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014-09-03茜,

四川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造园游人景观设计

张 茜, 周 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众所周知的泱泱大国,其几千年来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迄今保留下来最完整、最直观的瑰宝之一就是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中最美的部分、最充满意趣的就是古典园林。中国古代工匠在修建园林时有法而无定式。同一处景色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同一处园林也可以有不同的构思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的“苑囿”,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博大精深而又自成一派的园林体系。尤其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逐渐分化成精致秀雅的南方私家园林和恢弘大气的北方皇家园林两种截然不同的园林类型。这个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成熟、营造水平最高的时期,汇聚了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和艺术思想的精华,见证了中国园林灿烂光辉的历史。而南方的私家园林因其受到江南地区大量文人墨客的影响,具有超凡脱俗的独特意境和浑然天成的景观小品,甚至影响到了北方皇家园林的创作。曾有工匠仿照江南名园无锡惠山的寄畅园,在颐和园的东北角建造了谐趣园,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江南园林特色的园林。因为谐趣园小巧玲珑,在颐和园中自成一隅,因此有“园中园”之称。

中国传统造园手法是古代工匠通过长期实践所积累的智慧结晶,其独特的手法和高深的造诣在世界造园艺术史上别具一格。中国园林从商周时期的“苑囿”开始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和欧洲规整、理性的造园手法截然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运用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造园手法将自然山水融合在园林的景致当中。无论是叠山理水的手法,还是对空间布局的设计,中国古典园林都力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不同的园林在造景时,应当注意景观的动静结合。相对较小的园林在建造时,应当以静态景观为主,动态景观为辅,适合运用借景、框景等手法,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以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反之,相对较大的园林在建造时,应当以动态景观为主,静态景观为辅,着重注意园林中空间的划分,更适合运用对景、添景等造园手法,从而形成或明朗、或幽深、或开阔、或收敛的不同的空间效果,使景色的变化更加丰富多姿。

1 常见的中国园林的传统造园手法

常见的中国园林的造园构景手法有九种之多:借景,对景,夹景,框景,漏景, 抑景,透景,添景,障景。下面侧重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构景手法。

1.1 借景

借景是将园林外景色引入并与园林内景色相叠加的造园手法。借景可以弥补园林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过多财力的缺点。中国古典园林史上比较有名的借景案例有颐和园的昆明湖远借玉泉山;江南的拙政园远借北寺塔,巍峨的北寺塔耸立在亭后的云霄中甚是壮观,形成了著名的“涉门成趣”、“入园见塔”景观;以及苏州的沧浪亭邻借园外的葑溪清流形成水迎客的独特景观(图1、图2)。

图1 拙政园

图2 沧浪亭

1.2 对景

对景是指园林中的主客体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造园手法。例如在游人身处园林之中,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等,或在堂、山、桥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等等。

1.3 夹景

中国园林中为了突出理想景色,通常在景观的左右两侧以树木、山石、或建筑等加以屏障,这样就形成了左右遮挡的狭长空间,使远处景观更显得有主有次。夹景是一种带有控制性的构景方式,它可以表现出工匠的设计构思意境和感染力,不仅能突出园林中主要景观的地位,而且能诱导游人视线的汇聚,使景观空间定向延伸,直到达到园林中景观的高潮节点(图3)。

图3 夾景

1.4 框景

框景是指工匠在构思设计园林时有意识地设置框洞式的结构,并引导游人在特定的位置通过这些框洞观赏景观的造园手法。这种造园手法曾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中出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诗是对框景这种造园手法的最佳写照(图4)。

图4 框景

1.5 障景

障景是指在游览的路线上设置一些山石、照壁、花木等遮挡物,从而遮挡游人的视线,引导游人改变观赏的路线,从其他方向观赏园林中的景物的造园手法。障景的采用使园林的景观达到不重合的韵味,也进一步造成了欲扬先抑的效果。障景运用典型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中巨大秀美的太湖石被安置在仁寿门内,这样的构思使整个院落的景致显得富有层次感。

1.6 漏景

漏景从框景中发展而来,是指游人能够从疏透处观赏到园林中的景观。漏景能够促成园林空间的空灵与渗透,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疏透处的景物构设,既要考虑定点的静态观赏,又要考虑移动视点的漏景效果。例如苏州留园入口处的洞窗漏景,苏州狮子林连续的玫瑰窗漏景等,这些都是漏景手法运用的佳作(图5)。

图5 漏景

2 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古典园林、庭院发展到近现代时期,比较突出的变化有三点。一是功能日益复杂的园林类型增多;二是私家园林的减少,公共共享空间增多;三是建筑体量的增大使园林与建筑、室内与室外空间结合渐差。我国的现代景观设计起步较晚,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也相对落后,没有形成系统的设计理论。我们在进行现代景观设计时,更多的是生搬硬套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并没有深入地研究过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也没有将传统的造园手法和现代景观设计生动的结合在一起。甚至有的设计师单纯的借鉴西方园林景观的设计手法,再将中西方的造园手法杂糅在一起,使得其设计出的作品缺乏应有的整体感和和谐感。这样的作品往往背离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初衷,仅仅流于形式,造成了设计与理论的脱节。

现代景观建立在“空间”中,那什么是“空间”?中国古代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延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在这段话里阐述了“空间”的哲学概念:有形的容器和无形的空间。以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空间一般是指墙体围合起来的建筑物所形成的区域。当空间的概念从建筑设计延伸到了景观设计时,空间就是指通过景观材料和细部结合起来所形成的区域场所。

2.1 场地要素

场地要素无论对于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来说,都是工匠首先考虑的。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营造基础,场地的选择应当考虑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和安全舒适,大到园林的布局与选址,小到亭台楼阁的朝向与位置。中国古代著名的园林营造师计成在《园冶》中提到:“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这说明古代工匠在构造园林景观之前一定对所选场地周边的山川、湖泊等自然景观条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再通过构思设计将周边的自然景观巧妙地纳入园林中来。中国传统园林讲求“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设计原则,在造园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场地一般按照其形态、规模、和坡度来归类和评估。从现代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场地的形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场地的形态来说,园林就是所选地形和景观小品间所形成的空旷地域的连续组合体。所选地形和景观小品间所形成的空旷地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各种不同地形类型所制约:平地、凸地与山脊、凹地与山谷。

(1)平坦的地形能够带给游客舒适和踏实的感觉,是游客聚集、休息最合适的场地(图6)。

图6 平地

(2)凸地形在园林中一般被处理成土丘、丘陵、山峦或小山峰。凸地形的坡面和顶部限制了空间,提供给游客的外向型的视线范围,使游客可更广泛地观察周围环境(图7)。

图7 凸地

(3)凹地形在园林中可作为放置焦点物或具有支配地位的建筑小品,特别是当其被较低矮、或垂直于等高线的设计形状所环绕时,还可作为理想的表演舞台(图8)。

图8 凹地

同样山脊与谷地就是凸地形和凹地形在自然界中的合理演变,其优缺点与处理方法类似。

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设计时,应当从整体角度规划设计园林景观,更加注重融合在场地周边原有自然景色中。中国幅员辽阔、物资丰富,各地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人文景观,我们在构思设计园林前,通过对场地内已有要素和周边环境的分析与勘查,再加上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特色景观,营造出与场地周边地域特征相统一的现代景观设计作品。

2.2 设计要素

这里所提到的景观设计要素是构成园林景观的基本元素,即建筑、山水、道路、植物。工匠通过巧妙地构思和合理的安排将这几种基本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丰富多姿的园林景观。中国传统园林多为写意山水园,常以传统山水画为原型。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建筑讲究小巧精致,与周围自然环境浑然一体。通过精心的布局,形成繁复多重的空间院落。亭台楼阁、廊榭桥堂无一不成为园林中另一番景色,游人在赏景的过程中可以感觉园外有园,景中有景。正是所谓的:“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汪洋,收四时之浪漫。”传统园林常对自然山水进行描摹撰写,筑山凿池、汇水聚气,构成园林的空间骨架,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山川湖泊的气魄。有棱有角的山石和柔美灵动的流水相映成趣,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虚实相映,延伸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图9~图12)。

图9 光影的变化

图10 框景与漏景

图11 景观小品的细节

图12 虚实结合

传统园林中叠山理水的手法常以大自然中的河流、湖泊、山泉、溪水为蓝本,以亭台楼阁、廊榭桥堂划分水面,水面周围辅以花草、树木遮挡,并在水面上点缀一些睡莲、芦苇等水生植物,使水和园林中陆地有一种自然地过渡。

园林中的植物起到了引导划分空间,遮蔽游人视线的作用,再结合园林中的道路,通过合理的组织人流方向,能够为游人提供最合适的观景位置和角度。园林中多种以四季花木,以保持园林的四季常绿,或以梅兰竹菊、桂花芭蕉等具有更深层含义的花木来营造景观的意境。园林中的道路都是蜿蜒弯曲,常以砖石、瓦片、瓷片或鹅卵石铺就一些富贵吉祥的图案,在体现了材料纹理和材质的同时,还造成了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的效果,游人身在园中并不乏味。

2.3 空间布局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外部空间设计。首先是园林空间的界定,园林空间应当给内在的游人心理上的领域感。可以利用地形的变化,栽种的植物的高低,或者地面材质的不同来界定划分园林中各种性质的空间,各个空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联系(图13)。其次是空间的层次,传统园林的空间层次变化多端,为了游人的视觉感受,园林中的空间多通透开敞,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互渗透,空间曲折幽深、层层叠叠、游人身在其中视线所及之处其实是不同空间中景观的叠加。再结合多种造园手法形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再次是空间的对比,古代工匠在造园过程中运 用各种对比手法,使大空间不显得大而无当,小空间不显得狭小拥挤。尤其在江南的私家园林中,由于场地规模较小,可以通过空间的对比形成小中见大的心理效果。控制园林中景观的分布,给游人欲扬先抑的视觉感官,在狭长窄小的空间中使游人的视线极度收缩,行至开阔的空间中使游人突感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最后是空间的序列,园林中空间序列的组织关系到园林布局的全局性和整体性,形成循序渐进的空间效果。中国传统园林的序列常将不同的空间按照“起始——过渡——高潮——结尾”组织起来,达到园林空间流动的效果。随着游人观赏景观的节奏,可以影响游人的心境变化,形成“步移景异,一步一景”的观赏效果。

图13 以水面划分空间

3 结束语

中国传统园林讲求实景与虚景的结合统一,工匠在设计构思园林时着重注意园林空间的层次感,以达到所谓的自然意境。现代园林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部分理论,又结合了西方造园艺术的理念,在造园手法上比较杂糅,但是基本上还是丰富和阐述了传统的造园手法。现代景观设计应当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使传统园林要素融入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这将是中国未来景观设计发展的趋势。

文中图片摘自网络

[1]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 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5] 计成.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造园游人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地铁上的九座城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壹 造园·纳瑞集祥
登神农顶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