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式多样,实用又美观的宋砚

2014-10-21瑞霖

东方收藏 2014年11期
关键词:砚池布满线条

瑞霖

有人说,宋砚是我国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宋砚最大的特点是文人气息浓,既实用又美观。宋代从皇帝到文人墨客,都喜爱用砚、玩砚、赏砚。文人常以铭文镌刻在砚上。一批学者、藏砚家对从汉到宋以来的石砚种类、制作方法、使用效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写出了专门著作。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高似孙的《砚笺》、苏东坡的《东坡志林》、曹健善的《歙砚说》、李之彦的《砚谱》、叶樾的《端溪砚谱》等等,皆出于宋代。这些著作,推动了砚台制作突破和砚文化发展。到宋代,砚不再是一味的方形、长方形、圆形,而是朝着多样化、形象化、艺术化方向拓展,制式更加多样。高似孙《砚笺》列砚式37种、唐积《歙州砚谱》记载歙砚式样40余种。宋砚主要形式是抄手砚,而且是典范的抄手砚。所谓抄手,即可用手抄砚底取砚而得名。抄手砚,长方形态,整体严谨、庄重、敦实,线条简约;前窄后宽,前低后高,有的上宽、下窄;砚底三边着地,砚额处实,砚后部底掏空,可以一手端提。除了抄手砚外,宋砚还有多种款式,和抄手砚一样,外形轮廓多朴素大方,不作繁褥的纹饰;砚台的大小高低也适度,以摆在案头便于磨墨提笔为准。宋人重石砚,也是喜其易发墨又不损耗。总之,讲求實用。同时,宋人也对石砚的色彩、纹理极为重视,追求砚形隽秀文雅,线条细腻工整,刀法简洁流畅,以达到实用和欣赏并重。从以下砚台可以看出这些特色。

1.箕形抄手歙砚(图1),长9厘米,宽5.5厘米,高2.4厘米。砚作抄手式。全砚黑中泛青,面、背布满树轮纹,如波浪荡漾。石质细润,形制规整,小巧精致,留有唐代箕形砚风味。

2.箕形抄手凤咮砚(图2),长15.4厘米,宽10.2厘米,高2.7厘米,前部和边墙着地,为典型唐代过渡到宋代抄手砚款式,线条挺拔,大方稳重。色青黑,上有无数白色小砂粒,质坚密光滑,土锈渗入,包浆厚重,为出土之物,似苏东坡所谓福建凤咮砚。

3.长方抄手鱼籽歙砚(图3),长14.8厘米,宽9厘米,高2.2厘米。面有起边,后无堵,四周内敛。全砚青黄色,布满鱼籽点。形制简约,线条挺劲有力,色彩鲜艳,石质坚密细润。

4.长方抄手端砚(图4),长25.5厘米,宽16厘米,高5厘米。面有稍宽边框,后无堵。砚堂大,中间下凹淌池,大且深。四周内敛。砚体硕大稳重,色青紫,质细腻润滑,表面损痕斑驳,墨迹包浆交融,留下明显岁月长久印记。

5.长方抄手歙砚(图5),长18.4厘米,宽10.5厘米,高4.5厘米。砚作抄手式,砚堂中间因长期磨损下凹,淌池。砚岗饱满,四周内敛。面、背布满细罗纹,青黑光亮,细嫩温润。全砚端正规整。墨渍渗入,更显古朴。

6.长方抄手歙砚(图6、7),长17厘米, 宽10.4厘米,高5.4厘米。砚面边框平直,砚堂两头稍翘,一指池,弯曲,深。四边墙内敛。全砚规整端庄,线条挺拔,面、背布满水波罗纹,纹理横向均匀排列,上点缀无数银星金晕,宛如月下秋江,波光闪烁,星光倒影,灵动优美,情趣盎然。

7.长方深池抄手歙砚(图8),长20.5厘米,宽11.5厘米,高4.5厘米。砚堂平展,砚池大且深。砚制简约端正,线条凝练挺拔,色青黑,布满刷丝罗纹、金星银星及银星带,润泽秀美。

8.长方如意池抄手砚(图9),长16.4厘米,宽8.5厘米,高3.3厘米。砚首下挖如意形砚池,颇深。砚堂边沿稍下凹,四边侧内敛,背浅抄手。砚制规整,色泽嫩黄,墨痕土锈斑斑,古色古香。复手阴刻行书“祐之”二字,似人名。砚材疑为蒦村石。

9.长方椭圆池抄手龙池砚(图10),长16厘米,宽9.6厘米,高2.4厘米。面有起边,挖椭圆形砚池。堂池边沿稍下凹。砚四周内敛,弧形浅抄手。背阴刻行书“翁四九造”。砚灰黑色,上布满白色小砂粒,墨渍、包浆盖面,浑朴古穆。

10.长方抄手花石砚(图11),长13.5厘米,宽7.8厘米,高2.5厘米。淌池,大而浅。四边侧内敛,形制规整古朴,线条简约挺拔,全砚紫红色,缀满白花纹,若云聚云散,美不胜收。

11.元宝纹洮河砚(图12),长21.5厘米,宽13.4厘米,高2.5厘米。砚堂下陷,从后向前倾斜,束腰,前后边弧线,成元宝形。砚堂与砚面边线之间阴刻缠枝花,四角各一枝,腰部两边各一朵。四边内敛,背前部着地,后部两长形足。全砚黄绿色,面、背均有横向弧线纹,色彩淡雅秀美。全砚造型独特,石质坚细润泽,墨痕点点,土锈斑斑,虽苍茫古朴又鲜艳别致。

12.三足如意池歙砚(图13),长17厘米,宽8.5厘米,高2厘米。面有起边,后无堵,前边内侧弧线形,下为半月形如意池,颇深。四边侧内敛,背前部隆起落地,后部两乳足。全砚造型别致秀雅,刻线流畅柔和,极具曲线美。石色青碧纯净,不含一点杂质,密布刷丝罗纹、金星,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石质极其细嫩滑爽,为婺源龙尾砚中珍品。

13.长方诚斋铭歙砚(图14),长13.4厘米,宽7.4厘米,高1.8厘米。砚堂与边线平,围细线沟渠,边线四角向内尖出。砚额下挖辘轱形砚池,稍大,留凿痕,显得粗犷古穆。四周内敛,背平,中间阴刻行书“诚斋砚”三个字。全砚灰黑泛青,面有闪光银点,背布满罗纹。

14.长方钟纹龙池砚(图15),长15.3厘米,宽9厘米,高1.2厘米。堂池成钟形,圆角,隔墙中间有凹沟相通。砚池椭圆形。砚前小后大,四边侧内敛。背平。砚造型奇巧,色青黑,有白点,线条柔顺,为福建龙池砚。

15.支履池歙砚(图16),长16.2厘米,宽10.8厘米,高2.2厘米。砚堂下陷,从后向前倾斜,圆角,中间凸起,呈支履池。四边侧内敛,背制浅抄手。支履形为宋砚常见制式,前小后大,线条挺拔柔曲相承,砚色青黑,石质温润,雕工精到,是砚中精品。

16.长方方池抄手歙砚(图17),长15.5厘米,宽6.8厘米,高2.9厘米。面有细起边。前部下挖横向长方形砚池,深,到底,四壁向内倾斜。砚堂长方形,平展。四边内敛。砚首背着地,两墙足窄,上大下小。全砚线条刚毅挺拔,造型简约朴素。面、背均有细罗纹、斜纹、银星等石品,石质极为坚密细腻。

17.长方如意池镶板歙砚(图18、19),长14厘米,宽6.6厘米,高3.5厘米。砚额开如意池,深,围阴线纹。砚堂处深挖到底,五面留凿痕,上镶一砚板,平展,布满刷丝纹,细腻润滑。砚板右上角有小孔,可穿线提起。砚池下方有圆孔通空腹。四周内敛,背平。砚形制奇特古朴,灰褐色,有明显刷丝纹。多处留墨痕,渗土锈,为实用后入土。

18.四足石渠砚(图20),长12.3厘米,宽8.2厘米,高2.2厘米。砚面中间为长方形砚堂,有细起边,外围沟渠,大且深,底弧形,為砚池。边缘薄,边侧稍内敛。背平,四角下伸四个方形足。全砚褐黑色,多有银点闪亮。造型工整方直,墨渍、土浸、铁锈斑驳,包浆厚重,边框破损,苍凉古旧。不知何石。

19.马蹄形歙砚(图21),长10.5厘米,宽8.5厘米,高2.5厘米。砚形似马蹄,砚堂倾淌,椭圆,前窄后宽,四周内敛,背微凹有起边,后部开一半圆口,似抄手,便取砚。砚制小巧,线条弧曲柔顺,雕工娴熟。色青黑,土锈墨渍渗入,用后入土。

20.虾头红马蹄形澄泥砚(图22、23),直径10.8厘米,高2厘米。圆形,砚堂从后向前倾斜,边墙内敛,背平。制式如马蹄,圆柔匀称。质地坚细润滑,墨痕斑驳,形制古雅。

21.三足支履大沱石砚(图24、25),长17.5厘米,宽12.3厘米,高2.5厘米。椭圆,前小后大,面有起边,砚堂从后向前倾斜,与四边接无折线,边侧弧形内敛。背弧状,前部椭圆饼足,后部两梯形足。砚形弧线匀称柔和,高雅秀气。全砚灰白色,光滑滋润,墨汁渗入肌理,黑白斑驳,古色古香。大沱石产于湖北沱江江底。

22.三圆足圆陶砚(图26、27),径14.5厘米,高3.4厘米。面有起边,内为砚堂,中间稍凸,前部开弯指形砚池。边侧中间鼓出。背平,安三圆柱足。中间模印隶书:“不碌碌,以殉俗。?硁硁,而自处。”下有一阴文篆书方章“陈涛之印”。砚为细陶质,灰黑色,坚密细腻。墨痕斑驳,古气四溢。

23.长方抄手陶砚(图28),长23厘米,宽14.4厘米,厚3.5厘米。面有粗、细双线起边。堂、池相连,淌池,砚堂大,平广;池稍深,堂、池边起细线棱,四角向里。四边侧内敛,背浅抄手。砚灰陶质,灰黑色,砚面光滑,材质坚细,造型古朴中见精细。全砚布满土锈,显示在地下时间不短。右边缘刻痕为葬俗所伤。

24.椭圆松猴纹澄泥砚(图29、30),长22厘米,宽18.5厘米,厚3.5厘米。前窄后宽,前部高浮雕一苍松,树干弯曲遒劲,枝繁叶茂。树下一只猴子正在攀石嬉戏。松喻长寿,猴声同侯,封侯之意。砚堂大,中间稍凹,四周内敛,背平。全砚紫红色,为虾头红澄泥砚,质地坚密细润,构图简明,线条有力,雕工精到。砚面墨迹难去,砚边多处破损,更显苍茫古穆。

猜你喜欢

砚池布满线条
过梅林
专注
专注
墙上的斑点
精致线条
线条国趣事
热带风暴中的老虎
布满森林的南极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砚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