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2014-08-15王雷宇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思想

王雷宇

(江苏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江苏 常州 213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简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一直是许多高校在教学改革中的软肋。近年来,江苏理工学院思政部的教师努力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进行有益尝试,构建并实施了参观体验式、服务行动式、探索研究式等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收获了一些体会。

一、实事求是的设计思路

思政课真正要想取得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的,必须树立正确有效的改革思路。2010年来,江苏理工学院思政部教师在认真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在做广泛深入调研的条件下,确立了一个明确的工作思路,即符合本校实际、以学生为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总体设计按以下原则和内容进行。

(一)整体推进原则

根据“05 方案”[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简称“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是我国高校本专科学生必修的四门思政课。这四门课形成了高校思政课由浅入深、完整统一的课程体系。又根据教社政[2008]5号《意见》的明确规定:“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形式”。[2]为确保中央及教育部等各方面的要求,学校教务处和思政部,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能力及教学内容逐渐递进的特点,联合制定并推出了完整、周密的思政课理论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方案,尤其把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加以设计,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循序渐进原则

四门思政课之间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在教材的内容设计上是由浅入深的过程。事实上,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能力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教师们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都必须体现这种差异性。根据循序渐进原则,大一低年级安排体验、感受型的参观性的感性认识活动;大二中年级安排关爱他人、回报社会、服务大众等奉献性质的践履行动;大三以上高年级安排学会思考、善于总结、利于发展的综合性研究活动,同时教学中要考虑不同环节之间的衔接性和持续性。

(三)任务驱动原则

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江苏理工学院是工科为主的本科院校,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重技术轻理论、重感性轻理性等实际情况,如何让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需要教师在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工作中,做到教学目的明确、任务布置具体、措施落实到位、全程跟踪指导、督促检查严格、意见反馈及时、改进措施给力。

首先,针对刚进校的大一学生,安排参观体验活动。由于他们在中学阶段应试任务繁重、接触社会社会很少的情况,任课教师要求每个低年级学生,参观一次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或烈士陵园,熟悉一段历史、了解一个人物;走进一次社区,引导学生直面基层百姓,正视现实生活;访问一家工厂或市场,感受企业生产发展,体验市场变化。通过这一系列参观和考察活动,最后让学生完成一篇参观的心得体会,这样不仅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见识,而且达到感悟理论、提高思想认识的教学目的。

其次,针对大二学生,要求主动参与至少3次志愿服务。或做科普、法规等方面的义务宣传,或去敬老院、孤儿院、培智学校、困难家庭做扶贫帮困、社会救助的慈善事务,或做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交通协管等公益志愿者。在系列行动结束后,每个参加者必须完成一篇图文并茂的总结报告,内容包括介绍活动经过、自己在活动的承担的角色及通过活动的收获与启示。通过这些身体力行的行动,使大学生在帮助他人、影响社会、教育市民的同时,更教育了学生自己、锻炼了服务社会的能力。

再次,对大三及以上学生,安排综合性探究活动。根据学生已有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程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自身思想实际和当前社会实际,教师指导他们选择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方向,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通过探索研究最终形成正确的学习观点,完成一篇课程论文。

通过三年多的实践摸索,教师们创建了体验感受型、服务行动型、探索研究型为主要形式的逐步提升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初步显现的实施效果

(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互动融合,激发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实践活动安排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二者同时进行,能够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例如安排学生去烈士陵园、历史博物馆、红色纪念地等参观学习,其实是把中国近现代史课堂延伸到教育现场,可以显现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又如,让大学生走进社区,了解社情民情,感知和谐社区建设具体内容,促进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学习掌握和谐社会理论,教师巧妙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学场域设置在了社区,最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再如,组织学生开展敬老爱幼活动、进行普法、科普等宣传活动及其他各类公益志愿服务,都是自然而然地要求学生用已经掌握的课本知识和技能服务民众、回报社会。有同学在自己的实践总结报告中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参加思政课老师布置的志愿者活动,我对思政课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政课我还是乐意接受的,这样做接地气呀。”

(二)通过对当代历史与国情的认识,增强了大学生对祖国发展的信心

每年组织大学生们走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常州“三杰”纪念地,使他们熟悉党的历史,了解党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这已然成为了思政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更是大学生“道德讲堂”的重要载体。同学们在参观“三杰”纪念馆后的心得体会中由衷写道:“我们不该忘记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应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将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富强。”在2012年11月组织部分同学考察江阴华西村时,同学们亲眼目睹了名扬全国乃至世界的“天下第一村”的变化发展,华西村作为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让大学生们看到了祖国新农村发展的前景,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满了信心。

(三)奉献友爱的志愿精神,锻炼了大学生互助进步的协作能力

近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去老年公寓、新村幼儿园和特殊学校开展敬老爱幼、扶贫帮困活动,组织学生举办“普法进社区”、“为居民维修电器电脑”等服务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力所能及地关爱他人、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服务民众、回报社会,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一份责任。2013年9月,中国第八届花博会在常州武进西太湖边举办,在一个多月的展会期间,始终活跃着由我校上百名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他们每天七点多就到园区,晴天挨晒、雨天淋雨,但始终不变的是他们脸上的笑容。花博展园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他们热情而忙碌的身影。辛勤的付出让同学们收获了难忘的经历,他们收获了成长,真正体会了“服务别人,快乐自己”的志愿精神。

(四)政治理论素养的提高,更加坚定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通过对思政课系统学习,有同学在自己的课程学习总结中写道:“以前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感觉距离很遥远,但在系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后,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理性认识,同时在我自己内心产生一种愿望,能在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老师们通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采取因势利导的教学活动,有效提高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度。

三、期待完善的长效机制

整体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我们做了初步的有益尝试,积累了一些初步经验。但要真正发挥思政课长期的理想教学效果,还必须构建一套长效保障机制。

(一)完善组织制度,夯实基础保障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须有完整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基础保障,建议进一步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管理机构,形成一套由校级领导主抓、由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后勤处、财务处等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主要领导分工负责的实践教学机制,目标一致,统一规划,分工协作,责任明确,信息畅通,统筹实施,确实解决目前现实中师资不足、经费短缺、分配不科学等问题。

(二)规范管理机制,加强监督力度

强有力的监管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序进行的保障。围绕实践活动目的和意义,前期做好科学论证、周密策划;中期做好每次活动过程的引导与监管,采取“管”“放”结合的办法,“管”就是管得住,即让实践教学活动按照预设的程序展开,确保活动“不走样”、“不放羊”;“放”就是放得开,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敢于发动学生参与管理活动,让学生主动发现、解决问题;后期组织做好及时考评,认真评阅学生调研报告、心得体会、案例作业、课程论文等,侧重考察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和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核总结的全面性和客观公正性。

(三)建立激励机制,健全评价体系

思政实践教学缺乏激励机制,容易陷入“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境地。实践证明,实践活动形成良性发展,必须建立相应完备的评价激励机制。[4]首先,要有自上而下的评价激励机制,从学校到各部门领导,再到各位老师,层层重视,愿意有所作为,进而形成上下激励、左右呼应的局面。其次,完善教师实践教学工作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规章制度,充分调动教师落实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再次,建立学生评价激励机制,将学生社会实践成绩和思政课总成绩挂钩、把社会实践成绩与学生评优评先结合。

(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充分挖掘、有效运用校内外各种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完善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育人体系,力争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全覆盖。为此,一要把既独立又关联的四门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起来,编写统一规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大纲、实施方案,避免四门实践课内容的简单重复。二要努力整合学校各部门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把思政实践教学与团委、学工、各院系专业等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专业技术实习、就业创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力争一次实践活动,完成多项任务,收获多重效果。三要整合社会其他各方力量,包括地方政府的力量、家庭的力量,支持实践教学活动。总之,通过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为一体的大系统,实现实践育人效果的整体优化。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05 -03 -0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moe_991/200507/10140.html.

[2]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8-10-08(01).

[3]中宣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18(01).

[4]张健,郭华茹.充实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88-90.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