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型城镇化及广元市村镇建设发展机遇

2014-09-03

四川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广元市市域小城镇

曾 俊

(广元市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四川广元628017)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和发展需要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实现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广元市作为典型的盆周山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应牢牢把握被列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市和秦巴山区扶贫等机遇,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和“美丽广元、幸福家园”,奋力书写“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广元篇章。

1 基本情况

2012年,广元全市户籍人口311.73万人(农业人口240.42万人),常住人口253万人,乡镇230个(建制镇91个,乡集镇139个),是典型的农业市。通过近五年发展,全市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城乡规划体系趋于完善。树立“全域规划”理念,中心城区详规覆盖率达100%,各县区县(区)域新村总体规划和镇乡总体规划基本完成,近五年累计完成各类城乡规划515个,完成各类新村(聚居点)规划1 650个,形成了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镇乡规划和专项规划为主的层次清晰的城乡规划体系,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36.42%,较2008年的31.2%提高5.22个百分点,五年年均提高1.0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113.47万人,较2008年的96.84万人增长16.63万人,五年年均增长3.33万人。2012年,各县区城镇化率最高的为利州区76.1%,最低为青川县25.1%;城镇人口最多为利州区36.91万人,最少为朝天区5.7万人。

三是经济总量不断提高。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68.66亿元,较2008年的233.56亿元增长235.1亿元,是五年前的2.01倍;各县区地区生产总值最高为利州区160.6亿元,最低为青川县23.59亿元。

四是以小城镇建设为支撑的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1)小城镇建设投入力度加大。近5年(特别是灾后重建以来),小城镇建设得到中央和省市的大力支持,全市共获得中央补助资金5.75亿元(其中大部分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资金),获得省市补助资金1876万元,县(区)投入资金1.29亿元,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齐备、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小城镇,如剑门关镇、羊木镇等。

(2)产业持续壮大。按照“产城一体、园城一体”的要求,各县区根据不同资源条件和气候特点,不断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型产业。2012年全市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个,累计达到51个,核心区面积52万亩,实现产值84亿元。

(3)大力开展移民场镇建设。据粗略统计,因兰渝铁路、广巴高速、兰渝高速、嘉陵江渠化、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升中水库等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移民搬迁安置约10万人,相继建成了一批设施完善、配套齐全、风貌独特、产业支撑有力的移民场镇,如昭化区的虎跳镇、剑阁县的江口镇等。

(4)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被确定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市,成功创建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朝天区创建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区,苍溪县创建为省级生态县,陵江镇、昭化镇、曾家镇、剑门关镇、鼓城乡5个乡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荣誉。建成区绿地率达38.6%、绿化覆盖率达39.9%,城市道路绿化率达98%,人均绿地率达11 m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4%。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0%、90%,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覆盖率均达100%。

2 存在的问题

2.1 城镇化水平较低,异地城镇化明显

1998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6%,低收入国家为30%,中等收入国家为65%,高收入国家为77%,中国为31%,而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则为34%。 2000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36.09%,2012年广元市城镇化水平为36.42%,低于同期四川省平均水平43.53%,城镇化水平在全省21个市州中列第14位。异地城镇化明显。常年外出打工的约90万人,异地城镇化人口约60万人。

2.2 市域内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城镇规模小

2012年广元市利州区城镇化率为76.1%,而朝天区和青川县仅为27.3%和25.1%。目前广元市有91个建制镇,按全市36.42%的城镇化率计算,城镇人口为113.53万人,除去中心城区人口46.3万人,平均每个建制镇聚居人口不足0.8万人。按2012年统计数据,建制镇人口1万人以上的10个,0.5~1万人的7个,0.1~0.5万人的38个,0.1万人以下的36个,市域大部分城镇不足5 000人,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发展极不平衡,“小城镇、大农村”的现象较为突出。

2.3 城镇体系结构不完整

目前全市仅有广元市城区的人口超过了20万人,进入中等城市行列,苍溪、旺苍县城超过10万人、剑阁、青川、朝天不足4万人,缺少50万以上的大城市,这与广元市在大西北和大西南中的地位不符,也不利于广元经济的发展。

2.4 城镇分布不均衡

一是沿中部河谷走廊地带分布。市域中部河谷走廊地带由于具备优越的交通条件和地理地貌条件,成为广元市重要的产业带,在狭长的区域内密集了中心城区以及21个城镇,城镇数量占全市城镇总数的23.08%,非农业人口占全市非农业人口总数的50%以上。

二是沿交通干道沿线集中分布。沿铁路、国道、省道分布的城镇共有41个,占全部城镇的45.05%。

2.5 辐射带动和集聚吸纳能力不强

一是镇乡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由于乡镇一级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就业岗位,无法吸引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到乡镇工作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全市230个乡镇,只有133个设立了村镇建设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其他大部分乡镇的村镇建设管理人员为兼职。

二是产业支撑不足。工业化水平不高,长期偏重于资源开发和产品初加工,导致无法有效通过工业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吸纳人口转移,对人口的聚集吸纳能力总体偏弱。

三是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据不完全统计,91个建制镇,除县城所在地镇外,仅有6个镇有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道路、桥梁、绿化、照明等设施不完备,商业、医疗、教育、文化、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不齐全,对有意向迁入城镇居住的农民吸引力不足。

3 对策措施

3.1 发展目标

以把广元建成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和建设“美丽广元、幸福家园”为目标,遵循全域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原则,按照“产城一体、产村一体、园城一体”基本要求,提升城镇品质、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集聚和辐射能力,实现城市优先到城乡互补、高能耗到低碳节能、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城乡差异化发展,形成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3.2 发展思路

3.2.1 完善规划体系

一是按照“全域规划”理念,启动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在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同时,结合四川主体功能区划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进一步优化市域城镇体系,调整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构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市域城镇空间关系,特别是要做好河谷城镇带和南部小城镇群的发展规划。

二是加快完善城镇总体规划和各类建设规划,按照新型城镇化要求,对各城镇进行编制评价,按照城镇体系规划对城镇的定位,完善总体规划(修)编制,重点镇、特色镇还要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交通、排水等专项规划的编制,提高规划编制质量,加强规划管理水平,到2015年要完成市域城镇控规全覆盖,并严格实施规划。市域重点镇要进一步优化城镇总体规划,完成控规编制,尽快完善城镇规划体系,一般建制镇要积极探索编制融合城镇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为一体的城镇建设规划。

3.2.2 优化城镇布局

以城镇为点、以道路为线,构建中心城市首位引领、县城梯次推进、中小城镇蓬勃发展的生动格局,形成“一主两副多点”形态适宜的城镇体系,构建中部河谷城镇带和南部小城镇群,适量地调整村落和行政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村,夯实新型城镇化底部基础,多极多点支撑加快推进, 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要达到38%,202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2%。坚持做大中心城市和区域次中心,坚持做大中心城市,加速构建“一心两翼”的大城市格局,加快城区二环线、陵宝二线、国道108、212改线等项目建设,构建“三横九纵”的大城市骨架,强化中心组团与宝昭组团、元坝组团的联系,重点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配置较齐、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的朝天镇、羊木镇、沙河镇、曾家镇、中子镇、大滩镇、卫子镇、虎跳镇、王家镇、太公镇、红岩镇、赤化镇、三堆镇、龙潭乡十四个乡镇,增强新型城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2015年将中心城区建成人口超60万的大城市。坚持做强县级城镇,加快拓展县城空间,同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性次中心,苍溪县城要积极完善“一城三片九组团”的城市格局,旺苍要着力推进嘉川、尚武与县城一体化发展,2020年将苍溪和旺苍县城建设成为中等城市。剑阁要着力“强化双核”,同步推进新老县城建设,青川要建设生态园林县城,朝天要积极推进羊木、中子与镇区一体化发展。

3.2.3 加快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是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一要以全省开展

工作。项目生产管理通常采用强矩阵式管理模式(图5)。

图5 公司转型后期的组织机构

(1)经营开发仍由相应的经营开发部负责,此阶段经营部门的工作重点已是工程总承包业务开发。

(2)项目管理部、设计管理部、采购部、费用与合同管理部、施工与开车管理部等项目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对工程总承包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包含现场管理),按照强矩阵式管理模式向项目部派遣管理人员。

(3)原有生产部门按专业提供人力支持,并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和技术管理。

4 结束语

面对国内外的竞争压力和企业内部的发展诉求,转型成为诸多企业的战略性选择,大型设计院集团化发展、向国际型工程公司转型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转型过程中,设计院要在科学制定长期战略的基础上,动态调整自身的组织机构,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化配置的功效,支撑企业战略的实现。

[1] 发改投资[2010]264号工程咨询业2010-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S]

[2] 易明,王向东.勘察设计企业向国际型工程公司战略转型的思考[J].铁道工程学报,2012,(2):102-105

[3] 桂兴刚.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的思考[J].发展研究,2009,(5):86-87

[4] 陈映.以专业设计院为龙头的EPC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5] 逄宗展.对中国大型勘察设计单位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2

[6] 赵辉.煤炭勘察设计企业构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的思考[J].煤炭工程,2011,(9):127-129

[7] 杨仁山,袁荐凯.工程公司构建总承包项目部组织机构的演变方式[J].科技资讯,2012,(17):40-41

猜你喜欢

广元市市域小城镇
四川省广元市通联站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农村危旧房改造助力脱贫攻坚实践的几点思考——以广元市朝天区农村危旧房改造为例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古风·关爱留守儿童
广元市推广核桃产业前景广阔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