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胆结石及胆囊切除与胃癌发生的关系

2014-09-13

实用癌症杂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胆汁酸胆结石病史

刘 洪

胆结石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外科疾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切除胆囊。上世纪90年代,Capron[1]首次报道了切除胆囊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病率,随后,大部分的理论都支持胆结石是结肠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近些年有学者指出切除胆囊后,造成胆汁返流入十二指肠及胃的几率增多,胆汁还会对胃黏膜造成严重的损伤从而导致胃炎的发生,慢性胃炎会进一步刺激胃黏膜细胞过度增生从而产生癌变[2]。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胆囊切除术可能是胃癌的一个危险因素,但缺乏有力相关报道[3]。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259例胃癌患者及收集同时期于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260例健康人群的详细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性的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胃癌、胆结石、胆囊切除术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259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34例,女性125例;年龄24~85岁之间,平均年龄(53.7±3.4)岁。同时收集同时期于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26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40例,女性120例;年龄28~84岁,平均(52.4±3.1)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方面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胃癌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或内镜取组织病理确诊证实,所有胃癌患者均无家族病史;胆结石诊断均由腹部B超检查证实;胆囊切除术参阅既往病史。

1.2 方法

分析2组患者间胆结石患者以及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百分比的差异。将胃癌患者根据胃癌病理类型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的胃癌病理类型之间胆结石发病率及胆囊切除术有无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患者胆结石、胆囊切除术比较

观察组259例胃癌患者中既往有胆结石保守治疗者、胆囊切除者分别为20例(7.8%)和19例(7.6%);对照组共260例病例中有24例(9.2%)存在胆结石、既往有胆囊切除术病史,其中胆结石行保守治疗18例(6.9%),有胆囊切除术病史6例(2.3%)。χ2检验结果显示有胆囊切除术史的比例观察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胆结石保守治疗患者所占比例2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胆结石的发病率与胃癌的发病率之间并无明显的关系,但胆囊切除术可能与胃癌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2.2 胆结石及胆囊切除术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依照胃癌患者的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等因素分成不同的亚组,观察不同亚组中胆结石和胆囊切除术的差别,结果显示,在不同亚组中胆结石、胆囊切除术患病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胆结石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与胃癌发生的年龄、部位、病理类型无明显关系(表1)。

表1 胃癌组中不同因素构成的小组之间胆结石及胆囊切除术的百分比比较

3 讨论

胆结石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胆道外科疾病,临床上的发病率为6.8%,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胆囊切除手术[4]。有研究证明,胆囊切除术是消化道肿瘤常见的危险因素。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胆囊切除术可以诱发大肠癌,而与胃癌的关系却是鲜有报道[5]。

胆囊切除与胃癌的发病机制关系:①胆囊切除后胆汁不能集中存储,奥狄括约肌一直比较松弛,胆液容易进入胃腔,导致胆酸在胃内显著增加,可能是构成胃癌发病的基础。②胆囊切除术后的二次胆汁酸排泄量增加,诱发胃癌[6]。在国内和国外,近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对二次胆汁酸的致癌机制的研究中发现二次胆汁酸中、石化胆酸、脱氧胆酸是增加胃癌风险的危险因素。更多的学者提出的二次胆汁酸比例为胃癌的风险评价有效指标。胆汁酸也可诱导氧促进前列腺素E2、胃癌细胞株、2环氧化酶表达并合成。前列腺素E能抑制细胞凋亡的免疫监视功能,增加血管浸润恶性细胞的功能。蛋白激酶C的基因表达依赖于2环氧化酶,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基因。氧胆汁酸也可以被转换成20-甲基胆蒽,20-甲基胆蒽是强致癌的物质,可以增加胃癌的发病[7]。事实证明,胆囊切除术后胃腔继发胆汁酸浓度是比较高的,这可能与胃右血供丰富,有更好的能力来吸收胆汁酸,也间接证明了胃癌会增加肠道二次胆汁酸的浓度。③胆囊切除后脂肪、蛋白质的消化一定程度受影响,可出现不规则腹泻,慢性胃部炎症刺激可致癌变。

虽然有许多研究表明,胆囊切除会增加胃癌的危险性,但仍有学者持不同意见[8]。许多学者认为,切除胆囊不会诱发胃癌。本研究发现有胆囊切除史的比例观察组(7.6%)高于对照组(2.3%),而胆结石发病率在2组之间并无明显的区别,提示胆囊切除术可能是胃癌的一个危险因素,不过,胆结石的病史与胃癌的发生之间并无明显关系[9]。随后我们依照胃癌患者的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等因素分成不同的亚组,观察不同亚组中胆结石和胆囊切除术率的差别,结果显示,在不同亚组中胆结石、胆囊切除术患病率亦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胆结石或胆囊切除术病史与胃癌的发病年龄、部位、病理类型之间并无关系[10]。

综上所述,胆囊切除后胆汁排泄的改变可能导致胆汁过多排入胃腔,长时间作用于胃黏膜使其发生病理改变而导致胃癌发生,但是胆结石或胆囊切除术是否为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仍需要大量可靠的临床实验数据加以证实。

[1] 何 磊,文 刚,涂从银,等.67例胃癌合并胆囊结石同期手术的可行性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2):146-147.

[2] 吕新厅,李英杰,陈 涛,等.胃癌203例预后多因素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0,25(4):411-412.

[3] 束宽山,赵铁军.胆囊切除术中发现胃癌六例报告〔J〕.腹部外科,2001,14(5):289-290.

[4] 张维祥,尹家俊,孟宪卿,等.胃癌根治术后并发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临床观察〔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13(4):398-399.

[5] 吴国富,沈海山.胆囊切除者再发胃癌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7,9(8):363-364.

[6] 姜银海.23例胃癌合并胆囊结石的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3):13.

[7] 钱叶本,权红光.胆结石伴发胃癌的病因学探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7,32(2):157-158.

[8] 保红平,方登华,高瑞岗,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10):598-599.

[9] 陆文彬,牛伟新.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研究进展〔J〕.国际外科学杂志,2007,34(4):241-244.

[10] 蔺晓婷,刘风铃.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放化疗的研究进展〔J〕.实用癌症杂志,2011,26(5):540-542.

猜你喜欢

胆汁酸胆结石病史
胆汁酸代谢与T2DM糖脂代谢紊乱的研究概述
胆结石的症状有哪些日常护理知识需知道
通过规范化培训提高住院医师病史采集能力的对照研究
哪些人易得胆结石?得了胆结石该怎么吃?
总胆汁酸高是肝脏出问题了吗?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病史结构化研究与实现
医生未准确书写病史 该当何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