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武汉城市绿道建设及特点

2014-09-03刘盼盼宋菊芳

四川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市域绿道武汉市

刘盼盼,宋菊芳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在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建筑景观的建设,更多的把生态城市纳入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在这种大趋势下,绿道作为城市中的生态纽带应运而生,它是集生态、休闲、健身、游憩于一体的集合体,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越来越被重视。在武汉城市绿道的建设规划中,就形成了“一心、两环、六楔、十带”的规划结构,武汉城市绿道在武汉市区域生态平衡的维护、城市生态多样性的增加、武汉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优化以及武汉城市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的促进和武汉生态城市建设上,将起不可估量的作用。

1 绿道的概念

“绿道”(greeway)这一术语的发明者是威廉·H·怀特(William H.Whyte)[1]。1959年城市土地学会出版了他的专题论著《保护美国城市的开放空间》(Securing Open Space for Urban America),他在论著中讲埃德蒙德·培根(Edmund Bacon)计划编制的一个位于费城西北部的未开发农业区域的绿道网络规划,把这个规划形容为将“在开发者抵达之前,放弃原有的开放空间格局,摒弃原有的整个街道格局,以此提供整合的邻里单元,并在其中建立‘绿道’、公园”。按照怀特的理解,绿道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是一个线性的开放空间。在1987年,美国对绿道的定义有了一个官方的认可:提供人们接近居住地的开放空间,连接乡村和城市空间并将其串联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2]。之后,绿道的概念一直在不断地优化,到现在,绿道的概念可以作如下理解。

(1)一种线性开放空间,往往沿着自然廊道而建,或沿陆地上交通运输路线的路权所在范围而建,其功能转化为休闲游憩。

(2)任何用于行人或自行车通行的自然或景观路线。

(3)开放空间的连接线,将公园、自然保护地、文化特征物、历史场地以及居住区等连接起来。

(4)某些条状地带或线性公园被指定为公园道或者绿带。

2 我国绿道的建设发展概述

在1985年,《世界建筑》刊登的伊藤造园事务所设计的冈山市西川绿道公园介绍中首次涉及“绿道”,之后,我国很多专家就绿道在我国的应用建设开始了研究。1985~2008年,绿道理论和相关规划方法的介绍以及在我国绿道建设规划的设想还都停留在研究上面,具体建设的比较少。直到2009年,珠三角地区首次提出了在珠三角地区全面建设绿道网的建议。现在,珠三角的省立绿道线路已建成,形成了“6条主线、4条连接线、22条支线、18处城际交界面和4 410 km2绿化控制区”的总结布局结构,并且拉响了我国大规模建设绿道的前奏。

之后,山东青岛借世界园艺博览会召开之际,开展绿道建设,提出以青岛市“山、海、城、河、岛、滩、湾”的特色景观资源为基底,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提升为基础,串联自然、人文等历史与现代景区、景点,规划行程多网串联的倒T形绿道系统结构,构筑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奥帆之都多彩青岛”城市特色为背景的市域、城区、社区绿道系统网络。而四川绵阳也提出了《四川市健康绿道系统规划》,其中以低碳生态、健康环保、科技创新、多元文化融合为理念,通过绿道网络与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绵阳科技、历史、山水景观、多元文化优势,形成6条市域绿道、12条城市绿道及若干社区绿道构成的健康绿道系统。目前还在绿道总体规划指导下,开展涪江滨江绿道建设。

除了这些地方,福州、温州、嘉兴、武汉、西安等地方也都开始把绿道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中。

3 武汉市绿道的规划建设

3.1 武汉市绿道规划建设内容

武汉市预计建设市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种绿道。

市域绿道主要分布在武汉城市外围,联系新城、城镇和各个风景旅游区,主要功能为旅游观光、休闲健身。绿廊宽度控制一般不小于100 m,主线慢行道宽度不小于4.5 m,支线慢行道宽度不小于3 m。

城市绿道主要分布在武汉市市区范围内,连接城市功能组团、滨水空间、人文景观及公园绿地,呈网状布局,以休闲健身为主兼顾交通通行功能。绿廊宽度控制一般不小于30 m,环城及滨江绿道为城市绿道骨架,慢行道宽度不小于6 m,可承担国际自行车赛赛事功能,其它城市绿道慢行道宽度不小于4 m。

图1 武汉市绿道系统结构

社区绿道主要结合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布局,为附近居民提供便捷、安全的慢性交通环境。绿廊宽度控制一般不小于15 m,慢行道宽度不小于2.5 m,尽可能与车行道用绿化隔离带或树池分隔。

3.2 武汉市绿道网络总体结构和布局

在综合分析武汉城镇体系、旅游空间布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绿地系统、城市水系和综合交通系统的基础上,将武汉市绿道网络总体结构规划为“一心、六楔、十带”(见图1)。

“一心”主要是指武汉市主城区绿道网络核心区,在主城区形成“一环、两轴、五片”的城市绿道网络:“一环”是结合三环线防护绿化带和张公堤森林公园建设三环线环城绿道,作为市域绿道的起点环和城市绿道的衔接环;“两轴”为利用长江江滩、汉江江滩和黄鹤楼景区等景点的建设,打造具有武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长江滨江风情绿道和东西向山水风光绿道;“五片”为在湖泊密集、水系纵横、沟渠交错的地区,重点建设东沙楚汉文化、南湖野芷湖科教创新、汉阳六湖水网景观、汉口中心都市活力、后湖低碳生活等五片城市绿道网络。同时构建沙湖港、罗家港、东湖港、巡司河、卓刀泉路、黄孝河等十条联络线,使主城绿道成片成网(见图2)。

“六楔”为依托大东湖、汤逊湖、青菱湖、后官湖、府河、武湖等生态绿楔的生态景观资源。构建串联新城、城镇和景点的6片市域绿道网络。

“十带”为结合六大生态绿楔的建设,重点打造连接主城与新城、风景旅游区的十条市域绿道主线。

武汉市绿道规划总长为2 200 km,其中主城区城市绿道长450 km,网络密度(含社区绿道)不低于1.0 km/ km2;市域绿道长1 750 km,其中主线长430 km,支线长1 320 km。并且,武汉市结合新城、村镇、风景区、郊野公园和交通枢纽共设置了服务区70处,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停车、自行车租赁、商品租售、休息餐饮、医疗救助、安全保卫、管理维护等服务。其中一级服务区18处,二级服务区52处。之后的桂花可结合实际对服务区布局进行优化并重视与轨道交通、常规公交、静态交通及对外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换乘,以提高绿道系统的可达性、便捷性和舒适性(见图3)。

4 武汉城市绿道系统特点

4.1 充分利用城市山水自然资源,因地制宜

武汉拥有全国最大的城市内湖——东湖,而东湖风景区以大型自然湖泊为核心,湖光山色有特点,在中国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具有重要地位。世界第三大河,中国第一长河,长江以及长江最大支流汉水交汇于武汉市区,将武汉市区一分为三,形成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鼎立的格局,因此武汉又有“江城”的称号[3]。而武汉长江两岸的人文景观在武汉景观资源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这样优越的自然资源,在绿道的建设中,得以充分的利用。

在武汉市绿道规划建设中,规划建设环东湖绿道和环沙湖绿道,总长共47.5 km,被称为东沙湖绿道。这条绿道总长47.5 km,它将是武汉绿道的示范线路之一。在这个大的绿道网中,其中梨园、磨山景区、水果湖以及武汉大学合围成的郭郑湖全长18 km,将全部建绿道。届时市民从梨园到磨山,从水果湖、武汉大学到风光村一带,除了坐车之外,还可以骑自行车或步行。示范线选取郭郑湖环湖绿道,远期将延伸至东湖落雁景区、后湖景区和九峰森林公园等景区,形成东沙湖绿道网。这个绿道网环绕着东湖以及沙湖,使人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体验到良好的自然风光,使人得到身心的舒适。另外,武汉市还规划建设汉口汉阳江滩绿道、汉江江滩等城市绿道,沿着长江中游以及汉江江边建设绿道,使市民体验到武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长江滨江风情和以及五湖山色的山水风光。

图2 武汉市主城区绿道网络图

图3 市域绿道网络布局图

4.2 绿道网络面积较广、可达性较高

可达性是绿道规划建设的一个必备条件,也决定了绿道的使用率。武汉市的绿道规划设计中设置了换乘点145处,与轨道交通、常规公交等交通路线实现了无缝对接,这样,便可使城市中的居民花费很短的时间便可抵达城市绿道。同时,武汉城市绿道网络还设置了服务点,提供停车场、租赁自行车、休憩等服务设施,使人们在绿道中的活动最大化、最优化。武汉城市绿道既可以使人们在步行中欣赏东湖的湖光山色,又可以骑上自行车游览武汉市的整体风光;既可以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钢架结构的穿行中感受到城市时尚的氛围,也可以在一湖水光粼粼中静享恬淡安然的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武汉市绿道网络系统并不是孤立的单独设计,而是充分考虑了城市交通以及可达性,植根于城市,更广的覆盖,更高的可达性,使绿道能更好的服务于人们。

4.3 绿道景观多样化,不同的感官体验

武汉市的绿道网络规划建设充分依托城市的山水资源以及历史文脉,同时通过绿道也对城市环境和城市特色进行了保护,凸显了整个武汉市的景观特色。

在武汉城市绿道“十带”的规划建设中,有青菱湖到中山舰再到鲁湖文化教育绿道带、知音湖到索河知音文化绿道带、盘龙城到后湖古城遗址绿道带、滠水到木兰文化旅游绿道带等,这些绿道带长短不一并且各具特色,使人们在绿道中既能享受到自然景观的无限迤逦外,又能体验到浓浓的武汉历史文化的气息。

5 结束语

武汉城市绿道建设是武汉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武汉城市生态系统、风景旅游区系统和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武汉城市与自然的联通者,给市民提供了一个能休闲健身又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场所,更为武汉市的城市自然空间以及武汉市的历史文脉提供了一个连贯性的线索与依托,发展武汉市的绿道建设,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必要环节,更是城市环境改善的一个必须因素。

[1] 〔美〕 查尔斯E·利特尔.美国绿道[M].余青,莫雯静,陈海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13

[2] 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Americans Outdoors. Americans outdoors : the legacy , the challenge , with case studies. Washington : Island Press ,1987,(209)

[3] 刘会平,唐晓春,蔡靖芳,等.武汉东湖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初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3):233

猜你喜欢

市域绿道武汉市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准移动闭塞系统针对市域快线的适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