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道路规划设计研究

2014-09-03邓方荣

四川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生活型道路设计道路

邓方荣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乡村道路是农村公路网的基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然而,当前规划设计人员缺乏对农村道路功能和特点的认识,对农村道路规划设计也只是照搬城市经验。笔者认为,做好新农村道路规划设计工作是能否真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统筹等社会主义新时期目标的关键点之一。

1 农村道路规划的现状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以及农村发展滞后的中国现实背景和乡村建设相关知识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发展战略。从建设层面上看,我国农村问题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农村景观风貌正在向“千村一面”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农村环境问题也很严重,农村道路修建技术标准低且无据可依。

农村道路对于提升乡村沿街景观风貌、增加居民出行安全性和舒适性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农村道路建设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形式与功能不对应

城市道路注重交通效率,道路设计注重与周边用地功能的协调。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出行方式、生产方式、生活状态都大有不同,农村道路应更加贴近农民生活与生产,更加注重生态效益。但是,在实际的农村道路设计中,方格网的路网形式,不顾道路生态功能的完全硬化道路都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大相径庭。这种道路既不能完全满足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亦无法满足农业生态系统要求,造成了农村道路形式与功能的脱节。

1.2 交通配套设施不齐全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较少。农村道路的设计、施工、养护等缺乏专业性。粗糙、简陋的设计,甚至“零设计”导致农村道路交通设施配套极不齐全。

1.3 交通安全隐患大

在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事故频发,据统计2006 年,全国县乡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79 668起,造成19 818人死亡,分别占道路交通事故总数的35.62 %和总死亡人数的29.37 %。2007年农村交通肇事导致29 405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36.0 %。农村地区交通事故发生率如此之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村地区人民素质偏低,交通安全意识差;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农村地区道路设计技术标准低、安全配套设施不齐全等方面引起的,值得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者深思。

1.4 景观环境差

农村地区生态基质好,人口密度低,其本应该是道路景观环境优良的地区。然而事实上,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广大西部农村地区景观环境差已是事实。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没有统一的环境保护和管理系统,农村地区环境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另一方面,规划设计师混淆景观与绿化的概念,以为道路两侧各一排树,再配上些灌木便是道路景观,其实,真正的景观又何止如此。

1.5 缺乏相应的设计指导标准

城市地区进行道路规划与设计都是有据可依的。但是,针对乡村地区的道路设计标准较为缺乏,因此,对整个乡村地区道路设计水平与质量影响较大。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最大意义所在,旨在为广大乡村地区道路设计提供一定的技术性参考。

2 新农村道路分类及特点

与城市道路相比,新农村道路有诸多自身的特点。如新农村交通流量较小,景观基质较城市好,与村民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等。因此,新农村道路设计应有鲜明的自身特色。而对于道路设计准则的确定,应当从道路的分类开始。

一般而言,道路的分类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道路的交通流特性进行分级,比如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二是根据道路的功能进行分类,比如将城市道路分为交通型、生活型、景观型、综合型。

根据笔者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以及对新农村地区农村道路的实际考察,鉴于乡村道路交通流较小的特点,本文将以道路功能为标准将乡村道路分为三类。

2.1 通过型道路

通过型道路是指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等不与新农村聚居区内部发生直接联系的道路。在城乡统筹历史大背景下,通过型道路对于联系城市与乡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乡村地区,通过型道路还是联系乡村居民点体系的交通网络。

交通型道路与建筑物或者围墙等人居环境建设设施联系相对较少,而与乡村地区的物流设施、农贸市场、对外交通设施等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图1)。

图1 通过型道路

2.2 生活型道路

生活型道路是指与新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道路。其道路功能除具备必要的交通功能以外,还具有商业、集会、邻里交往、休闲娱乐等其他生活功能。比如新农村的商业街等。

生活型道路两侧一般为建构筑物,空间围合感较强,具有完整的街道四界面(底界面、顶界面、侧界面)。交通流量上主要以本地居民通勤交通为主,且有较大的人行交通流量(图2)。

图2 生活型道路

2.3 生产型道路

生产型道路是指与新农村居民生产关系密切的道路。其道路功能主要是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便利。如田间道路,是为务农活动而修的,一些村办企业,也会根据企业自身特点修建生产型道路。

生产型道路没有固定的空间类型,一般根据生产活动的需要而设计和修建,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并且会随着生产工具的改变而改变。交通流量上,其主要考虑生产所需要的机器设备或者交通设施的要求(图3)。

最后,值得提出的是,同一条道路可能在不同的地段其类型不一样。比如一条乡道,在非新村聚居点处属于通过型道路,但是进入新农村聚居点后,两侧布局商业及社区生活设施而成为一条典型的生活型道路。

3 新农村道路设计的一般原则

(1)路网设计应满足新农村对外交通联系要求;

(2)路网设计应合理组织新村人行与车行交通;

(3)道路设计要注重“以人为本”,创造安全的交通环境;

(4)道路设计应为农村居民提供交流活动场所;

(5)道路设计应为市政管线的埋设提供空间;

(6)农村道路应有完善的标志系统。

4 新农村道路分类设计技术参考

4.1 通过型道路

通过型道路以承担交通功能为主,在道路规划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图4):

图4 一般性通过型乡村道路设计示意

(1)道路设计技术标准根据上位规划确定的道路性质确定;

(2)道路选线应结合地形地貌,减少土方量,减少地质灾害隐患,尽量不侵占耕地;

(3)道路选线中,应注意不与当地有历史价值的名树古木、有历史价值的房屋相冲突;

(4)除必要的交通设施外,道路两侧原则上不进行其他建构筑物建设,建构筑物退道路红线距离按照相关规范确定;

(5)道路两侧结合现状植被情况进行绿化种植,道路两侧应有良好的植被覆盖,乔木与灌木相结合种植;

(6)道路两侧应设计排水沟,排水沟设计一般高于现状耕地标高,便于收集的雨水通过自流用于灌溉农作物

(7)道路绿化应考虑景观要求,树种选择考虑当地树种,利用乔木和灌木形成富有层次感的街道绿化景观,此外,还应考虑一年四季不同的色彩搭配;

(8)应进行道路标志系统规划,确保道路有统一、清晰的交通标志;

此外,对于有行人过往的道路,还应遵循以下设计准则(图5):

图5 有行人通过的通过型乡村道路设计示意

(9)应根据人流量设置一定宽度的人行道;

(10)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有绿化带隔离或者硬质隔离;

(11)应有路灯等完善的照明设施;

(12)有公交通过的地方,应设置港湾式公交站;

(13)在有人行横道的地方,应参照相关标准,实行交通管制。

4.2 生活型道路

生活型道路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村民展开社交活动、出行、购物等的必经之地或目的地。因此,生活型道路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村民生活质量(图6)。

图6 生活型道路设计示意

(1)生活型道路设计车速应不大于20 km/h;

(2)考虑行人过街要求,路面不宜过宽;

(3)引入“安宁交通”理念,控制道路上的车速。

①纵断面速度控制:通过设置减速台、减速丘、突起的人行横道控制车速; ②平面速度控制:通过交通花坛、曲折式行车道、弯曲交叉口等技术措施控制车速;③行车道窄化速度控制:通过交叉口瓶颈化、中心岛窄化、人行道扩展实现降低车速的目的,同时也能方便行人过街;④路面材料速度控制,选择毛石等材料,减缓行车速度;⑤vi系统设计:通过设计醒目的交通标志,唤起驾驶员对于安全的重视;

(4)对于有公共交通通过的地方,应设置港湾式公交站;

(5)有商业行为的道路,断面设计时应考虑临时停车;

(6)断面设计中,应考虑非机动车的行车要求;

(7)道路断面设计应考虑市政管线的埋设需求;

(8)考虑景观效果,道路d/h应控制在1左右;

(9)生活型道路是居民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应结合商业、公交站等交通设施,考虑设计沿街居民活动节点;

(10)沿商业街应有绿化种植,以本地高大乔木和低矮灌木种植为主,其既可以增加街道绿化率,又不至于遮挡商业界面;

(11)道路两侧建筑可通过坡屋顶、阳台、雨棚等构筑物增强空间层次感、展现地方特色,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人观察街道,参与街道活动;

(12)街道应作统一的风貌规划,对广告、交通标志系统进行统一,塑造有地方特色的视觉街道界面;

(13)街道应有完善的照明设施。

部分生活型道路没有沿街商业,而是比较幽静的步行通道,因此在设计中有一些不同之处(图6)。居民建设围墙,以增强居住生活的私密性,同时围墙也是展示地方特色的载体之一。由于交通量较小,道路宽度较窄,可以考虑人车混行。

4.3 生产型道路

生产型道路与农民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其建设主要考虑其生产要求,形式也变化多样,此处,仅以务农生产为例提几条原则性意见(图7)。

图7 生产型道路设计示意

(1)道路选线应尊重耕地现有肌理,除进行土地整理以外,不作大幅度改动;

(2)道路选线和设计应尊重农业生产特点;

(3)道路断面设计不宜过宽或过窄,应从实际要求出发;

(4)应以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为原则进行建设。

5 结束语

新农村道路是联系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点之一,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保障之一,是新农村空间系统的骨架。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新农村道路规划设计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现状农村道路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农村道路的分类方法以及各类农村道路相应的设计技术参考,对于当前新农村道路规划设计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1] 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30年[J].中国国情国力, 2006,(3)

[2] 程松杰.韩国新村运动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农村道路的启示 [J].安徽农业科学,2008,(5)

[3] 喻兴洪.浅谈农村道路建设 [J].魅力中国,2010,(5)

[4] 张广芬,刘刚.新农村道路规划与设计探讨——以太原市东峰新区道路规划设计为例[J].城乡建设,2010,(3)

[5] 程远芳,程祖华.新农村道路建设中的矛盾与对策分析——湖北省随州市何店镇白庙村的新农村建设调查[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8,(7)

[6] 郝志虎,李百川,薛利华.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08,(6)

猜你喜欢

生活型道路设计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某码头大件运输道路设计浅析
基于道路设计中的选线优化设计研究
轨道交通疏解道路设计研究
论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数学模型
云中山南岭栲群落的生活型与叶特征研究
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珙桐群落特征及演替趋势分析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