌手诗抄《公社铺云我下雨》,选入李希文的自传体叙事诗《共产党来幸福来》。在这首150来行的长诗中,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的恨,对共产党的诚挚的爱,在旧社会经历的苦,在新社会感受的甜,都高度地凝聚在诗句中,撞击着读者的心扉。李希文收到诗集后,思绪万千,兴奋之情难以言状,在第3页的空白处写下这样的话:“我得到这本农民歌手诗抄,内心十分激动,不知道怎样说才能表明我内心的情感呢!……(旧社会)压迫得我以至40岁还不敢说句话,养成个不会说话的憨憨。可如今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竟成了会写诗的人了。”“光荣是共产党毛主席的光荣。我应受鞭策找差距努力前进!”这本《公社铺云我下雨》经历了十年动乱,竟得以保留下来。这段发自肺腑的文字,则成为他遗留至今的唯一手迹,是他对共产党赤胆忠心的明证。

后在“文革”时期,李希文遭到了迫害。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1979年11月6日,临猗县人民法院经过慎重复查,认定李希文等人的行为“构不成犯罪”,判决“宣告无罪”。

1983年,笔者拙作《山西文化志·群众文化史料集》(运城地区专辑)由山西省文化厅印行。在“人物志”中,设“李希文”条目,对他的生平事迹、创作活动进行专门的叙述,给予充分肯定。大家认为,李希文是一个对共产党怀有深厚感情的有成就的农民诗人,他对山西省群众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快板共产党
浅谈快板的创新与发展
为快板艺术正名
十谢共产党
共产党离我们远不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铭刻史册的100件湖北党史大事
赞歌百年共产党(快板书)
Review on 1921–A Gift for ourDearest CPC 《1921》影评——献给亲爱的共产党的礼物
快板艺术形式及其发展路径
《古典音乐之门》为你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