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

2014-07-20

对外经贸 2014年2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社会化安徽省

王 婕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首先,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部分;其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实现集约经营,提升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为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安徽省正处于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但农业社会化服务整体发展滞后,水平较低。因此,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十二五”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对农业转型发展、加速崛起、加快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发展概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8月公布实施的行业分类标准,农林牧渔服务业是指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活动。具体包括灌溉服务、农产品初级加工服务、其他农业服务、林业服务业、兽医服务、其他畜牧服务、渔业服务等。本文用农林牧渔服务业相关指标近似反映农业社会化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2011年,安徽省农林牧渔增加值2015.31 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32.99 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3.03%、17.6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5.18%上升至2011年的6.60%,年均增长0.24 个百分点。与华东地区的江苏、山东、福建三省相比,安徽省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仅次于山东省,表明安徽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

二、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体分析

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由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组织、金融机构和农业企业四大主体构成。四大主体分工不同,却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公共服务机构主要由农业科研部门(省农科院、省农业高校等)、农业政府部门(省、市、县农委)以及县级部门在各乡镇下派的农业综合服务站构成。主要任务是制定政策,行政监管和宏观指导,新型农业技术、农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以及为农户提供专业技术指导等。

图1 华东四省农林牧区增加值比重变化情况

合作组织主要由农业生产经营者或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服务者、利用者在自愿与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职能是对农产品以订单的形式进行收购,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实现规模经济品牌效应,并提供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服务。2010年,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5000 多个,比2009年增长42.5%,合作组织覆盖了全省粮棉油、畜牧、蔬菜、水产、水果、茶叶等10 大主导产业、21 个优势产业带(群)。安徽省已有超过180 万户农户加入合作组织,成员和带动农户数占全省农户总数的近四成。与非专业合作组织相比,农民可增收两成左右。

目前安徽省银行类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中国农业银行分支机构与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类的涉农机构有为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性保险业务的政策性保险公司、商业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小额信贷组织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主要职能是进行涉农贷款,利用金融手段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三农”。

农业企业主要由国有农业企业和私人农业企业所组成,主要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发展订单农业、以合同方式或以保护价收购农产品等。2010年,安徽省有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5 家,经营范围涉及粮食、油料、畜牧、蔬菜、水产、水果、茶叶、棉花、中药材、茧丝绸等产业。

三、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近十年来,安徽省推广各项适用的高产优质高效节本综合配套技术40 余项,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技术培训18 万期(次),培训各类农业科技人员、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8000 万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近5 亿份;参与各类农业科技承包的人数达7.8 万人次,承包面积近1 亿亩次。通过各项农业科技的推广,每年增收达100 亿元人民币左右[1]。其主导推广模式是“政府机构+示范园+企业+合作组织+农户”。

以肥西县为例,根据2008年调查显示,肥西县种植业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组成:一是公益性的推广服务组织。全县15 个乡镇都配备了以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为主的科技副乡(镇)长,全县328 个村级组织中185 个行政村配备了农业科技副村长;全县有县乡两级种植业推广机构共18 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58人,其中县级3 个,农技人员48 人;有乡镇农技推广站15个,农技推广人员210 人。二是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全县种植业有30 家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24 家,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在产前、产中、产后为农民提供相关指导和服务。三是农民致富带头人和农业科技示范户队伍。全县有农民致富带头人253 名,农业科技示范户100 名,致富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种植规模大、生产技术水平高、分布广,极大影响和带动了周边群众。四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场。有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8 个,其中种植业9 个,农业产业示范园成为农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榜样。

(二)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据统计,2011年末安徽省有农机化管理机构1256个,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74 个,农机化科研机构2 个,农机化试验鉴定机构1 个,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83 个,农机安全监理机构101 个;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年末机构数6369 个,农机户3352316 个,农机化中介服务组织340个,农机维修厂及修理点11541 个,乡村农机从业人员3951570 人。其主导服务模式有:“农机协会+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

以安庆市为例:根据2006年调查,安庆农机服务体系由各县(市、区)农机协会、区域性农机协会、专业性农机协会、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等所组成。2006年底,安庆市有县级农机协会8 家,参会人员587 人;区域性农机协会3 家,参会人员167 人;专业性农机协会33 家,从业人员74 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15家,从业人员1532 人;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等3000 多家,从业人员7900 多人。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在跨区机收、农机新技术推广,机耕、植保、农机安全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农业植保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各地区不断完善植保体系建设,创新植保体系服务模式,将推进病虫专业化、社会化防治列入植保工作的重点内容。其主导服务模式:“政府+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协会+社区服务站”。

以安庆市为例:专业化队伍主要组织形式有以下七种:一是以县植保站、乡镇农技站为主体,组成的植保专业服务队。如太湖县2003 -2004年,以城西乡农技站为主体,购置机动喷雾器8 台,聘请8 名机手,施药时临时雇请8 ~10 人承担防治员。二是农技站与行政村联合组成的专业队。如怀宁县秀山乡2007年农业站与双龙村合作,配备机动喷雾器4 台,机手8 人(固定4 人),承担邱庄大畈93 户189.58 亩双季晚稻病虫统防统治任务。三是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组成的机防队。如桐城市大关镇河畈村成立的机防队,该队纳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由村主任任机防队队长,药械由村委会统一管理和维护。四是以种植专业户为主体的统防统治队。如桐城种粮大户刘云才自行配备了提架式机动喷雾器和背负式小型喷雾器。五是以专业协会为依托的专业化组织。如潜山县以县植保协会为依托,组建病虫防治专业队。2007年协会首批吸收会员210 名、单位会员5 个,分别在源潭镇、槎水镇、梅城镇、水吼镇、黄铺镇、王河镇、油坝乡、余井镇、塔畈乡成立42 支专业防治队,每队配备机动喷雾器5 ~10 台,在全县签订服务协议9 万亩,辐射面积20 万亩。六是“农药连锁型”农村社区服务站。多以村级或面积较大的连片种植区为单位,依托经济实力较强的农资经营单位,在乡镇农技站或聘请的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下开展服务。七是其他组织形式。如以供销、邮政等部门为依托的专业化防治组织。

(四)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到“十一五”末,安徽农业基础信息网络基本建成,农村信息服务组织体系较为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和农业信息系统的应用较为广泛。全省光缆、宽带数据网已经覆盖所有市、县、乡镇和行政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4%和94.85%。安徽星火网、安徽农业网已完成省、市、县三级网站群建设,实现互联互通,日访问量近20 万人次。“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热线,日拨打量在5000 次以上。农村信息短信用户突破200 万。省、市、县三级农业、科技、气象涉农部门成立了信息服务机构(中心),全省大部分乡镇成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拥有省级认证的农村信息员5000 多名[2]。其主导服务模式:“政府+企业+合作组织+大户”。

以合肥市为例:一是建设了肥西和长丰2 个全国“三电合一”农业信息综合服务试点县。从2008年5月1日起,合肥市开通57 个乡镇网站,上线率达100%。充分发挥合肥农业综合信息网、农民万事通“12316”热线、“农技110”、农村信息机、市场供求“一站通”和名牌农产品“网上展厅”等综合信息服务手段作用,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提供农产品市场供求、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农产品网上推介展示、农村科技信息等多种信息服务。二是合肥市在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中专门安排125 万元,用于全市新农村“十镇百村”试点示范乡镇、村“三电合一”项目建设和农村价格监督监测服务网建设。在10 个示范乡镇、112个示范村建设“四个一”标准(即一套信息服务设备,一处信息服务场所,一名专兼职信息员,一系列信息服务制度)的信息服务站、点,基本做到每个示范乡镇1 ~2 名,每个示范村确保1 名信息员。三是联合中国电信合肥分公司和中国移动合肥分公司,在推广应用农村信息机的基础上,在县(区)、乡(镇)、村(居委会)三级建立以语音、短信、WAP、彩信等业务为载体的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和培育信息员队伍,提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创业带头人信息化应用水平。

(五)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已经登记注册的各类农产品市场有1340 多个,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0 亿元的大型农产品市场3 个;年交易额在1 亿~10 亿元的中型农产品市场120 多个。安徽省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17 个,基本形成了大中小相互配套、传统和现代交易方式相结合、市场主体多元化、覆盖城乡的农产品市场群[3]。

(六)农产品安全监测系统建设现状

一是推进农业标准化。每年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100 项左右,重点引进国家和行业农业标准、技术规范达30 项以上。目前,全省已累计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710 项,引用国家及行业标准达300 多项。二是管理整治生产经营市场。农资市场整治和监管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对确保农业丰产丰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极为重要。近年来,安徽农委每年都及早部署,及时印发了全省农资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相关单位分别制定了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水产、蚕桑等各单项工作的整治方案,联合管理部门开展了春秋季农药、种子、肥料、兽药和饲料等农资产品的专项整治活动,开展重点农资产品质量抽检。三是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信息发布、农资打假和应急处置等一系列监管工作制度。市、县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健全“地方政府领导、农业部门负监管责任、生产者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落实环节质量安全责任,积极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日常监管,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七)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2004年以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逐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在原有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基础上,安徽省各类新型银行类和非银行类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涌现,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不断增多,根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规划,在2009—2011年三年内设立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7 家(其中村镇银行59 家)。据统计,2001—2005年期间,安徽省共创建信用乡(镇)91 个,占全部乡(镇)总数的5.63%;信用村4916 个,占所有行政村总数的21.57%;信用农户378.17 万户,占全部农户总数的30.35%,开展信用创建的信用社达1771 家。通过大力推动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农户建设,有力推动了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涉农小额贷款的发放,有效支持了农业的发展;2002—2006年安徽省共有外商投资农业合同项目76 个,合同金额达25070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790 万美元。2010年,安徽省财政积极争取外国政府贷款项目14 个,贷款金额20922 万美元,比2009年增长近1 倍,占全国吸收外国政府贷款总额的25%,连续8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4]。

四、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地域广阔,信息化基础设施很难形成完整体系,各乡镇、村落之间基本情况差异较大,农村居民信息需求千差万别,导致信息化建设费用较高,信息化建设受到一定的阻碍。

2. 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还不健全。农机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有些地方相关部门缺乏共识,在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缺乏协调与支持,农机安全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不健全,导致工作实绩的好坏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都缺乏有效管理办法,一些工作人员放在公共服务上的精力不多、积极性不高。

3. 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足。一些地区财政对农技推广投入较少,每年安排农技推广资金较少,多数乡镇不安排农技推广资金。因此,造成一些农技推广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能帮扶农业生产一线。

4. 农村居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根据调查显示,安徽省农村居民近60%未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农村居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偏低导致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难度很大。

5. 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目前安徽省的农业信息化尚处在起步阶段,多数市、县、乡政府尚未制定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政策,仅仅套用模式化建设,导致信息化定义不明确,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仅靠政府部门临时协调应对,降低了信息化建设的效率。

6. 农村科技服务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植保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病虫害防治与生物技术、化工技术、机械技术等密切相关,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求从业组织和人员有良好的跟进能力,但目前不少专业化组织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技术落后,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不强。

7. 涉农金融服务缺位。近几年,商业银行农村机构网点大量萎缩,覆盖面降低,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零金融机构乡镇”,导致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位、农村资金外流严重,资金缺口庞大。2007年底,安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674.84 亿元,仅有约90 亿元回流农村。安徽农村信用社由于其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资产比例高,规模小,潜在风险大,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同时还存在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农村非正规金融供给混乱等问题。

8.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较低。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能力不强、服务能力较低。有些合作组织由企业牵头组办,所以在利益分配方面很难让农民分享到一体化经营中的平均利润,不能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

9.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的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全局意识薄弱,定位水平较低,服务政策落实不到位。

五、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措施

1. 提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要性的认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大支农力度。首先,要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机制,调动多元服务主体参与宏观与公益性服务。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及推广、农业基础设施改建,、农村金融支持、农村市场体系的培育与规范等服务体系的建设。其次,各级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管理、金融信贷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确保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康发展。还要出台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法律与政策,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进。

3. 加强社会化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素质。为了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服务队伍,以保证各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有效实施。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稳定队伍,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录用考核机制,促进服务到位。如建立执业资格考核制度、年度目标考核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确保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三是加强对农业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从而真正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为安徽省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四是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4. 创新农业金融、加强监管力度,保障农业金融服务供给。进一步完善涉农金融服务体系机制,创新农业金融产品,增强信贷支农。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增强支农服务能力,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村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要加强监管,不断提高涉农贷款数量和质量,保障农业金融服务供给。

5. 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要保证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生产,扩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模,拓展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领域,提升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质量,培育出产业优势明显、运行机制规范、服务效果良好、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1]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加快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共同推进我省粮食生产再创新高[J]. 安徽科技,2011(10):12.

[2]席志富,琚书存. 安徽省农村信息化服务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6):22 -24.

[3]雷勋平,王亮. 安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15 -23.

[4]李海波. 安徽省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撑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23 -26.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社会化安徽省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成长相册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