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认知视阈下的古诗英译研究综述①

2014-08-15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帕尔默英译语言学

许 敏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引言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孕育,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其学派地位得以确立,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认知语言学现已成为现代语言学发展的前沿阵地。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主流语言学派发展迅速,形成了认知音位学,认知词汇学,认知与法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认知语篇学等研究分支。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成果来考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翻译角度、译文表现等是将现代语言学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一个新的视角。国内已有学者对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进行了综述,如朱丽燕 (2010)[1],李亚青,吴喜才 (2011)[2]。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灿烂瑰宝,其英译实践和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以往学者的研究多数从美学,文学,文化等角度展开。笔者通过搜索发现,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古诗英译的专著并未出现,相关著作是谭业升2009年出版的《跨越语言的识解——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探索》[3],该书汲取了关联理论和翻译图示研究的成果,结合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创建了翻译中意义建构的认知模式,古诗英译文是此书的重要语料来源。其他重要著作如王寅的《认知语言学》[4]亦有专章论述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并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英译文作为对应语料印证“翻译两个世界”的观点。尽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古诗英译的专著十分罕见,但通过对权威数据库CNKI的搜索,笔者发现了不少此方面的博硕论文和期刊论文,本文即旨在对此研究方向作一概览性的述评。

一、研究现状

首先,研究者对CNKI网站上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依循“哲学与人文科学→外国语言文字→英语→翻译”的途径限定检索范围,再输入“主题”为“认知语言学”并含“诗”的检索条件,获得42条搜索结果,其中40篇论文完全相关。由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理论众多,这些论文运用的理论也趋向多样化。其中运用次数最多的是概念整合理论 (5次)以及帕尔默文化语言学 (5次),其他较多被运用的理论包括图形-背景理论 (3次)及象似性 (3次),认知语言学翻译观 (3次),除此以外还涉及到认知语法 (2次),隐喻理论 (2次),框架理论(2次),识解观 (2次),关联理论 (2次),只有一篇论文使用的理论包括意象突显,认知诗学,认知语境,文化图示,意象理论,范畴化。研究者再在上述检索结果中输入篇名中含有“意象”的检索条件,得到13篇有效结果,相比其他古诗英译研究主题是最多的。

依照相同路径,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相关内容,获得27篇有效论文。相关理论出现次数最多的是隐喻理论 (5次),其次为意象图示 (4次),其他还涉及象似性 (3次),帕尔默文化语言学 (3次),图示理论,诗性隐喻,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知凸显,转喻,范畴论,识解理论。论文多数登载于大学学报 (16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其余11篇为非大学学报期刊登载。

由于认知语言学本身的理论众多,各理论对翻译尤其是古诗英译的解释力不尽相同,决定了国内研究者对常见的认知理论运用的次数有多有少。为了能对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古诗英译拥有概览性的认识,以下将对上述搜索结果中运用次数较多的理论及其相关论文进行重点分析探讨,其中包括概念整合理论,帕尔默文化语言学,隐喻理论。

二、重点理论运用概述

(一)概念整合理论与古诗英译研究

Fauconnier在其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1997)[5]中正式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作为对其心理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概念整合理论以心理空间为基本单位,根据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建立四个抽象空间: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I(input space I)或称源心理空间(source mental space)、输入空间II(input space II)或称目标心理空间(target mental space)、整合空间 (blending space)等四个空间。输入空间I和II顾名思义都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类属空间也为即将产生的整合空间提供输入,它是构建于两个输入空间之上的,经过类比认知建立起来的选择性空间,反映来自两输入空间的共同抽象结构。整合空间则承接两个输入空间相关域的所有背景、结构和认知模型知识,达到新的认知。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空间模式既重视语境的作用,又能从简单的空间结构揭示意义构建过程的动态性,阐释了语言意义动态生成的空间机理,对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多种语言现象。

从以上搜索的博硕士学位论文来看,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古诗英译进行阐释的硕士论文一共有五篇。首先是鞠玉梅 (2008)[6]的《概念合成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认知解读》,主要从诗词语篇中的意象组合模式、修辞格的运用、语篇连贯、语篇推理和浮现意义四个方面阐明概念合成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解释力,并通过三个个案分析进行了证明。肖燕 (2009)[7]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古典汉诗英译意象传递的阐释》依据这一理论探讨诗歌翻译认知过程中意象传递的特点,研究译者在意象传递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体的认知现实,以及分析影响意象传递的因素。田园 (2012)《从概念整合理论解析唐诗英译中“月”的意象再现》[8]的研究角度更加具体化,选择的是典型、丰富的唐代月光诗作为语料,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层面解析这些译作中“月”的意象再现,旨在运用这一理论阐释唐诗中月意象意义建构背后隐藏的认知机制。除此以外,还有靳宁 (2009)的《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在<诗经>中隐喻翻译中的应用》[9]和刘鸿庆 (2011)概念整合理论视阙下的古典诗歌英译研究》[10]。以上五篇硕士论文有两篇 (鞠玉梅、刘鸿庆)是从整体上把概念整合理论与古诗英译相结合,视野相对宏观,语料选取也未有特别的局限性。肖燕和田园的两篇论文则抓住古诗英译中的“意象”这一核心概念进行阐释,田园的语料选取更具典型代表性。靳宁论文的重点放在了隐喻翻译上,对概念整合理论的运用没有其他几篇深入。

(二)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与古诗英译研究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 (Gary B.Palmer)构建了文化语言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人类语言学的三大传统,即博厄斯派语言学、民族语义学和会话民俗学,他认为将其与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便可产生一种对语言现象更具解释力的新的理论,即文化语言学理论。文化语言学理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关注意象 (imagery),并将其作为其核心概念之一。帕尔默所言意象既包括我们脑海中所呈现出的图像,也包括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意象。帕尔默强调意象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几乎所有意象都是由社会文化和个人经验的累积构建而成。意象与特定语言、特定文化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帕尔默试图以意象为窗口研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其理论对中诗英译的意象如实传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意象”也是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诗人在审美创作过程中,通过语言媒介所呈现出的饱含诗人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物像,简言之,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帕尔默的意象概念建立在人类文化及语言基础之上,比我国传统诗论中的意象概念内涵更宏大,但两者亦有相似之处,正是两者的相似之处决定了用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理论对古诗英译进行阐释的可能性。

以上搜索的博硕论文中将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运用于古诗研究的5篇论文中有4篇出自辽宁师范大学,包括张雯(2004)、丁娜(2008)、张爽(2008)、庄元(2008)。最早将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用于古诗英译研究的是张雯2004年所写《意象、文化与翻译——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对比研究唐诗英译》[11],作者提出,文化语言学就其根本而言,是关于意象的理论,意象、语言、文化及三者的关系构成了文化语言学的核心,继而以唐诗为例,运用文化语言学中意象、语言及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唐诗及其英译本中的意象加以比较研究。丁娜的论文《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英译研究——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12]主要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角度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可译性、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张爽《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探析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英译的意象再造》[13]将研究角度更加细化,探讨译者如何如实传达山水田园诗中的文化意象。庄元《帕尔莫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唐诗隐喻翻译的意象图式研究》[14]的研究焦点集中在唐诗的隐喻翻译,旨在结合该理论找到能够更好传达唐诗隐喻中的文化意象的方法。另外一篇相关论文是中南大学的何琴2008年撰写的《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唐诗中意象的翻译》[15],与上述论文不同的方面在于作者回顾了“意象”概念在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流变,对比了中西文论之意象的差异与共通之处,此外在分析唐诗英译本中意象再现的得与失时,是以帕尔默对理解意象的四个基本原则为出发点,这四个原则包括知觉对等原则、空间原则、转换对等原则、结构对等原则。

根据上文所提CNKI网站搜索结果,运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研究古诗英译的期刊论文也相对较多。由于上述搜索结果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展开,并且数据库的归类亦存在误差,因此上述搜索结果中提及的5篇论文并不能代表全部相关数据。笔者再次通过“哲学与人文科学→外国语言文字→英语→翻译”的检索路径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检索后再输入“主题”为“文化语言学”的检索条件,共获得36条相关结果,其中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角度研究古诗英译的文章有12篇。这些期刊论文少数从总体上研究古诗或唐诗,多数则聚焦在具体诗歌的研究。其中发表于核心刊物的一篇论文是陈敬宣的《从文化语言学视角看汉诗英译的意象再造——兼评英译<螃蟹咏>的得与失》[16],该文首先论述了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及其构建,再从此角度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杨宪益、霍克斯《螃蟹咏》英译中意象再造的得与失。另外一篇林燕的《文化语言学视角中<虞美人>的得与失》[17]分析亦较深入。综合相关期刊论文来看,研究者们多数还是充分利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的意象概念及意象、文化、语言三者的密切关系来作为指导思想对古诗英译译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可以说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并未给古诗英译提供具体的评判标准,而只是从理论上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导向和支撑。

(三)隐喻理论与古诗英译研究

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传统研究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层面的修辞学范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人们对隐喻的研究也从传统的修辞学层面上升到思维领域。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体验、思维方式及认知手段,其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18]。“概念隐喻”指的是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隐喻地生成和被理解的,并通过系统的跨域映射 (mapping)完成。一个概念隐喻由两个概念域组成:源域 (S)和目标域 (T).源域通常是具体概念;目标域通常是抽象概念。概念隐喻的生成机制即是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

由于对隐喻的定义多种多样,对其在翻译中的研究也存在不同的角度,首先将其作为修辞手法研究,如纽马克提出的隐喻翻译方法;系统功能语法视野下也提出过概念隐喻,韩礼德的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理论分为概念隐喻 (ideational metaphor)和人际隐喻 (interpersonal meta-phor),有些学者还提出了语篇隐喻 (textual metaphor),因此也有学者从此角度对古诗英译进行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角度对古诗英译作出研究是近年发展出的新视角。CNKI博硕论文库中的代表作包括喻晶晶 (2011)撰写的《隐喻视域里的唐诗宋词研究》[19]以及秦欢欢 (2011)的《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中国古代诗词的隐喻翻译》[20]。喻晶晶论文将唐诗、宋词英译问题放在隐喻的视域里进行研究,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作为主要理论依托,通过典型译例分析和理论思辨,阐释了唐诗宋词英译为何应以“异化”为主要策略,并以“三美”作为翻译质量评价取向。秦欢欢论文亦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托,借助其隐喻概念域的映射原理,结合翻译的实质——意义的传递理论,探索了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能性,并提出了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归化映射及映射抽象三种隐喻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中较为深入论述此论题的是权循莲、田德蓓 (2012)发表的《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21],创新点在于分析了古诗意象与概念隐喻的认知相似性,提出了汉诗意象源域与英译文的意象源域映射对等的翻译标准,并分析了如何通过四种不同的古诗意象翻译策略实现映射对等,即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转换汉语意象源域为英语的意象源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汉语目标域、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注释。其他论文如武宁的《概念隐喻在古汉诗英译中的转换》[22]亦从映射对等角度讨论了直译、改译及加注的翻译策略。

结语

以上从概念整合、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及隐喻理论角度概览了与之相关的古诗英译研究成果。基于搜索结果,可以看出这三大理论在古诗英译的研究中已经产生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对古诗英译中的突出问题,如翻译评价标准,翻译策略,意象翻译等起到了良好的解释作用,为古诗英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众多,而古诗英译的实践成果亦是卷帙浩繁,两者相结合的成果还有待纵深挖掘。未来可以拓展的研究方向建议如下:1.古诗英译的译者认知心理研究。2.从认知语言学的其他理论角度研究古诗英译,如认知参照点,焦点-背景理论等。3.将认知语言学与其他角度 (如美学、文化学、传统文论等)跨学科相结合,深入挖掘其中的共同之处,找出有价值的研究点;4.通过建立古诗英译文的小型语料库进行认知方向的对比研究,以实证的方式分析古诗英译文的认知语法特点。相信后来的研究者经过认真的思考与发掘,会探索到更多值得尝试的研究方向。

[1]朱丽燕.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综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37-339.

[2]李亚青,吴喜才.国内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综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3):85-87.

[3]谭业升.跨越语言的识解——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 Fauconnier,G.1997.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靳玉梅.概念合成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认知解读[D].曲阜师范大学,2008.

[7]肖燕.概念整合理论对古典汉诗英译意象传递的阐释[D].南昌大学,2009.

[8]田园.从概念整合理论解析唐诗英译中“月”的意象再现[D].长沙理工大学,2012.

[9]靳宁.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在《诗经》隐喻翻译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9.

[10]刘鸿庆.概念整合理论视阙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1]张雯.意象、文化与翻译——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对比研究唐诗英译[D].辽宁师范大学,2004.

[12]丁娜.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13]张爽.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探析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英译的意象再造[D].辽宁师范大学,2008.

[14]庄元.帕尔莫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唐诗隐喻翻译的意象图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15]何琴.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唐诗中意象的翻译[D].中南大学,2008.

[16]陈敬宣.从文化语言学视角看汉诗英译的意象再造——兼评英译<螃蟹咏>的得与失[J].山东外语教学,2007,(6):104 -108.

[17]林燕.文化语言学视角中<虞美人>的得与失[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9-151.

[18]Lankoff.G &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9]喻晶晶.隐喻视域里的唐诗宋词英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20]秦欢欢.概念隐喻视角下中国古代诗词的隐喻翻译[D].中北大学,2011.

[21]权循莲,田德蓓.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27-132.

[22]武宁,概念隐喻在古汉诗英译中的转换[J].安顺学院学报,2013,(1):35 -37.

猜你喜欢

帕尔默英译语言学
摘要英译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摘要英译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画中有话
澳“狂言大亨”竟要求总理自杀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