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山地村落建筑的生态设计初步研究
——以望海山居规划设计为例

2014-09-03夏承波罗言云

四川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邛海建筑建设

夏承波,罗言云

(1.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4;2.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充满了林立的摩天大楼,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幕墙等成为时下流行的建筑形式。而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这些建筑耗费能源、浪费土地、破坏自然,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所以,建筑需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达到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从一些富有地方特色或者传统建筑风格的民居和村落中可以看出,其中建筑与环境发生和发展无不充满了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山地建筑或村落,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中,体现出了独特的生态建筑理念,为建筑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1 山地村落建筑生态性研究

1.1 选址的生态性

1.1.1 日照

日照是建筑选址中的重要参考因素。从日照时间来看,南坡、东南(西南)坡的日照时间相对较长,东坡、西坡次之,北坡和东北(西北)坡最短。从建筑日照间距来看,南坡的建筑日照间距要求小于北坡。所以,山地建筑为了达到布局合理的同时获得尽可能多的日照,其选址多选择南坡、东南坡、西南坡[1]。

1.1.2 通风

山地地区,气流运动受地形的影响很大,除大气候风以外,还有地形及温差影响所产生的地方风。地方风往往对建筑通风起主要作用。

1.2 建筑结构的生态性

四川传统民居建筑中大多采用穿斗式结构,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而有“墙倒屋不塌”之说[2]。建筑布局上灵活多变,方便随意开设门窗,造型上具有较大的“弹性”,可容纳较大的变形。同时适应于复杂多变的山地地貌,易于挑出,作出吊脚、挑檐等,在丰富建筑造型的同时,还为争取建筑空间创造了客观条件,扩大了房屋使用面积。为了克服地形高差等问题,建筑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都会随地形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山体常作为组成部分建构建筑,而建筑又与山体结合,建立了不同的空间形态[3]。因此,建筑师应当尊重建筑本质,在山地建筑创作中广泛应用地方适宜技术去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就可以创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现代山地建筑[4]。

1.3 建筑材料的生态性

对于山地地区而言,交通相对不便,不利于大型建材的运输,但自然资源丰富,因此,“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就料施工”便成为了山地建筑的选材特点。大量采用木材、石材、土砖等本土建筑材料,能使材料重复利用,减少浪费。

2 望海山居规划设计探索

2.1 项目概况

2.1.1 项目背景

图1 项目区位

项目总规划面积约520.8 hm2,位于西昌市中心以南约7 km处,东北临邛海,西南依泸山,国道108线、省道307线从项目地旁穿过(图1)。因此,本项目是景区重要的旅游服务区,规划区既可以方便地利用市区内的各类设施,又可以坐拥景区内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观赏邛海秀丽景色的最佳区域。

项目地块位于泸山东南坡,且临邛海,从建筑的日照和通风条件来看,这个选址位置是很适宜的,为项目的生态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2.1.2 外部条件分析

泸山位于邛海湖盆,一峰崛起,巍峙厚重,耸翠凝碧。山上植被丰富,生态环境极好,风光秀丽。邛海水质清澈透明, 四季景色各异。

2.1.3 项目地内部条件分析

项目用地背山面水,场地高差明显,现有景观资源丰富,观景条件优越(图2)。通过实地勘测现状地形,我们希望充分利用地势高差,分台地考虑建设,层层跌落,高地览全景,低处近水嬉,在保证岸上建筑均有良好的观景视野时,也打造出美好的湖岸景观。

图2 现状地形示意图

2.1.4 周边酒店现状分析

根据对现有宾馆的调查,发现旅游设施总量不足,设施水平有待提高,旅游功能不尽完善。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如:游览空间不足,旅游项目与滨水活动场所较少;作为现有主要的旅游度假服务设施建设区,没有形成具有湖滨特色的开放空间体系与游览空间体系,除已有邛海公园外,基本没有亲水的公共滨水活动空间;缺乏为整个西岸旅游度假休闲服务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休闲活动中心。

2.1.5 小结

项目背山面水,自然环境优越,邛海西岸的前景态势一片大好。我们将重点加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和公共开放空间谋划,从文化风情展现、景观环境塑造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升景区形象,促进景区发展。

2.2 设计理念

通过对项目周边城市印象进行体会和感悟,笔者认为其性格应该是——生态为本,同传统与现代元素并存,集“山—海—诗意建筑—传统文化”为一体新城市旅游、休憩地标。性格的实体载体:山—海—田—院。

通过方案前期对项目内外部条件分析以及地块性格及其载体的设定,笔者将项目设计理念归纳为“依山—观海—迎田—梳街筑院”。

2.2.1 依山、观海

借优越的地理优势,场地高差明显,合理利用周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坐山观水、因地制宜。建筑依高程台地形势所建,沿等高线呈条状分布,以形成最大观海面和通透的景观视线通道,便于远观邛海秀丽的风景(图3)。

图3 依山、观海示意

2.2.2 迎田

充分利用现存水(鱼)塘,结合建筑,形成临水吊脚楼造型,既尊重自然,也彰显出建筑独特的韵味,从而打造近自然怡人水景,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园林景致(图4)。

图4 迎田示意

2.2.3 梳街筑院

合理规划布局,在规划范围内,将建筑与街道有机结合,形成街院关系空间,与院落的互动形成的回旋式行为模式,各院外院与院内院成互动但互不干扰的空间注入与主动线相关的本土文化点游园式的动线体验,通过景点形成各具特色的相对完整的互动体验区,丰富游览体验,增强韵味(图5)。

图5 梳街筑院示意

2.3 总体设计

通过前期分析以及策划,设计师规划形成了“一轴、一心、一带、三区”总体方案布局结构(图6、图7)。其中“一轴”为与山体等高线垂直的景观中轴,连接制高点处的景观塔与主入口;“一心”为中心地带的酒店核心区;“一带”为临邛海的滨水景观带;“三区”分别为酒店聚落式康疗功能区、酒店聚落式精品住宅区以及商业街区。整体布局中形成以“院落”为单元的建筑组团,主要商业街道串联各个院落,形成“街—院”的空间格局关系。建筑整体沿地形等高线呈带状分布,增强了条形空间的舒展感,与使景观面最大化,更加生态,而且与“街院”的组合更加协调。

2.4 分区建筑设计

2.4.1 景观入口区

图6 总平面

图7 功能结构

修建古牌坊作为主入口标志,随地形修建入口台阶,拾级而上,在交通上进行一定的引导。建筑以传统院落形式为主,主要业态包括茶室、餐饮等,并设置服务接待功能(图8)。

2.4.2 中部梯田街院区

整个街院位于中心高潮地段,有组织戏台、梯田景观等功能,同时形成整个街院景观的中轴线(图9)。

图9 街院区透视

2.4.3 吊脚楼客栈区

该区域位于整个山体中部位置较高处,结合地形高差,打造出远观邛海美景的景观平台,营建一个休闲场所(图10)。

图10 吊脚楼客栈区透视

2.4.4 水塘别院和半山别院区

该区域位于项目地块地势较高处,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高档住宿和农家餐饮,结合场地现状中的丰富植被和水塘资源,打造出一个隐于田园和树林的自然意境,达到回归自然,体验自然的目的(图11)。

图11 别院透视

2.5 建筑生态性设计

2.5.1 建筑与山石相得益彰

项目地山峦起伏,山中石材丰富。周边建筑就地取材,充分运用当地山石材料(图12),是建筑与自然相融合。建筑的孕育,宛如成长的胎儿吸收来自母体的营养和信息,它的“身体发肤”皆应来源于它的承载体。让建筑和谐地生长,而不至于突兀,置于此地,吸取当地传统建筑的灵魂,借助现有的山石材料,让它源于自然,融于自然。

图12 建筑材质

2.5.2 建筑与地形完美结合

一个好的山地建筑作品通常需要与山地地形相谐调。从形态的角度讲,山地环境既包括较大范围的宏观山势,又包括具体地段的坡度、山位、地表肌理等因素。因此,山地建筑形体既要考虑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又要注意与整体山势的和谐[5]。

项目建筑的布置依山就势,尽可能保留原有山体地貌的完整性,因此吊脚楼这种建筑形式的应用显得很普遍。吊脚楼这种建筑形式既能适应当地温润的气候环境,又能很好地适应山地陡坎陡坡等复杂地形,减少对地形及植被的破坏,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空间,使得建筑不拘泥于地势起伏,产生一种源于自然,融于自然的韵味。

2.5.3 建筑对小气候的自动调节

一方面在地势陡峭的区域,为解决土地利用问题,多修建吊脚楼,这些建筑底部架空,有利用底层防潮,同时也便于通风。 “百镇建设试点行动”为契机,加快市域小城镇建设,市县两级政府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积极争取省上的优惠政策,根据不同资源禀赋和条件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工贸镇、农业镇和旅游镇,支持资源富集、基础较好的城镇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市域重点镇建设,积极发展适宜产业,增强城镇产业支撑,提高人口吸纳能力。苍溪县要尽快将歧坪建成县域副中心,加快建设白桥、五龙、元坝、东溪、龙山5个重点镇;剑阁县要将普安建成人口超5万的小城镇,加快建设元山、白龙、鹤龄、剑门关、武连、开封、公兴7个重点镇;青川县要突出竹园镇经济中心的地位,加快建设木鱼、沙州、清溪3个重点镇,继续实施“活乡强镇”;旺苍县要加快建设白水、普济、黄洋3个重点镇;朝天区要加快建设羊木、中子、曾家3个镇。近期重点推进羊木镇、卫子镇、三堆镇、歧坪镇、沙洲镇等5个省级“百镇建设试点行动”试点示范镇的建设工作。二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产业支撑。小城镇要发展以特色农业、特新种养业为主的特色经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链,培育和促进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集群,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3.2.4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和改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各项配套措施,畅通农民进城渠道,真正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3.2.5 创新投融资机制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支持城镇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国土收益要重点向城镇化建设倾斜;

二是多渠道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采用BT、BOT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

三是充分利用在外务工人员资源优势。据人社局数据,全市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约90万人,他们中有许多创业成功人士理念先进、管理有方,掌握着大量优质资源且愿回乡创业,政府可依托驻外办事处、招商分局等机构,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并出台返乡创业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他们回乡创业。

[1] 广元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说明书

[2] 李涛.筹“六钱丰融”的新型城镇化资金——广元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再思考[OL].http://www.scgy.css.gov.cn

[3] 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OL].http://www.ftzhiku.com/gcj.content.asp

猜你喜欢

邛海建筑建设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邛海观景
建筑的“芯”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四川西昌邛海开海捕鱼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啊!邛海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