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人文精神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江苏省为例

2014-08-15薛志清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人文精神江苏

薛志清,陈 康

(江苏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江苏 常州 213001)

党的十八大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全局出发提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新部署,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培育,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到一个新阶段、新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的提出和确立,是我们党思想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培育区域人文精神,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条件。以“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简称“三创三先”)为核心内涵的“新江苏精神”具有江苏的地域和人文特色,但其仍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及“新江苏精神”践行的研究,能够从区域层面上进一步凸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纽带和思想基础的导向作用,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新江苏精神”的理论认知程度,更好地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实践。使人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共识,使“新江苏精神”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般原则的具体化,又是江苏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精神火炬。

一、培育区域人文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本质的一致性和内在统一性

区域人文精神是区域文化的深刻体现,是一个区域价值观念的总和,也是支撑一个区域发展的文化基因。区域人文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它们从不同层面反映社会精神文明生活,但又有着本质的一致性和内在的统一性。

在价值基础上,区域人文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代表着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人民群众价值追求方面的共同愿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创造了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典范,特别是近10年以来,“江苏省的地区生产总值由全国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区域创新能力从全国第四上升到第一;29个全国百强县(市),二分之一的国家生态市、四分之一的国家环保模范城都稳居全国首位,连续9年利用外资名列全国第一;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用占全国第10位的耕地面积获得了第4位的粮食产量,并成为国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两个省份之一。”[1]深究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底蕴、深层动因,离不开人的精神力量支撑。从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华西精神和“三创”精神,以至2011年概括提炼的“三创三先”精神,都体现了江苏人民在改革发展不同历史阶段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决定着当今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它既引领社会思潮,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又体现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精神诉求的人文关怀。因此,在全面推进经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文精神建设的归宿,有利于增强区域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价值目标上,区域人文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以巩固和提高区域和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为目标。江苏省十二次党代会开启了“第二个率先”——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这是更加宏伟的事业。但是“成长中的烦恼”使得江苏的发展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资源能源消耗高、南北区域发展差距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而“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包容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在内的综合性概念,最终统一于推进江苏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和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新江苏精神”一方面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实现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劳动者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精神生活目标,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就有了超越具体利益矛盾和冲突的精神纽带,提升大家的精神生活层次,本身即属于“两个率先”目标所涵盖的范畴,提升区域发展的软实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西价值交流与冲突的空间背景下、在传统与现代对接的时间长河中、在中国实力提升与全球化困局的现实环境里,构建我国的社会主流价值与共同精神家园,突显我们的文化价值优势,提升和巩固国家的软实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保持我国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的必然要求。

区域人文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互动作用的一致性。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反映了当今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诉求,从方向上赋予“新江苏精神”以质的规定,指导着“新江苏精神”的培育与光大。二是“新江苏精神”则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赋予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一方面,改革开放持续快速发展的实践蕴涵着“新江苏精神”;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处于较高的平台上,要继续保持良好态势进而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必需要有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这种精神虽然强调区域特色,但已不再是过去那种自我论证、独善其身的含义,而表现出兼济天下的积极姿态,生动地体现江苏改革发展“走新路、开新局”的时代性要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点,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素。三是“新江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区域文化建设中的实现形式、有效载体和具体抓手,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力弘扬“三创三先”的“新江苏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和新鲜活力,从而为江苏“两个率先”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二、“新江苏精神”提出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之解读

人类的精神是人类文化的深刻体现,每一个生机勃勃的经济区域背后都有其独特的人文精神,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能忽视区域文化禀赋的人文精神驱动功能。“新江苏精神”秉承了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要求,“是新时期江苏人文精神的鲜明特质,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江苏的具体体现”。[2]

历史上自隋唐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后,江苏一直是中国南方的经济与文化中心,有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美誉。由于地理、区位和资源的限制,江苏地区在历史上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对中原汉文化的继承、突破和创新,这也造就了江苏文化中“为天下先”的精神内涵。从吴县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变革精神,昆山顾炎武从“明道救世”思想出发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东林党人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警醒,这些都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近代以来,江苏率先吸收接纳西方现代文明成果,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民族工业发展,从盛宣怀到张謇等一批实业家们,无不秉承一种创业厚生的精神,以自己的“实业”造福一方百姓。从江苏古来的民风民俗看,百姓崇文重教,乡间民里状元文化盛行,文人举子数不胜数。“据统计,我国古代、近代著名作家中,江苏籍占了27.5%,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所占比例更是高达37.5%。清代文学家1 741人,江苏599人,占1/3强;史载明清两代的状元之中,江苏籍的超过了1/3,更是冠盖天下。”[3]正是这种智识文化传统蕴育了江苏地域文化传统和人文特质中“开创、争先”的精神内核,使得江苏始终在历史大变革之际能够先人一步,立于时代发展的潮头。

当代江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苏南模式到今天的苏南转型升级,苏中江海联动和苏北振兴,都催生了极富时代魅力和丰富个性的精神文化。以“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为特征的“张家港精神”,摧发了张家港速度,彻底摘掉了“苏南的北大荒”穷困落后的帽子,《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赞扬是“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昆山精神”引导的“昆山之路”在外延上表现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轨迹,在内涵上体现出昆山人民不断创新、加快发展的率先精神,从而使昆山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位。“艰苦奋斗”是华西精神的核心,也是华西村享誉海内外“天下第一村”的立业之根。放眼过去30多年,江苏发展的“三次机遇、三大飞跃”——无论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还是转型发展的国际化战略,其本身就是一部体现、弘扬、丰富“新江苏精神”的生动写照。

但是,从思想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区域文化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总会有自身的局限和缺失;任何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承都不是一劳永逸地,总需要与时俱进来防止消退弱化。小富即安、守土恋家的思想观念在江苏,尤其是苏北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重工轻商、重文轻商、重官轻商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还削弱着江苏人的进取精神。同时,强调江苏境内苏南、苏中、苏北经济的协同发展,除了要考虑“硬”投资之外,还要考虑价值、理念等差异性的整合。进入新世纪,随着江苏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江苏精神新内涵的提升越来越指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深处,既实现江苏率先发展、科学发展,既要有发达的经济、清明的政治、和谐的社会、良好的生态,更要有先进的思想文化以及蕴涵其中的精神动力。2005年,江苏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弘扬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的“新时期江苏精神”。以“三创”精神为动力,江苏人民凭借着艰苦创业打基础、勇于创新走新路、全力创优争一流的精神,到2010年底,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江苏发展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前后衔接的两大历史阶段和两大标志性目标。站在新的起点上,处在从“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重要历史时刻,面对国内、国际的双重竞争压力,江苏所面临的已经不是当年“敢创就为先”的发展环境。面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崭新的、艰巨的、在全国具有开拓性的历史任务,迫切需要与新时期、新任务相适应的新的时代精神的引导和鼓舞,需要在原有精神上进行深化与拓展。经过面向社会“海选”,层层遴选、专家分析论证,“新江苏精神”应运而生。2011年,江苏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再次确定新时期江苏精神为“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并正式写进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创业创新创优”蕴含了艰苦创业、自主创业、全民创业的精神,以思想解放、敢冒风险、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争先进位、勇于攀登、争创一流的创优精神。“争先、领先、率先”突出的是一个“先”字。“争先”体现为主动进取、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状态和追求;“领先”体现了江苏一直保持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使命意识和领先状态;“率先”是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整体要求,更是江苏改革开放以来由全面小康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历史阶段的战略目标定位。推进“两个率先”,创业是基础、创新是灵魂、创优是追求;坚持“两个率先”,争先是前提、领先是责任、率先是目标。这种精神体现科学发展之先、社会和谐之优、民生幸福之实、党建创新之效,把工作态度、状态过程和目标结果统一了起来。

重新定位的“新江苏精神”,体现着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凝练了江苏改革开放30多年来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实践需要和精神追求,更突破了江苏南北地域跨度大、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历史文化差异,反映了江苏广大群众的意愿,成为江苏文化精神“软实力”建设的标志。在“三创三先”精神的激励下,江苏找到了苏南、苏北区域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苏北经济增速已连续5年超过苏南;苏南治理太湖水环境的方法,为全国生态建设提供了范例;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使江苏经济在近年国际经济危机中加快了转型升级,经济增长速度不仅高于沿海省市,而且高于全国平均速度。

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构筑“新江苏精神”实践新格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其系统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以“三创三先”为核心的“新江苏精神”,必须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相结合,在理论信念、机制和制度保障、社会系统等方面构筑其实践体系。

用“观念输入”筑牢“新江苏精神”的理论信念。“新江苏精神”不是自我封闭的孤芳自赏,也不是傲视天下的盲目自信,但是建立于时代与实践发展之上的坚定信念不是自发的产生过程,正如列宁所说,先进的理论不可能从自发的群众实践中产生,“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5]“新江苏精神”是在江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的实践中产生的。因此,从内容上看,“新江苏精神”涵盖了国家、区域、个人三个层面,上合中央对江苏发展的定位要求,下应江苏人民追求发展的期盼,能够使国家、区域层面的价值认同易于转化成公民个人的价值认同,从而使理论说服群众,掌握群众,赢得群众,也使“新江苏精神”的实践与价值凝练成为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这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添更加丰富的内容,构筑起“新江苏精神”的理论信念。

用“有机结合”,构建“新江苏精神”的长效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新江苏精神”同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范畴,但两者的社会作用机理不同,牵涉的主体也有差别。一般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国家层面的思想道德要求,具有方向性、全局性及相对的严肃性。而“新江苏精神”激励的对象是全体江苏人民,具有局部性、地域文化的区域性和通俗性的特点。因此,一是要把两者的作用机理内在地结合起来,不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指导和规范“新江苏精神”的凝练与培育,也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覆盖的价值培育与道德实践更加坚定江苏人民的“新江苏精神”。二是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长期性特点,把“新江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贯穿于价值培育和道德实践的全过程。三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日常生活的对接和引领,把“新江苏精神”转化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信念、生活惯性和文化传统,使之真正被社会公众所认同、所信服、所接受,逐渐内化为人们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为。

用“制度建设”推动“新江苏精神”的持续动力。“新江苏精神”不是抽象、空泛、玄奥的概念,而是同人们的切身利益和共同愿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但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实践,由于受到传统社会消极因素的制约、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和利润最大化原则的影响、公平和效率制度设计上的偏差,导致内含在社会主义制度内的人文关怀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制度如渠,行为如水,渠道怎么设,水就怎么流。首先将“新江苏精神”的培育体现于我们的制度建设中,通过“新江苏精神”的践履引导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忠诚,使制度、政策资源成为弘扬“三创三先”精神的有效手段。其次是要强化党委和政府的诚信建设,构建诚信政府、善治政府,通过政府形象坚定人们的“新江苏精神”。国家工作人员代表公共利益,行使着公共权力,肩负着社会管理职责,他们的道德操守、精神境界和行为规范会直接导致为一种示范性的社会行为和社会风气。在践行“新江苏精神”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党和政府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道德义务,要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用“社会系统”来构筑“新江苏精神”的实践格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新江苏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表面功夫,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不懈的坚持、不断的发展,要全方位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江苏精神”的领域和渠道,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营造健康向上、生动丰富的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宣传舆论部门应大力宣传正确的财富价值观,营造促进创业的思想舆论,形成人人争先、行行领先、整体率先的社会氛围,使先进典型、人物所体现“三创三先”精神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二是高度重视互联网建设、运用和管理,注重网络民意,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有效抵制和减弱消极颓废思想的影响,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三是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出发,按照小学、中学、大学的不同特点,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新江苏精神”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四是根据社区、村镇社会管理基层单位的特点,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建设,不断进行载体建设和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新江苏精神”的教育与实践渗透于管理和服务之中。五是职业道德建设既要坚持社会底线道德的一般要求,也要契合“三创三先’的“新江苏精神”。总之,要通过社会合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新江苏精神”建设的持续动力。

[1]李灿,王骏勇.新时期江苏,精神![N].新华日报,2012 -09 -13(A1,A9).

[2]李源潮.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华日报,2006-11-15(A1,A2).

[3]王同来.两年匆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16.

[4]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人文精神江苏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