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2014-09-11巨生莲

甘肃教育 2014年17期
关键词:时政思想品德兴趣

巨生莲

〔关键词〕 思想品德;生活;时政;活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7—0114—01

思想品德课标中指出: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目前存在的情况是品德课上生硬呆板的说教多,生动有趣的活动少,这样的课堂吸引不了学生,导致品德课课堂效率不高。那么,如何提高品德课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贴近生活, 让品德课亲和起来

品德课教材选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真实的、正在进行的生活事例,其切入点小,在儿童生活中有一定的典范性。我们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比如我在教《我和动物交朋友》时,笔者出示小动物图画,让学生说出动物名字:金鱼、小白兔等。然后问:你们想不想也和这些小动物交朋友呢?和它们交朋友时,我们要注重些什么?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还让他们和小动物们亲密接触,互相交流交流!由此焕发出“我”真切的感受,让教材里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真实的生活共鸣,从而体会到与动物友好相处的快乐,让学生真实的生活生成教材。通过这种活动,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

二、联系时政,让品德课鲜活起来

作为老师,不光要教教材,而且要教活教材。教师要关注时政,时常给课堂注入时政教育内容,让课堂鲜活起来。如讲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子女筹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重病母亲姚厚芝;感动中国孝心少年事迹等等,将这些素材引进课堂,让每个学生在讨论中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学习他们,做一个好孩子。通过《人类的家园——地球》的学习,联系世界环保日、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等的设立的理由,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它。这样不仅拓宽品德教育的视野,而且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课堂,从而喜欢品德课。

三、参与活动,让品德课灵动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性学习。如我在上二年级《有趣的发现》一课时,带学生到田野,让他们去观察大自然,他们有许多不一样的发现,有的观察蚂蚁如何搬运食物,有的捡各种各样的树叶,有的去和花朵对话,和蝴蝶嬉戏。在大自然中他们感受到的是快乐和兴奋。不仅如此,他们脑海中产生了许多稀奇的小问号,如花朵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小蚂蚁是怎样将食物搬回家等。这样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它是灵动的、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四、整合学科,让品德课多彩起来

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需要我们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新课标非常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新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身就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这是一大优势。根据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科学课中《留住春天与秋天》一课时,如何留住春天和秋天?可以让学生将找到的春天、秋天的景象画下来,拍下来;贴在墙上,夹在树里,记在日记里,留在心里。如在上“夸春天夸秋天夸祖国”时,就让学生写出赞美春天、秋天、祖国的词语及诗句进行比赛,唱出心中赞美之情;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堂中适当地穿插一两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歌曲,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觉得课堂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如在学习《我的家庭》时,可播放《让爱永驻我家》,会让人为之心动,产生共鸣;讲《让爷爷奶奶放心》,可播放《常回家看看》;当讲到青藏高原时播放《天路》等,这样,学生能够调节一下自身情绪,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推动作用。总之,自然巧妙地整合科学、音乐等学科进行教学,使学生很喜欢笔者的课堂。

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亲切的,结合时政的品德课是鲜活的,形式多样的品德课是灵动的,学科整合的品德课是多彩的。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老师们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达到和谐高效。

编辑:蔡扬宗endprint

猜你喜欢

时政思想品德兴趣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