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风建设视域下的大学生学习幸福感分析①

2014-08-15唐小明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风幸福感大学生

唐小明,万 磊

(1.宜春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2.宜春学院 医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管理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生源素质、社会风气等诸多因素对高校学风产生了巨大影响。学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衡量一个高校学风是否良好,关键因子就是学生学习幸福感。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高校只是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教育服务、知识传授、良性成才的重要阵地,关键点是在于落实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及教育政策、方针。从人民创造历史的角度来看,作为高校主体的学生,应该是高校学风建设有力的实践者及推动者。其主观幸福感主要体现在学习的幸福感。

一、学习幸福感与高校学风建设的关系

(一)学风建设与学生学习幸福感的关系

学风的营造是为了更好促进学生学习,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服务,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归属感和快乐。学生学习幸福感核心内涵就是快乐学习,自觉融入到教学中,寻找的学习的归属感,因此学生学习幸福感的指数直接反映学风的好坏。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能够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1](P23)”学风建设就是要从外部环境、制度机制、管理效应、人格需求等多方面、立体式着手,在实现高校整体自我提升过程中,实现每一个个体的自我实现。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不应是机械地、模式化被动接受,这违背了其作为高校主体地位的性质,高校的学风建设应该是不断地满足广大学生简单安全需要、尊重需要逐渐发展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从条件反射的作用下,达到学生学习的自我投入、自我吸收、自我感知、自我提升。这应该是学习幸福感的关键体现。

(二)学生学习幸福感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个体在自我需求过程的主动接受、主动满足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消除教与学在特定情况下矛盾内在条件。长期以来,很多人忽视潜在教与学二元对立结构关系,高校管理者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真实体验的过程,不愿主动接受这一问题凸显,而是主动的解构两者的关系。从矛盾对立统一的角度来说,两者对立统一,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纵观教育历史的发展,教与学的共鸣点是学生乐于学,教师乐于教。大学生作为“亚成熟期”,主观体验极为深刻,其学习幸福感在学业成绩满足、个性表现、自我展示等方面得到体现。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这一点。这就要求高校健全完善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工作途径,改进教育方式,达到良好教育效果。在高校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专业教学的质量过程中,同时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学方法及教学引导对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和幸福感有着重要作用。在实践调查过程中,我们得出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指数。

(三)教师职业幸福感与学生学习幸福感的关系

幸福是个体主观内心感受,是个体按照主观意愿从事实践活动,并得到客观认可或认同。一个人喜欢什么工作,不仅是天赋方面对这项工作比较适应,也是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这实质上是个体最基本的精神需要。意愿在个体需求过程中得到体现,本身就是持久的动力,就意味着自觉的投入,自我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对整体的贡献也获得成功。大学生情感处于发展期,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提升,那么就意味着,他们的理解、他们的进步以及他们的喜欢,都是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之一。那么学生学习与教师教书其实两者互为作用,任何一方的幸福指数都对对方的幸福指数产生一定影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前面我们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实践过程来看,教师最伟大最无私的品格,在于教师从不嫉妒学生的成功,而是希望学生个个成功,并且愿意为了学生成长成才付出自己心血。也正是因为教师具有这种优秀品格和博大胸怀,激发学生生命活力,感动着学生心灵,在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体验幸福的生命历程。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幸福感对学生学习幸福感的作用及贡献。正如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学校应当成为一个道德丰富的炽热地燃烧着的策源地,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在某个活动领域中获得幸福和欢乐,这个活动是道德的美和道德的完善,从充满着高度道德意义的高尚活动中得到了体验自己的人格尊严感的幸福。”[2]

二、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幸福感的对策及途径

学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良好的学风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学风的营造和教学质量提升都应围绕着人才培养开展,大学价值观塑造和学习幸福感的建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这也是人作为个体在社会的重要指标。因此,建立起“四位一体”的关系模式对高校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有着深远影响。

(一)强化大学生“梦想”意识,确立学习幸福感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当前全国上下畅谈“中国梦”,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必须将个体置身于国家与民族之中,这除了源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以外,更本质的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决定个体必须在群体中才能得到发展与建设。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个体“梦想”意识,不胜枚举。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从中华民族文化中吸取精华,科学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人生目标,确立理想,着重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从提升其优秀文化的鉴赏能力、文化品格入手,建立起共同价值观及道德观;积极引导大学生以虔诚、敬畏的态度来对待个体梦想与民族梦想。借助类似于《周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类的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及梦想的力量,给予青年大学生力量和勇气,赋予他们学习的动力及机会。

(二)以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推动大学生学习幸福感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学生的幸福感是教师传递的,教师的幸福感除了来自学生成长成才,还来自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学生的幸福感是一种成功的体验,教师的幸福感是一种高峰体验。我们只有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生涯幸福感,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会富有感情,充满智慧。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会在有形与无形中影响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过程,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我们的教师队伍。在强调教师自律、奉献精神的同时,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提高人、温暖人、体贴人,是师德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从管理层面,强化服务育人的理念,不断增强服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思想;在工作的层面,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辅导;在民生工程的层面,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不断增强教师主人翁意识,解决教师切身问题和困难。所以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养成,需要优秀文化的熏陶,需要教育平台的搭建,需要营造幸福的教育场,需要解决教师的切身利益问题,这样的幸福感才是深刻而长久的。而通常讲教师的利益,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总体利益,二是教师的现实利益、直接利益、具体利益。前者是出发点,后者是切入点,要通过解决前者利益,去谋求后者利益。高校如果解决好了这两个面的利益,就好比给教师插上幸福的翅膀,给其工作增加“永动机”,这对学生学习进步与发展,学生快乐与幸福,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作用,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以及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以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大学生学习模式,增强大学生学习认知感

高校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让广大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到学习模式的变化,这就是回归到最纯粹的教学关系,以教促学,以教带学。让学生在传统的受教理念中感知变化,感知新生。通过变革教学模式、采用相对灵活的考核方式,来优化大学生学习模式。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思维特征,确立适当的人文素养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设置上力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要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增加更多讨论的环节,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方式,增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环节,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传统的以“大课”授课的方式,限制授课时的班容量以增强更好的实际效果;改变传统的以分数为主的考核方式,增加更多的弹性考核机制。通过组织学生对社会的考察、调查、分析和思考,使学生既从政治理论的高度,又从社会发展的现实中认识社会、分析社会,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大学生对腐朽思想文化的抵制能力,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模拟幸福家园的模式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强调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3]高校校园一定要作为一个有文化的校园。把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纳入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大学校园是人类积累、传播、创新知识的场所,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科学的集散地。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思维开阔,他们的选择是多元的,既可能被高尚积极的文化所陶冶,也可能被低俗、腐朽的文化所俘虏,关键之点就取决于他们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其所接受的教育。因此,我们规划出教与学互动环节,以二、三课堂的形式建立模拟社区教学服务区,这最基本思想源自于中国人家庭归属感的传统理念,希望学生通过社区服务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家的归属感,从而树立个体自信和文化自觉。通过各种校园社团文化活动和校园文化传播载体的开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庭自觉行为理念共同植入其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活动转换理念,以社区文化形式展现,这就把学校、家庭、社会桥接起来,形成立体化生态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践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行为方式,达到一种道德行为的主动感知能力塑造与锤炼,也主动追求幸福,感知世界美的一种境界。所以,高校在加强学风建设过中,应当把全面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准和审美境界统一起来,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打造人才培养的幸福摇篮,这本身对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性水平和审美境界巨大促进作用。

总之,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无论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打造人才培养环境,都是围绕着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引导学生主动追求幸福、体验幸福、珍惜幸福,进而创造幸福,对国家人才培养战略无疑有着巨大而深远意义。

[1]马斯洛著.成明 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2]田建国.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N].求是理论网(来源青岛日报).2010.http://www.qstheory.cn/kj/jy/201010/t20101009_51447.htm

[3]党十八大报告(全文).新华网,2012-11-08.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4]陈姝娟,周爱保.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3):214 -217.

[5]曹辉,朱春英.论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内涵[J].教育探索,2008,1(1):109 -110.

[6]张永呤.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的实现机制[N].求是理论网(来源光明日报),2013.

猜你喜欢

学风幸福感大学生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探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大学生之歌
学风就是质量
幸福感
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