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及其路径探析

2014-08-15姚国成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素养职业大学生

戎 静,姚国成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1)

职业素养是职业者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职业素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含诸多元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职业素养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方面内容。[1]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体现对人和劳动的尊重,反映从业者对社会和所从事职业的爱,其内涵十分丰富,涵盖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职业安全、职业能力、职业体能、职业审美等诸多方面的观念意识及其相应的作风和行为习惯。[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企业社会由之前的对大学生数量的需求转变为对具有较好职业素养的大学生的渴求。“企业招不到人”不再是数量的匮乏,而是质量的低下。对大学生而已,主要表现为职业素养的缺失。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现状

职业素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冰山理论警示我们感知到的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是其综合素养的极少部分,而其主要部分的素养即职业素养则往往不易为人所见。职业素养支撑着人的知识和技能,然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越来越欠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也多方面的,相对于社会从业者而已,在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有其特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职业认知缺失,职业规划模糊,综合素质低下和职业行为失范等方面。

(一)职业认知缺失

相当部分大学生是在父母帮助或建议下填报的志愿专业,这样的群体对所学专业一开始就缺乏情感,对该专业以及未来对应的职业的了解主观上缺乏太大的兴趣。即便是自己填报的志愿,大学入学阶段的专业思想教育也难以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方面,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主要强调的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为了吸引更多群体的报考,当前高校的专业介绍中展现给大家的是绝大多数专业可以对应很多的职业或职业群。为了避免学生专业更换的后患,服务学生入学报到的工作者们常“真切”告知新生所选的专业皆前景光明。毕业就业之际,就业指导老师迫于提升就业率大肆鼓动先就业再择业。“什么样的职业适合自己,不同职业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大学生们客观上也不得而知。

“高工资、好待遇”是他们认定好工作的一致标准,至于职业的种类、人职匹配度和不同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则无暇顾及。

(二)职业规划模糊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笔者曾对三所院校60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对收回的586份有效问卷统计显示,87.3%的同学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79.6%的同学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54.8%的同学对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只有8.5%的同学对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有明确目标且充满信心。95%以上的同学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是他们自我认知严重缺失,他们对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模糊不清,追求“大城市、好环境、高待遇”,对所谓的理想职业与自己的职业素养匹配缺乏认知也缺乏关心的意识。

(三)职业意识淡泊

每个职业都对应社会的分工和需要,也是个人生存、发展的载体。人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无不通过一定的职业以及具体岗位实现的。然而无数大学生即使到毕业时对择业目标、方向和岗位仍处于模糊状态,漠不关心。相当部分学生在实习或就业时抱着“随大流”的思想,盲目跟从;有的人虚荣心驱使其盲目攀比追求大城市和“上档次”的岗位。双选会上随意递简历,对劳动合同、就业协议的法律常识不清楚,有的人还没有去上班就违约,有的人动不动就跳槽,甚至有的人对上不上班本身就无所谓。

(四)职业行为失范

大学生除了基本理论学习和学术科研外,实习实践已经成为另一教学主题。实习实践是大学生转化为职业人的主要平台和路径,实习实践教育更是职业行为规范化的黄金时段。实习实践中,很多学生追求光鲜、体面的职业或岗位,回避或逃离行业基础性的岗位,如酒店管理的学生争抢前台或行政管理岗而抵触客房或餐饮岗位。在工科类如机械加工制作中,有的人重视作品结果的好坏,轻视准备工作和后续工作台的卫生和设备维护。总之,大学生在职业行为中存在重个人表现轻团队合作;重荣誉回报轻职业道德;重舒适安逸轻重复劳作等现象。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学生逐年增加绝不是直接和关键因素。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除了个人就读期间的态度外,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毋容置疑,但高等教育自身的缺陷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的变化。电子信息迅猛发展,住房价格逐年攀高,汽车遍地是,全球随处走,高消费高享乐冲击着一代年轻人的身心。“一夜暴富”、“一日登巅”等急功近利的思想让众多的大学生也变得浮躁和焦虑。“贪污腐败”、“学术舞弊”等社会现象严重冲击着辛勤耕耘的群体。修身养性不知觉中成为失落者的专利,潜心求学已不再是大学生的主题。

此外,各类人才招聘中,除了学历和专业外,企业把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奖学金、科研成果、专业资格证书等显现指标作为主要选拔标准;很多企业在短期利益驱动下甚至只关注员工的技术要素。尤其近年来的社会招工用工中,高薪聘请高级工的现象也或多或少地误导着大学生们以为“一技在手走天下”。

(二)个人态度的不端

踏入大学校园后,很多大学生觉得自由了。似乎是要把求学生涯中逝去的美好时光以充分的补偿,他们开始享受自由,放松心灵。迟到、缺课、随意请假家常便饭;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看小说等现象比比皆是。有的人追求入党却不真正关心政治;有的人急功近利而没有毅力和恒心;有的人热衷广交朋友却不讲尊重和诚信;轰轰烈烈的恋爱后面往往隐藏着脆弱的心理;追逐名利虚荣却不愿刻苦付出;自我意识凸显而团队意识淡泊。

评奖评优、学术科研是企业认定大学生的标准但不应是核心指标;而“理论够用、技术熟练”是高职教育理念之一更不该是唯一指南。高校中不乏有很多学生是靠勤奋学习全面发展获得应有的荣誉,但相当部分大学生盲目追求头顶的光环,以为能有几个荣誉证书就万事大吉了。

(三)高等教育自身的缺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强调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3]。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就业创业能力、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然而,纵观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除了专业课程相对有严密、持续的逻辑体系客观上可以支撑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级专门人才外,无从寻求可以培养大学生信念执着、品德优良、高素质、创新型素养的科学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规范的职业道德、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更是隐隐约约,只能冠冕堂皇为多学科“渗透”,而现实中却是“渗入”的少,“漏出”的多。现实中的高职院校在就业指标的压力和驱动下课程设置更只能把主要精力倾注在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操作方面。

综观大多数高校除了重点开设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外,也开设了相关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有的学校还推行了学分制,学生自主选修课程;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也日新月异,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看起来热热闹闹。只有双选会上或走访学生实习单位过程中,用人单位言语中透露出的热切期望高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时,甚至直接提到在校期间要特别强化学生爱岗敬业、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素质教育时,我们才感受到高校职业素养教育“风光”背后的“暗淡”。

尽管几乎所有高校都在工作计划中强调提高或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或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但是围绕加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缺失或浮于表明,大多以传统高校校园文化为主,当然会增加一些创业大赛、技能大赛等创新实践活动。但是高校内除了专业课程有严格规范的考试考核外,爱岗敬业、团队合作、诚实守信、人际交往、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无从考核。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说起来重要,看起来都有,“用”起来失效。在大学校园里学术科研、技能教育日渐成熟的今天,职业素养教育却一直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思考

(一)通识教育不可缺失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也满足了更多的家庭和学生的需求。但是,在质量就是生命的今天,社会需要的不只是学术科研过关或技术熟练的单一低端的劳动者,大学生也应有其自身职业发展的路径。

纪宝成认为,通识教育也应该放在适当的位置上来重视,否则毕业的大学生,就很可能后劲不足。[4]基础教育阶段,孩子的通识教育比较缺乏,在高等教育阶段就应该“恶补”,重视对礼仪、历史、地理、国学方面的知识教育。一方面,这有助于塑造自身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自己的产品更有思想和竞争力。[4]在继续加强高校专业建设的同时,素质教育不可偏废,文化育人不能游离。大力开展通识教育,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二)文化育人不能偏废

高校文化是大学生的精神食粮,也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目前很多知识包括很多专业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大学生之所以要上大学,贵在于大学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大学文化是培养人的最重要的方式,国外有校长甚至认为,对学生的培养只有10%是在课堂内完成,另外90%是在课堂外、学校内完成的,所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取代。[5]青年需要文化,文化熏陶青年。职业素养主要靠养成,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熏陶和引领。企业文化对大学生适应企业社会成为职业人具有特有的影响力,但文化育人更多的是在大学校园内,绝不能简单地用企业文化替代或嫁接。高校不能因为偏爱专业而忽略影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传统大学文化教育。

(三)职业教育不能折扣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但是,职业教育绝不是一种等同于一般职业培训的纯功利性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依然高举着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旗。[6]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除了重视专业技能这一特殊职业素养的培养外,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创新创业、人际交往等关乎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以点带面,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兰明说,当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成为除了具有出色的一技之长之外,还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人时,职业院校的学生才会生活得“更有尊严”,我们的职业教育才能真正从边缘走到中心,才能真正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发挥应有的、更大的作用。[7]

(四)创新创业教育不容忽视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每个人职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报告同时提出全党要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8]高等教育不容也不能忽视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作为高级人才群体,没有创新意识会直接制约这个群体的发展,也违背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的“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8]同样,在鼓励全民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今天,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

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难以穷尽,时空难以拓展,成效亟需彰显。如何解决现实中的教学时间不够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高素质人才塑造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困境。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的发展需要而不仅是生存的需要。职业素养远比学术科研和职业技能更关乎学生终身发展,而职业素养教育又是一个极其广泛和综合的教育,如何把职业素养教育理念具体落实,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从教育规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核心课程、专业渗透、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等方面统筹考虑。因此,研究设置一些不同类型而目标一致的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模块,整合现有的职业素养各类课程和实习实践,科学设置一些教育教学模块,在有限的时空下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让大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接受系统职业素养教育,全面提升职业素养,是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一种明智而有效的路径。

[1]刘兰明.关注职业基本素养打造安身立命之本[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42-23.

[2]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8-79.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01).

[4]纪宝成.职业教育陷尴尬 高考完全是精英教育产物[N].羊城晚报,2013-09-29(01).

[5]高职院校要走自己的路[N].中国科学报,2013-09-23(02).

[6]姜大源.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2):1-4.

[7]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培育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第一要务[N].中国青年报,2012-05-21(02).

[8]胡锦涛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2012-11-20].http://news.china.com.cn/politics/2012-11/20/content_27165856.htm.

猜你喜欢

素养职业大学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