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歌苓小说《扮演者》叙事结构分析

2014-07-20杨舒涵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广州510632

名作欣赏 2014年33期
关键词:扮演者严歌苓伟人

⊙杨舒涵[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广州510632]

严歌苓小说《扮演者》叙事结构分析

⊙杨舒涵[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广州510632]

出于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怀和文革历史的重新审视,华裔作家严歌苓的《扮演者》叙述了“从不被人当作是人”的小人物——钱克,在扮演伟人的道路上渐渐迷失自我,最后自我毁灭的悲剧。而对于《扮演者》叙事结构的深入剖析,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造成“钱克式”悲剧的历史原因和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借此也来了解严歌苓小说的叙事结构特点。

严歌苓《扮演者》叙事结构

《扮演者》是以文化大革命为大背景,叙述了一个小人物的时代悲剧。钱克,一个从未被人看得起的剧团小人物,在接受扮演伟人的戏份后,将真实的自我和伟人的形象置换,并逐渐迷失在“伟人”的气质和精神高度之下,最终在争议和指责中自我“沉沦”。纵观小说的整体框架,其叙事结构拿捏、起承转合都比较得当。本文从小说的具体结构分析入手,剖析故事发展的脉络,以此来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其具体的叙述分析如下:

小说整体的叙事结构是以钱克的转变来进行延伸与发展的。下图是小说《扮演者》的叙事结构变化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故事的脉络和走向,直观感受小说抑扬顿挫的变化。

注:箭头表示情节的递进;纵虚线表示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横虚线是情节发展的抑扬分割线

一、开始阶段

《扮演者》开始阶段将钱克以及周边的人物进行了大致的梳理与介绍,严歌苓的小说能够将不同时间段的情节综合于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时间区间,《扮演者》也由多个时间区间结构组成。在开始阶段中,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叙述有序交错,形成了《扮演者》独具特色的节奏效果。

严歌苓在小说叙事顺序结构的建立上,还隐藏了深层次的叙事结构,并且将时间意义充分的融合在中间。表层的叙事顺序结构是动态发展的,沿着事态的发展前进,途中穿插了主人公过去的回忆,但深层次的叙事结构是静态存在的,并且具有充分的空间性。《扮演者》的动态叙事顺序结构与静态叙事结构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融合效果,将时间与空间紧密的联合,这种联合关系也让《扮演者》的情感表露更为饱满,更具生动性。

以下是开始阶段的叙事图表分析:

1.沈编导来找钱克并以谈剧本为由支走了钱克的女朋友,钱克却以为沈编导来是批评他作风不正,他把菜场女售货员弄得连打三胎。

2.沈编导请钱克演《娄山关》里的毛主席,钱克不敢相信。沈编导让钱克照镜子看他是否长得像毛主席,钱克突然觉得自己长得确实像毛主席。

3.沈编导给钱克化完妆带他走进舞台中央,众人惊叹钱克与毛主席是如此相像。

4.大家在台下对钱克品头论足,钱克向台下嬉笑的人喷唾沫星子。

5.沈编导怕钱克演砸害自己前程尽毁,决定重新打造钱克,让钱克从表面到内在气质都像毛主席。

二、发展阶段

小说《扮演者》在发展阶段中,情节逐步进入起伏历程,逐渐加强了节奏感,结构幅度也开始增大。钱克的转变成为发展阶段的主线内容,情节转换到了过去的状态。过去的钱克在剧团一事无成,周边的人都不愿意过多地理会钱克,之后钱克潜心模仿毛主席获取了质的进步。严歌苓以一种平淡的语气叙述钱克的改变过程,却在深层结构中表露出对盲目崇拜心理的抵触情绪。

在小说中,沈编导塑造了伟人躯壳钱克,她只关心钱克的外表和浅层气质是否神似毛主席,毫不关心钱克个人的精神灵魂是否真的变成了伟人。沈编导的女儿小蓉作为单纯美丽的形象爱上了外形气质像毛主席的钱克,严歌苓以小蓉对钱克的态度变化来反映钱克的变化程度之深,又以天真单纯的小蓉面临被钱克毁辱而暗示钱克的本性难移。

钱克从贫穷、低贱、卑微的底层人士,通过90天对毛主席的形象模仿一举转化为人们心中的神级人物。钱克吃了催熟剂般的“速成”形象,也象征着目前很大一部分社会人群的成长状态。

以下是小说发展阶段的叙事图表分析:

1.闭关第一天到第十天,钱克闭关模仿毛主席,默念“我不是钱克”。

2.第三十天清早,钱克照镜子时突然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具有一种伟人气质。钱克读书、写字、练书法、看中共党史,他感觉现在与过去的“钱克”越来越远,但夜里还做属于钱克的“没出息的梦”。

3.食堂师傅骂钱克,沈编导禁止钱克去食堂吃饭、去公共澡堂洗澡,并且命令女儿小蓉给钱克送饭,一开始小蓉为此很不开心。

4.钱克闭关两个月后,小蓉给钱克送饭时不经意间看见眼前的钱克如同伟人一般,突然爱上了钱克。

5.小蓉走进了钱克的房间,被钱克抱到床上。

6.白猫的叫声引来了沈编导,钱克掐死了白猫。

7.钱克送走了小蓉。

三、高潮阶段

《扮演者》的高潮部分采用递进的方式,以钱克为中心来进行发散性的叙述,将钱克的人物性格、处事态度等方面的改变表现得非常到位。这部分是小说情节转折的重要节点。

小说中,钱克的修炼转换完成,成为了极具关注的伟人模仿者。也因为这样,钱克的生活出现了飞跃性的变化,沈编导的地位与作用一落千丈,钱克的人物形象则被神级化,所有人都对他肃然起敬,仿佛见到了毛主席本人一般。钱克尝到了甜头,并且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感,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此时的他已经把毛主席的形象强加给了自己,这也注定了个人的悲剧性命运。

以下是小说高潮阶段的叙事图表分析:

1.闭关第九十天,钱克走进排练场。

(1)钱克的女朋友看到舞台上的“毛主席”非常惊讶。

(2)小蓉坐在后面看钱克的表演。

(3)沈编导被自己一手打造的“毛主席”形象感动哭了。

2.彩排后剧场开会总结。

(1)沈编导指挥不动电工去修电路。

(2)剧场职工拌嘴打架,沈编导劝不住。

3.钱克成功处理了剧场的小纠纷。

(1)钱克轻松劝住打架的两个职工。

(2)钱克用自身散发出的“主席气质”劝电工去修电路。

(3)以后只要有沈编导指挥不动的事情,沈编导就会让钱克帮她去吩咐。

4.公演前夕的记者采访风波。

(1)记者来采访钱克,不理沈编导,钱克要求记者多问沈编导,还说沈编导才是主要负责人。

(2)沈编导拿架子不配合记者采访,拒绝记者的要求。

(3)沈编导不让记者看彩排。

(4)记者们蜂拥而上,钱克用伟人气质挡住了记者们,记者听从钱克的劝告才罢休。

(5)钱克看着小蓉,感受到了权利和威信的魅力。

四、结尾阶段

在《扮演者》的结尾阶段以一场轰轰烈烈的“演出”而终结,通过三个悲剧情节递进延伸。钱克在生死一线当中选择了死亡,在面对争议与指责的时候,宁愿困在伟人形象的火海当中,也不愿面对现实,最终失去生命为代价定格了自己的“伟人形象”。

小说在前面将钱克扮演毛主席的形象描述得威武、崇高,但是在后面却使用了“复制”等字眼,也表达出严歌苓以钱克为代表形象展现了个体变态快速成长所带来的心理脆弱,看似喜剧式的结尾隐藏着一种悲剧性的情感,描绘出国民面对盲目崇拜之后又反过来疯狂抨击主人公的有趣社会现象。

以下是小说结尾阶段的叙事图表分析:

1.公演前的准备,钱克的形象与毛主席如出一辙;

2.沈编导发现钱克与小蓉恋爱的事。

3.沈编导训斥小蓉,并且找来前夫劝小蓉放弃钱克,不要再与之来往。

4.钱克在特别化妆间准备演出。

5.剧场着火,小蓉的爸爸与特别化妆室门口的看守打作一团。

6.撤离到安全地带的沈编导发现钱克还在剧场里,带人又冲入剧场寻找钱克并碰见挣脱绳子的小蓉。钱克此时正在化妆间欣赏着自己的毛主席形象。

7.女售货员以及钱克的前女友、剧场的职工都开始咒骂钱克。

8.钱克知道着火了,但不想求生,所有人都在呼喊钱克,想办法救钱克出来。

9.特别化妆间的大梁坍塌,钱克死在里面。

在《扮演者》中,作者始终用一种俚俗的语气来讲述钱克悲剧的人生,对于钱克的“脱胎换骨”以及周围群众对他深深的敬仰和膜拜,也极具嘲讽,而最后悲剧性的“伟人之死”也在滑稽可笑的画面中收场,作者对于当时造成“钱克式”的时代悲剧用一种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别具匠心。所以从小说整体的叙述效果来说极具艺术气息,并且《扮演者》叙事结构的复杂性体现在了对过去和现在这两个时态上的转换,两个时态构建的一个系统化的二级叙事结构,体现出“俄罗斯套娃”的形式,而小说的叙述情节环环相扣,故事发展扣人心弦,艺术效果发人深思。

《扮演者》,这部小说虽可以说是对敏感话题“文革”的思考、对社会底层大众悲惨命运的悲悯和造成这样悲剧的呐喊,但是也代表了作者对于生命体验的关注,思索在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人生困境,为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悲剧美学和人文关怀。

[1]杨学民.时间与叙事结构——严歌苓长篇小说叙事结构分析[J].当代文坛,2004(2).

[2]申载春.影视艺术与小说生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周安华.蒋丰文学性与影视化抒写——论影视批评的两个向度[J].中国电视,2000(10).

[4]李槟.移民的况味——严歌苓小说中的美国抒写[J].当代文坛,2001(6).

[5]朱耀龙.爱情:一种纯真的原生美——对严歌苓小说《扶桑》的情感解读[J].当代文坛,2004(3).

[6]连晨草.严歌苓小说的现代性[J].福州师专学报,2000(5). [7]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J].电影艺术,2001(2).

[8]陈祖英.严歌苓短篇小说中的人性深度[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S1).

作者:杨舒涵,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扮演者严歌苓伟人
任何人都可以发光发热
严歌苓 自律是我日常的生活方式
智珠
武 装
武装
严歌苓的芳华岁月
民族领袖一代伟人(下)
别了,R2-D2
如何成为NBA吉祥物的扮演者
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校园戏剧之星获得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