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小城镇景观基础设施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

2014-09-03王晓雯李锦浩

四川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小城镇防洪适应性

王晓雯,李锦浩

(1.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2.解放军78668部队,四川绵阳621000)

近年来,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观,尤其是针对旅游小城镇,大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成为推动旅游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方式。但目前,旅游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一定弊端,尤其在气候变化影响日益突出的今天,小城镇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在生态建设的背景下,气候适应性设计刻不容缓。

1 旅游小城镇基础设施现状

1.1 环境适应性低

大部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环境适应性较低,缺乏与景观环境的呼应,以及与气候环境的适应。基础设施或多或少的割裂了小城镇原有的良好景观体系,使小城镇的旅游景观破碎化,破坏了整个旅游小城镇景观区域作为生态基底的完整性。环境气候资源互相分离,造成了旅游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与气候资源的契合程度降低。

1.2 存在大量荒废空间

由于大量华而不实的基础设施的存在或只为最高要求的标准设计建造,旅游小城镇出现了大量荒废空间,影响了土地的高效利用。

1.3 盲目模仿,缺乏地域性

随着古镇旅游的风潮,部分旅游小镇走入一种模仿的误区,模式大都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模式化的旅游小城镇建设方式也造成了基础设施的设计单一,毫无创新。

1.4 模式功能单一,投入回报低

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与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的模式上,大量对抗自然、控制自然的设计占主导,采用集中式、技术化、功能单一的模式。旅游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依然是以现代技术控制甚至取代自然生态功能为主。

2 旅游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性

2.1 服务人群较广、流动性大

旅游吸引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小城镇,小城镇基础设施需要同时满足本镇居民及外来旅游者的需求。使用人群根据旺季与淡季变动性较大,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弹性要求更多。

2.2 生态性要求高

游客活动对良好自然条件的干扰大于其他类型小城镇,造成环境的负荷比一般小城镇大。基础设施在环境修护上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在不破坏小城镇的旅游景观结构的同时保证旅游小城镇生态可持续发展。

2.3 独特的地域旅游吸引

旅游小城镇具有鲜明的城镇风格,景观资源的独特性较高,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与城镇风格、景观特征高度契合,保证城镇的整体风貌,对于景观与服务相结合有较高的要求。

2.4 “小而精”的高效率设计

小城镇在空间尺度上相对较小,基础设施对协调人口、交通以及工业的压力相对较弱,在城镇空间的覆盖度上更具有针对性。针对资源消耗、能量使用、建设规范等,要求旅游小城镇拥有高于一般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需要“小而精”的高效率设计。

2.5 经济回报高

旅游发展能带动城镇各方面的经济发展,旅游业的可观收入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吸引了大量投资者,旅游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很大。由于城镇空间尺度相对较小,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的基础设施的实施可能性增强。加上旅游产业带来的大量收益,对于旅游小城镇的发展来说基础设施的投入回报率更高。

3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景观基础设施类型及设计策略

基于旅游小城镇景观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性,本文根据其旅游开发及资源保护要求,基于生态游憩与气候适应性原则,把旅游小城镇的景观基础设施分为:交通景观基础设施、雨洪景观基础设施、绿地系统景观基础设施、康乐游憩景观基础设施四大类(表1)。

表1 基于气候适应性不同类型的景观基础设施类型的设计策略与目标

4 平乐古镇中景观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4.1 概况及气候特征

平乐镇位于四川成都市西南所辖邛崃市境内西南部,镇域内山、丘、坝兼有,属浅丘型地貌。景观资源丰富,古色依然,老景犹存,极具川西风情。所处中纬度内陆热带湿润气候区,属于我国冬冷夏热的湿润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量1 136 mm,无霜期280 d,年平均日照时为1 104 h,全年气候温和,降水量丰富,日照充沛。盛行东南风,得天独厚的小盆地气候,选址依山傍水。白沫江自西向东穿镇而过,流入南河,自然植被覆盖良好。

4.2 渗透防洪的雨洪景观基础设施设计

平乐古镇中白沫江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河流上游拥有良好的自然植被缓冲,作为主要的旅游景观资源,白沫江贯通城镇主要区域,流向与盛行风平行。基于降水气候的适应性,重点考虑防洪排水的要求,河流景观设施通过软质自然河道的景观再生、弹性的生态防洪堤坝(图1、图2)、生态浮岛(图3),缓解强降水量对河道的防洪压力。

图1 平乐河道生态防洪坝景观设施

图2 景观防洪坝

图3 生态浮岛

景观基础设施在适应降水带来的防洪需求方面提倡利用自然滩涂结合生物技术来软化防洪设施。通过生态浅滩及支流缓解河水对河岸的冲击,通过绿色植物以及硬质护坡的搭配,有效利用空间,通过植被浅滩增加水流渗透的保证,搭配硬质护坡做预防,形成多重的防洪保障(图4)。

图4 平乐白沫江下游河道防洪结构

4.3 通风庇荫交通景观基础设施的设计

平乐街道狭长,考虑街道宽度、走向以及周围建筑的高度对风速、风向、日照的影响,道路绿色基础设施采用交错式的种植,形成有效的通风、避风廊道。通过绿道、生态防风堤、起伏地形、水体等景观设施控制风的环境,缓解城市不合理布局影响下的极端风环境;通过合理的空间隔离以及适宜的景观要素(水体、植物)的选择来保证适宜的日照;利用行道树设施作为街道的庇荫通风设施营造舒适的街道环境(图5、图6)。

图5 街道设施气候适应性分析

图6 平乐古镇街道的通风庇荫设施

4.4 适应日照的游憩景观基础设施设计

主河道白沫江沿岸是古镇中旅游逗留时间最长、提供旅游活动最多的空间。河道宽阔,考虑滨水环境的特殊性以及长时间逗留的需要,利用水体、植被以及周围具有景观效果的建筑空间,对室外景观空间起到提高环境舒适性的作用(图7、图8)。

图7 滨水游憩设施的调温作用分析

图8 滨水游憩设施一

河道与河岸的过渡通过有效的设计,植被的高度、位置以及河岸的铺装等经过控制,吸收一定的太阳辐射,形成庇荫空间。河道景观水体的蒸发,形成空间温度差,形成河道风,建立舒适的微气候游憩环境(图9、图10)。

图9 滨水景观设施的庇荫空间分析

图10 滨水游憩设施二

5 结束语

气候变化影响到基础设施的效率以及小城镇环境的舒适度,直接关系到旅游小城镇的长远发展。旅游小城镇区域内基础设施的景观化设计使绿色空间、景观空间在保护景观资源、减少环境干扰、提高环境舒适度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希望通过对设计和维护可适应变化的气候的基础设施进行探索,使景观基础设施能够在降低气候变化对城市区域的影响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1] Gill S, et al. Literature Review: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Urban Environments [R]. Manches ter: Univers ity of Manches ter, 2004

[2] 艾伦·巴伯,谢军芳,薛晓飞.绿色基础设施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J]. 中国园林,2009,(2)

[3] 赵小芸.国内外旅游小城镇研究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9,(8)

[4] 周长青,孔彦鸿,胡小凤.浅谈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区域共建共享[J].建设科技,2012,(12)

[5] 谢吉锋,陈建中,李振强.城镇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关系[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11)

[6] 陈睿智,董靓.四川山地农村住区风环境改善研究[G]// 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下册).苏州:2010

[7] 陈睿智,董靓.国外微气候舒适度研究简述及启示[J]. 中国园林,2009,(11)

[8] 洪盈玉.景观基础设施探析[J].风景园林,2009,(3)

[9] 李开然.绿色基础设施:概念,理论及实践[J].风景园林,2009,(10)

猜你喜欢

小城镇防洪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