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艺术流行元素与中国古代瓷器纹饰的碰撞

2014-10-21袁月

东方收藏 2014年11期
关键词:磁州窑纹饰纹样

袁月

2013年金秋,观复博物馆举办了一场有关陶瓷纹饰——“瓷之纹”的特展。展品包含六朝至清代各个时期的瓷器共167件,装饰图案包罗万象,既有写实的人物、花鸟、风景,也有图案化的各种几何形图案。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纹样集中在一起展示,使我们有机会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陶瓷装饰的发展过程,感受古代陶瓷丰厚的文化内涵及艺术魅力。

在琳琅满目的展品中,一件磁州窑白地黑剔花七叶纹钵引起了我的注意(图1)。这件剔花钵敛口,深腹,圈足,造型简单大方,属于北宋后期至金代的磁州窑流行的典型器型。环器腹装饰五组折枝叶纹,每组由七片叶子组成。采用磁州窑特有的剔花技法,黑地白花,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记得几年前我在英国留学期间,曾在伦敦一家名为Orla Kiely的英国知名服装品牌店的衣服、背包和家居陈列品上看到过类似的树叶纹图案(图2)。Orla Kiely的树叶纹通常由七种颜色构成,色调明快,简单而不失可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2012年,日本著名服装品牌Uniqlo(优衣库)与Orla Kiely合作并推出秋冬女装系列,在保暖衣、围巾等服饰上大量运用Orla Kiely的经典花纹,其中就包括这个简单的树叶图案(图3)。時隔数年,当我在展柜中看到这件树叶纹钵时不由一怔,如此前卫的纹饰创作竟然在千年之前的磁州窑就已出现。古代制瓷工匠的创作才智使我深深折服,心中随之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与激动。

磁州窑是宋元时期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体系,中心窑场位于河北省南部的漳河、滏阳河流域一带,此外河南、山西、山东也遍布烧造磁州窑风格瓷器的窑场。磁州窑本地赋存的烧瓷原料是一种被称之为“大青土”的粘土,这种粘土含铁量较高,需要在胎体表面加施化妆土才能烧造白瓷。因此,化妆白瓷成为磁州窑最原始、最基本的一个品种。根据化妆白瓷的特性,聪明的磁州窑匠师充分利用深色胎体与白化妆土之间的反差,创造出珍珠地划花、剔花、篦划花等多种装饰手法,而剔花装饰无疑是磁州窑最具特色的装饰技法之一。

磁州窑剔花装饰始于北宋早期,历经北宋后期至金代,工艺不断完善并趋于成熟。磁州窑剔花工艺分为白釉剔花和白地黑剔花两大类,二者虽然在视觉效果上差异明显,但工艺原理完全相同,即剔除化妆土。

白釉剔花是指直接剔除化妆土,即先在深色坯体表面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用尖锐的工具在未干的化妆土上划出纹饰轮廓,然后用扁铲状工具将纹饰以外的化妆土剔掉,最后施透明釉后入窑焙烧而成。北宋早期,磁州窑的剔花工艺尚不成熟,无论构图还是剔刻技法都相对比较简单,被剔除的化妆土面积也较小(图4)。北宋后期至金代,磁州窑白釉剔花工艺已完全成熟,图案复杂繁密,剔除化妆土的面积也明显增大(图5)。

白釉剔花具有反差明显、纹饰清晰的优点,但剔除化妆土后露出的胎体本色却不甚美观。于是磁州窑工匠采用施两层化妆土的工艺,在白釉剔花基础上衍生出一个新品种——白地黑剔花。白地黑剔花需在坯体表面施两层化妆土,先施白化妆土,再在其上施一层黑化妆土。然后迅速用尖锐的工具在表层化妆土上划出花纹轮廓,再用铲刀小心地将花纹以外的黑化妆土剔掉,露出底层的白化妆土。这就是白地黑剔花通常采用“留花剔地”的手法,洁白的地子与漆黑的花纹形成强烈反差,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都明显优于白釉剔花(图6)。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磁州窑黑熊枕采用的就是“留花剔地”手法,即在枕面上先后覆盖白、黑两色化妆土,划出黑熊轮廓后,将主体纹饰之外的黑化妆土剔除干净。洁白的底色与黑熊形成强烈反差,装饰效果极佳(图7)。与此相反,在少数情况下也会采用“剔花留地”的手法,即只剔除主体花纹部位的黑化妆土,形成黑地白花的效果。观复博物馆收藏的白地黑剔花七叶纹钵就是采用了“剔花留地”的手法,用针状工具划刻出树叶轮廓后,将叶片内的黑化妆土剔除,同时小心地留出叶片的主叶脉。在大面积黑色地子的映衬下,白色叶片显得格外醒目,简洁、对称的图案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用折枝花叶作为主题纹饰在磁州窑瓷器中并不少见,例如北宋早期磁州窑烧造的白釉点褐彩瓷器中,曾流行一种称之为“麦穗纹”的纹样,这种貌似麦穗或树叶的纹饰呈对称分布,有七片叶子的,也有三片叶子的,与剔花钵上的树叶纹比较相近,只是图案更加简单抽象(图8)。此外,北宋晚期至金代的白地黑花瓷器上,也经常能够见到各种形式的折枝花叶纹,有的花叶俱全,有的仅画叶片(图9)。观复博物馆藏剔花钵上的树叶纹与上述提到的纹饰相比,无论是植物品种还是构图形式都有明显不同。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与磁州窑相关的书籍以及考古资料,但一直未能找到与之相同的纹样。

宋金时期,植物题材在磁州窑瓷器上非常普遍,最为常见的是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缠枝花卉,此外还有各种形式的折枝花卉。有些图案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并在某一时期广为流行,成为代表磁州窑艺术风格的典型纹饰。但同时也有一些纹样是窑工根据周围熟悉的事物有感而发,在不经意间创作出来的。这件剔花钵上的树叶纹具有较强的写实性,从外形看属于奇数羽状复叶,其形状与河北地区极为普遍的槐树叶非常相似(图10)。由此推测,很可能是当地窑工以槐树叶为素材而创作出来的。这种前卫的图案的器物传世数量不多,有可能是因为不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这大概就是即使反复查找也难觅相同器物的原因。

磁州窑的装饰题材大多来源于百姓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磁州窑工匠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发掘美的所在,以独特的视角从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无论大量重复的经典图案还是偶有所见的特殊纹样,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美学特征。

时间与空间的不同无法阻挡人类追求美的脚步,英国当代设计师与中国古代制瓷工匠的艺术理念不谋而合,我们不得不感叹人类对美的欣赏、追求竟是如此的相似。由此得到启发,包括陶瓷在内的古代艺术品仍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与探索,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英国与中国,八小时的时差,千万里的距离。今天,当由一片普通树叶创作而成的图案出现于西方著名服装品牌时,我们不得不感叹古老的磁州窑依然散发着它无穷的魅力。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亦雅亦俗”的人文个性,必将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磁州窑纹饰纹样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拯救“濒危”花纹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黑与白的艺术——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枕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平遥漆器植物纹样艺术研究
元代磁州窑的“梨花白”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