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字当先:中学语文教学的真谛

2014-09-11李万利

甘肃教育 2014年17期
关键词:延伸铺垫体验

李万利

〔关键词〕 情感教育; 铺垫; 体验;延伸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7—0049—01

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彰显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人性之美。这些颇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佳篇精粹,而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一吐为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应该说语文是所有学科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最浓重的学科。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话道出了只有进行情感体验才能使文章打动学生的真谛。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应把这些内容贯穿于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可以这么说,情感教育架起了语文和生活沟通的桥梁,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怎样才能让情感教育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四条规律。

一、课前了解背景,做好铺垫

新课改教育理念下,作为前置性作业,课前,请学生广采博览,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慷慨处还他个慷慨,温情处还他个温情,……”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感受喜怒哀乐。如,了解了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后,才能讲通《天上的街市》,学生才会读懂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如果学生对柳宗元被贬的政治失意毫不知情,怎么能理解游玩时的乐与愁的急遽转变?如何能领悟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内心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正所谓“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

二、课中入情入境,深刻体验

教师应先“情动于衷”,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就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产生感情共鸣。例如,《散步》是一篇精致的散文——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浓浓亲情。而且“散步”是学生熟知的甚至是已体验过很多次的事了,应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此时,教师用精湛的语言,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美境中,想象自己就是这和谐家庭中的一员,配乐朗读,还怕感染不了学生吗?接着,进行课本剧表演(最好请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参与表演),最后结合自己的表演给文章另起题目,这是对表演的升华。如此,通过入情入境的感悟,学生必定深刻认识到作品的感情倾向——尊老爱幼。一家人要相亲相爱,追求美好和谐的生活。

三、课尾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冬夜的灯光》是一篇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情感的文章,在拓展延伸环节,用以“爱”为主题的音乐作为教学的背景音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讲讲生活中类似的真情故事,或者以“我心目中的好伙伴”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也可以谈谈“我心目中的坏邻居”,从而把课文延伸到生活中去,在延伸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明辨真情恶义。

四、注重出情入理,理智生活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来领悟其深刻的哲理。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然而,教师毕竟不是演员,对教材中蕴含的情感的抒发和表述要恰如其分,不能过分夸张,失去理智,弄巧成拙。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教学的引领者,教师不应把私人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带入课堂,影响正常的课堂情感表达,影响教学效果。还有,在学生不守纪律时,也应克制自己的不快情感,不轻易发火,以免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要争取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极致。

编辑:刘於诚endprint

猜你喜欢

延伸铺垫体验
我的年度汉字
——宅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题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