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析

2014-08-28张树彬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3期
关键词:肠套叠小肠淋巴瘤

张树彬

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较少见,主要与肠道炎性疾病中克隆氏病、肠结核以及肠癌鉴别。本院2003~2014年12年间共收治14例患者,占同期恶性淋巴瘤的12.84%(14/109),现把病例及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例患者中,男9例,女5例。年龄19~77岁。淋巴瘤位于十二指肠2例,小肠8例,回盲部3例,横结肠1例,单个肿瘤13例,2个肿瘤1例。病史最短25 d,最长2.5年。

1.2 主要症状及体征 全部患者中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8例,血便8例,恶心呕吐9例,消瘦7例,发热6例,腹部包块10例,贫血11例,肠梗阻11例,肠套叠2例,肠穿孔1例。对9例患者做放射性检测,对小肠灌钡气检查对比显示不同部位肠壁缺损严重,黏膜紊乱,管壁僵硬,钡剂通过受阻。

1.3 病理分型 对所有病例均实施手术切除做病理检查,证实患者均属于B淋巴细胞型。

1.4 手术方式 对所有患者(14例)均进行病变部位肠段切除及区域性淋巴结清除。

2 结果

术后有78%的患者接受化疗继续治疗,最长存活期为8年,最短2个月。

3 讨论

3.1 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肠道黏膜下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淋巴癌类型。小肠部恶性淋巴瘤约占其他部位淋巴瘤的50%左右[1];结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极为少见,约占0.5%[2]。本组14例患者中,小肠9例,结肠5例,发病机制明显小于小肠部位的发病率。

3.2 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无特异性征象,患者常以反复腹痛,全身乏力,恶心,呕吐,腹泻而就诊,易被误诊为肠炎,菌痢,克隆式病,而大多数患者是在出现腹部包块,肠梗阻或肠穿孔,经手术探查后确诊。本组2例患者反复高热39℃,用抗生素无效,而对激素敏感,才被高度怀疑是淋巴瘤,经手术证实。结合本组患者,作者认为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有以下特点:①病程短,进展快,全身症状重;②好发于小肠,以回肠多见,常表现为不全肠梗阻症状;③慢性腹泻,不明原因的反复高热,用抗生素无效;④X线检查,肠管病变较长,多超过5 cm。本组14例病变长度均为5~15 cm,这与肠癌的局限性浸润是不同的;⑤易发生肠套叠,因为肿瘤呈增长型生长,肿瘤突入肠腔,而肠壁浸润较轻,肠蠕动时肿瘤即被挤向前形成假蒂,发生肠套叠。本组有2例是此种情况。故对成人不明原因的肠套叠,应考虑淋巴瘤的可能。

3.3 治疗肠段部位的淋巴瘤最好的办法还是以切除术为主,这样不仅能良好的控制局部发展,也能起到减轻病症的作用,还能预防不必要的穿孔和出血情况。对局部性病变部位原则上应做肠段切除和清除;对分布广泛的病变部位应倡导姑息性清除。术后应及时以化疗和放疗辅助治疗。单用放疗,照射野以外的病灶复发可高达60%[3],化疗可用于治疗和预防全身性病变。常用的化疗药剂为联合应用丝裂霉素、长春新碱、表阿霉素、环磷酰胺、甲基苯肼、强的松、氨甲喋呤。化疗效果是好的,化疗时间持续5年,但应注意其毒副作用。

3.4 预后与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等因素有关,其中临床分期尤为最要,II1E期(区域性)和II2E期(远处淋巴结侵犯)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0%和0,而III期(横膈两侧器官受侵)或IV期(侵及肝脾的广泛弥漫病灶)的中位值生存期仅为180 d。因此,早期治疗对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甚为重要。

[1]黄志强.现代腹部外科学.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1-143.

[2]吴菲.结肠罕见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实用外科学杂志,1995,15(6):398.

[3]傅诚强.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5,22(5):340.

猜你喜欢

肠套叠小肠淋巴瘤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异时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超声报道1例
一根小肠一头猪
继发性肠套叠诊疗体会
养好女人小肠经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以肺内病变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瘤多层螺旋CT与PET/CT表现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小肠克罗恩病临床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