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齐地古国变迁与分布述论
——兼及齐国疆域问题

2014-07-18

淄博师专论丛 2014年2期
关键词:东夷齐国

吴 庆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科学系,山东 淄博 255130)

先秦齐地古国变迁与分布述论
——兼及齐国疆域问题

吴 庆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科学系,山东 淄博 255130)

齐国开基肇始,版图狭小,经历代开拓,至战国时期湣王灭宋后,齐国疆域遂臻于极盛。在此齐国疆域最大时期的地域范围内,自夏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皆曾有诸多古国存在。这些古国的居民皆为东夷土著,而有国者族属不同、姓氏各异,炎帝后裔之姜姓及东夷姜姓、嬴姓居多,后有周族姬姓,间有舜后妫姓及黄帝之后任姓等先圣后裔。随着夷夏族群关系的变化,这些古国的分布格局呈现出一定特点;此等古国最终都成为齐国的一部分,而各古国之文化因素则随之逐渐汇集融合,终成日后特色鲜明之齐文化。

先秦时期;齐地古国;变迁;分布;齐国疆域

武王灭商,大事分封,师尚父为功臣首封,都营丘,曰齐①。与周公之封国鲁国一道,担负起为西周控制黄河中下游地区并阻挡东夷西进的重任。然此时之齐国,地方不过百里,周边强敌林立,处境艰难,赖君臣齐心、上下协力,逐渐转危为安,由弱变强,开疆拓土,春秋五霸为首,名列战国七雄,成为东方泱泱大国。至齐威王二十三年(前334年),齐国疆域南到南城(今枣庄市)、西到高唐(今聊城高唐县东)、北到徐州(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到大海;②再至齐湣王十五年(前286年),灭宋,又西侵三晋,齐国疆域向西南扩大到今河南省东部雎县一带,向东南扩展到今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一线,此为齐国历史上国土最广大的时期。站在这一时空点上回眸望去,齐开国前后,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有诸多大小不等、文化各异的古国存在,它们后来成为齐国的一部分,亦是博大精深的齐文化的重要来源。这些齐地范围内的古国,其具体状况如何,与齐文化有何联系,现尝试略论之。

一、先秦齐地古国之变迁

《左传·昭公二十年》曰:

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躈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杜预注曰:“爽鸠氏,少昊氏之司寇也。季躈,虞、夏诸侯,代爽鸠氏者。逢伯陵,殷诸侯,姜姓。蒲姑氏,殷周之间代逢公者。”[1]

则太公之齐国封地,盖为蒲姑故地,处于东夷土著活动范围内。③蒲姑与逢国同为商代鲁北地区方国,后逢国衰落,蒲姑取而代之,并于商代晚期达于鼎盛。据现有考古资料分析,其活动区域应不会超过淄河以东地区,中心区域大致位于今滨州博兴县附近。④蒲姑参与了周初三监叛乱,周公平乱后,顺势东征,“伐东尸(夷),豐伯、専(蒲)古(姑)咸哉(灾)”,[2]灭蒲姑。对于周人在蒲姑故地新立封国的行为,东夷反应激烈,《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载:

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营丘……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3]

莱为东夷大国,且与营丘接境,⑤故而出兵相拒,东夷势力之强大及齐国所受威胁之巨大于此可见一斑。百余年后,齐迁都蒲姑,后又迁都临淄,此后稳定下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以临淄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疆域,终成日后东帝之规模。兹亦以临淄为中心,按存续时间之先后,以一定方位顺序,将齐地古国之有确切文献或考古资料可征者的变迁情况分述如下:

(一)立国于夏、商而亡于齐建国前的古国

1.斟灌与斟鄩

《左传·襄公四年》杜预注曰:“乐安寿光县东南有灌亭,北海平寿县东南有斟亭。”[1]《水经注》卷二十六《巨洋水》条载:“尧水又东北迳东、西寿光二城间。应劭曰:‘寿光县有灌亭。’杜预曰:‘在县东南,斟灌国也。’”[4]《史记》卷二《夏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斟灌故城在青州寿光县东五十四里。斟鄩故城,今青州北海县是也”;又云禹为姒姓,其后裔有斟寻氏。[3]《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载北海郡辖斟县,“故国,禹后。”[5]则斟灌与斟鄩皆为大禹后裔之封国,夏之同姓方国,姒姓。斟灌故址在今潍坊寿光市东北,斟鄩故址在今潍坊市区西南。太康失国后,仲康之子试图依靠二者的力量复国,反被寒浞所灭。

2.寒国

《左传·襄公四年》杜预注曰:“寒,国。北海平寿县东有寒亭。”[1]据《续汉书·郡国志》,青州北海国平寿县,有寒亭,古寒国,浞封此[6];则寒国故址位于今潍坊寒亭区附近。夏初伯明为其国君,后为少康所灭。

3.过国

《左传·襄公四年》杜预注曰:“东莱掖县北有过乡。”[1]《史记》卷二《夏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故过乡亭在莱州掖县西北二十里,本过国地。”[3]则过国故址位于西晋东莱郡掖县北即今烟台莱州市北,或曰黄帝后裔所建,任姓。寒浞曾封其子浇于过,后为少康所灭。

4.有鬲

《史记》卷二《夏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杜预云国名,今平原鬲县也。”[3]则有鬲故址约位于今德州市南,或曰皋陶氏后代,偃姓。夏初,为夏之与国,太康失国后,曾保护过夏朝贵族,后又大力支持少康复国。此后不见记载,或亡于夏商之际。

5.逢国

由前引《左传·昭公二十年》之杜预注,知逢国为商代方国,由伯陵建立,姜姓。商周之际为蒲姑所灭。故址大致位于今淄博周村区东南⑥。

6.观国

《左传·昭公元年》载:“过则有刑,犹不可一,于是乎虞有三苗,夏有观、扈。”杜预注曰:“观国,今顿丘卫县。”[1]查《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兖州东郡辖观县,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夏有观、扈,世祖更名卫国,以封周后。”[5]检《晋书》卷十四《地理上》,司州顿丘郡,晋分东郡立,辖卫县[7]。则观国故址约位于今河南省濮阳清丰县南。观为夏代之叛国,此后无闻,当为夏所灭。

7.顾国

《诗经·商颂·长发》有“韦顾既伐,昆吾夏桀。”[8]夏代末期,汤攻桀前,先消灭了一些亲夏的方国,顾为其一。《左传·哀公二十一年》云:“公及齐侯、邾子盟于顾。”杜预注:“顾,齐地。”[1]则鲁哀公二十一年(前462年)时顾国故地已归齐有。顾国故址大致位于今聊城莘县南。

(二)立国于夏、商而存续至齐建国后的古国

1.莱国

莱,即前述于太公就国时与之争营丘者也。其渊源为何?安康出土的史密簋铭文云:

史密司玄族人釐(莱)白(伯)、僰□,周伐长必。[9]

《诗经·商颂·长发》曰:

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8]

《史记》卷三《殷本纪》曰:

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3]

商族以玄鸟为图腾,商的始祖契被称为玄王,而莱人被归为玄族,契的子孙中有以来为国号者,来即莱,则莱很可能是殷契后裔建立的国家。

《水经注》卷二十六《淄水》条载:“淄水迳莱芜谷。”[4]经王献唐先生考证,此莱芜谷在今淄博博山区,为莱人的分布区域。⑦《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曰:“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张守节正义云:“汉为夷安县,属高密国。应劭云故莱夷维也。”[3]夷维即今潍坊高密市。《左传·襄公六年》曰:“王湫帅师及正舆子、棠人军齐师,齐师大败之。”杜预注曰:“棠,莱邑也,北海即墨县有棠乡。”[1]西晋即墨县在今青岛平度市。博山、高密、平度,三个地方,由西向东渐次展开,而皆为莱国疆域,可知春秋时莱国东界已至山东半岛中部,西界可到淄水流域。莱盖于商代立国,历西周至春秋而不衰,疆域广阔,势力强大,可谓齐国东境之劲敌。管仲云“齐,夷莱之国也。”[10]莱为东夷,齐国亦属东夷,然齐自建国肇始,即为西周军事移民的产物,相对而言,莱是土著,齐却只能称作初到异乡之异客了。

春秋之前,面对莱国的强大威胁,齐国总体采取防御态势。齐桓公改革成功后,国力大增,开始发动对莱的大规模战争。历惠公、灵公两代,终能于前568年吞灭莱国。

2.纪国

《左传·隐公元年》杜预注云,“纪国,在东莞剧县。”[1]《水经注》载,巨洋水东北经剧县故城西,剧县即古纪国;[4]《续汉书·郡国志》北海国条,云剧有纪亭,古纪国[6];《太平寰宇记》言之更详,“纪国,古纪侯之国,姜姓也。今废城在西南,剧南城故国,汉曾为剧县焉” ;[11]《读史方舆纪要》则曰“寿光县东南三十里有剧城,亦曰剧南城,春秋时纪国地”[12],则纪国为姜姓,商代已立国,故址约位于今寿光市南纪台镇一带。⑧

纪、齐间历史积怨甚深,纪侯曾进谗言于周夷王,夷王烹齐哀公而立胡公,胡公被迫迁都蒲姑,并引发三十多年的内乱,此可谓国耻家仇。齐襄公五年(前693年),齐伐纪,取其三邑;三年后,齐军攻下纪都,纪国灭亡。

3.莒国

有学者推测莒国可能自夏朝时即作为方国存在,却无直接证据;甲骨文中屡见莒国,且对商时叛时服,则商代已有莒国当无疑义。据《史记》,嬴姓后裔有莒氏,杜预《春秋释例》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13]莒国盖于此时重新受封。

莒国疆域最盛时大致相当于今安丘、五莲、诸城、莒县、沂水、胶州、胶南等县市间地域,亦可谓“东夷之雄”者。⑨莒国西与齐国相邻,西周时就经常遭受齐国的威逼,甚至因此而迁都避祸。⑩春秋初期,莒国事齐,后又事晋,于是齐以“莒恃晋而不事齐故”伐之。[1]出于无奈,莒国只得在服从晋国的同时与齐、楚来往。然周旋于大国之间并非易事,鲁襄公十六年(前557年),莒公竟因“通齐、楚之使”而被晋所拘执,转而跟从他国伐齐,齐国随后遂对莒国进行不断的报复性攻伐。后越国兴盛,莒国又面临新的威胁。至战国时期,莒国如同其他小国一样,终难免国势日削的命运。

《战国策》云:“邾莒亡于齐。”[14]《墨子》曰莒亡于齐、越,孙诒让《墨子闲诂》据《墨子》《战国策》认为莒为齐所灭。《史记》则云:“楚简王元年,北伐灭莒。”[3]莒究竟亡于楚或亡于齐,至今有争议,但从《战国策》已经把莒归为齐地看,莒的国土终被齐所吞并,当是无疑的。

4.谭国

《春秋·庄公十年》曰,“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 《左传》曰,“谭子奔莒,同盟故也。”杜预注曰,“谭国在济南平陵县西南”。[1]《路史·后纪七》云:“少昊之裔伯益之后有谭等十八国,皆赢姓。”[15]则谭国为嬴姓,少昊之后裔,此与莒国同,故址位于西晋济南郡平陵县西南,即今济南章丘市西。谭国亡后,其君奔莒,因莒不仅是盟国,更是同姓国。莒于商代建国,谭盖亦如此,即商、莒、谭同为少昊后裔,皆属东夷部族,同宗同源易相与,故商代嬴姓多显,莒、谭受封为诸侯,周武王灭商后又存续之,至春秋时亡国。

齐桓公灭谭后,为显示道义形象,一度在形式上保留谭国而不直接占据其土地,使之成为齐国的附庸,至春秋中后期方逐渐纳入齐国版图。

5.杞国

《史记》卷三十六《陈杞世家》曰:

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司马贞索隐引宋忠曰:“杞,今陈留雍丘县。”[3]

则杞为姒姓,夏禹后裔所建,商时已立国,其地东汉时为陈留郡雍丘县,即今河南省开封杞县。殷周之际绝祀,周武王于牟娄(今诸城市一带)寻得禹之后人而使其绍杞封;至西周末年,王室衰微,杞国面临宋、郑、卫等强国侵扰,在河南无法立足,于是东迁故地牟娄,仍称杞国,此即春秋时期的杞国。后“莒人伐杞,取牟娄”[1],杞被迫北攻州国而占据淳于并以之为都城,州国国君逃往曹国而不归。鲁僖公十四年(前640年),齐率“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1],杞国又被迫迁都缘陵(今潍坊昌乐县南);再至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因晋与杞为亲戚之国,晋出面召集齐、鲁、宋等诸侯为杞修整淳于城,杞复迁旧都。楚惠王四十四年(前445年),北伐灭杞,而杞地却终归齐国所有。

7.遂国

《春秋》云,鲁庄公十三年(前681年)“齐人灭遂”,杜预曰,“遂国在济北蛇丘县东北。”[1]又,《史记》卷三十六《陈杞世家》裴骃集解引杜预曰:“遂,舜后。盖殷之兴,存舜之后而封遂,言舜德乃至于遂也。”[3]则遂国为舜后裔所建,妫姓,商代已立国,西周存续之,至春秋时为齐国所吞灭。遂国故址位于西晋济北郡蛇丘县,即今泰安宁阳县西北。

8.薛国

《春秋》曰,鲁隐公十一年(前712年),“滕侯、薛侯来朝”,杜预曰,“薛祖奚仲,夏所封。”又曰“薛,鲁国薛县。”[1]《史记》卷三十六《陈杞世家》曰:“滕、薛、騶,夏、殷、周之间封也,小,不足齿列,弗论也。”司马贞索隐曰:“薛,奚仲之后,任姓,盖夏、殷所封”。[3]则薛,任姓,始祖为奚仲,或为黄帝之后裔,夏或商时已立国。其故址于西晋时为鲁国薛县,即今枣庄薛城区。

西周初期,薛与鲁联姻,并依附于周王室,故国虽弱小,却得以存续。春秋时,薛多次响应晋的召集,同时也周旋于齐、宋之间,于大国缝隙中求生存,勉强维持而已。至战国时期,薛积弱已久,终为齐所吞灭。

(三)建国于西周的齐地古国

1.曹国

据《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叔振铎于曹,裴骃集解引宋忠曰,曹即“济阴定陶县”。[3]则曹为姬姓国,故址位于今菏泽定陶县西。西周时期,曹国政局动荡,多有祸起萧墙之事,国运不昌。至春秋,东有齐,南有宋,北有晋,处大国之间而备受欺凌。齐桓公称霸时,曹臣服于齐,随其南征北战;后又为晋的附庸,进而弃晋侵宋,兵败无功、元气大伤。宋随即报复,据《左传》,鲁哀公八年(前486年)春,宋伐曹,灭之。大部分国土入宋,部分归齐,后齐灭宋,曹地入齐。

2.滕国

据《左传》,“管蔡郧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杜预注曰,“十六国皆文王子也”。[1]徐广亦曰,“文王之子为侯者十有六国。”[3]而《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载,沛郡公丘县,“故滕国,周懿王子错叔绣所封。”颜师古注引《系本》,“错叔绣,文王子。”[5]虽有班固一家异义,众议仍以滕国为周文王子错叔绣之封国。滕国故址位于西汉沛郡公丘县,即今枣庄滕州市西南。1978年,在东滕城附近的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一组西周时期滕国铜器,其中有一件的铭文标明为祭祀“滕公”所用的祭器。此或可暗示滕国一开始就建都于此。

春秋时期,滕为宋之附庸,而仍难免于宋之攻伐。战国初期,滕曾被越国所灭,越人南还后复国,然国势更弱,国土不过“绝长补短五十里”而已。[16]约前300年,宋康王灭滕,滕国土地并入宋国,后齐湣王灭宋,滕地属齐。

3.郜国

郜,亦为周文王之子的封国。据《春秋》,鲁隐公十年(前713年),鲁、郑、齐三国伐宋,鲁军败宋师而取郜,杜预曰,“济阳城武县东南有郜城”。[1]则郜此前亡于宋,于此时归鲁,后又入齐。《通志·氏族略》言郜为文王第十一子封国,子爵,又言单州成武县有二郜城;《读史方舆纪要》曰郜为宋之附庸,且详载南、北二郜城之事。则郜国故址位于西晋济阳郡城武县,即南宋单州成武县,今菏泽成武县。

4.郕国

据《春秋》,隐公五年(前608年)“秋,卫师入郕。”杜预注曰:“郕,音成,国名。”《左传》曰:“卫之乱也,郕人侵卫,故卫师入郕。”杜预注云:“郕,国也,东平刚父县西南有郕乡。”[1]《史记》云,武王“封叔武于成”,司马贞索隐引应劭云,“武王封其弟季载于郕。”[3]则郕为姬姓国,为周文王之子叔武的封国,应劭误记为季载。《读史方舆纪要》及顾栋高《春秋大事表》皆谓郕国故址在今济宁市汶上县西北,《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及《路史·国名纪》则谓东汉济阴郡成阳县有古郕国,即今菏泽鄄城县一带。杨伯峻先生据考古资料疑郕先封于周王畿内,东迁后改封于山东,故城当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附近。卫国内乱时,郕曾侵卫,而郕为小国,应距卫较近,若在宁阳或汶上,似显遥远,若在范县,更合情理。鲁庄公八年(前686年)“夏,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1]其地入齐。

5.阳国

《周金文存》卷二《叔姬鼎》录铭文曰:“叔姬作阳伯旅鼎,永用。”[17]叔姬为阳伯之女,故阳为姬姓国,然始封者无从稽考。《春秋》云,鲁闵公二年(前660年)“齐人迁阳”,杜预曰,“盖齐人逼徙之。”[1]。《读史方舆纪要》云:“沂水县南有阳都城,故阳国。或曰,阳国本在今益都县东南,齐逼迁之于此。”[12]则阳国原在清代益都县东南即今潍坊青州市一带,后被齐国强制迁至清代沂水县南即今临沂沂水县西南,阳国故地并入齐国。

6.州国

据《春秋》,鲁桓公五年(前707年),“州公如曹”,《左传》释曰:“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杜预注云:“淳于,州国所都,城阳淳于县也,国有危难,不能自安,故出朝而遂不还”。[1]《世本》曰,“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18]则州国,姜姓,炎帝后裔,因其都淳于亦名淳于国,州公即淳于公;国有难而君出不还,先到曹国,翌年到鲁国,从此流亡异邦。据《史记》,孔子传易,五传而至淳于人光羽,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曰:“淳于,国,在密州安丘县东三十里,古之州国,周武王封淳于国。”[3]似夏或商时已有州国,周武王时于其故地封淳于国,即地同而国异,异代之二国也。然淳于为都城却无疑义。春秋时的州国或淳于国为周武王所封,从后来杞国以淳于为都来看,州国当在国君出走后不久为杞国所灭,杞地终为齐所有,淳于自然亦在齐境内。州国故址位于西晋城阳郡淳于县,即唐代密州安丘县,今潍坊安丘市东北。

7.鄣国

据《春秋》,鲁庄公三十年(前667年),“秋七月,齐人降鄣”,杜预曰:“鄣,纪附庸国,东平无盐县东北有鄣城,小国孤危,不能自固,盖齐遥以兵威胁使降附。”[1]《通志·氏族略》言,“齐太公支孙封于鄣,为纪附庸之国,今密州有古鄣城,为齐所灭”,[19]则鄣国当于西周时封建,春秋时为纪国之附庸,后为齐国吞并。鄣国故址位于西晋东平郡无盐县即今泰安东平县东。

8.宿国

据《春秋》,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九月,及宋人盟于宿”,杜预曰:“宿,小国,东平无盐县也。”[1]《左传》载:“任、突、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司,以服事诸夏。”杜预云:“大皞,伏羲。四国,伏羲之后,故主其祀。”[1]又据《风俗通义》,西周封风姓后裔于宿。则宿国为周武王封太昊后裔所建,风姓,故址位于西晋东平郡无盐县即今东平县南。到鲁庄公十年(前683年),“三月,宋人迁宿”[1],而《元和郡县志》云河南道泗州宿迁县为“春秋时宋人迁宿之地”,[20]则宿国被宋强迁至此,其在东平之故地为宋占有,齐灭宋后终归齐有。

9.祝国

据《史记》,武王灭商后,追思先圣王,封“黄帝之后于祝”,张守节正义引服虔曰:“东海郡祝其县也。”[3]则祝为黄帝后裔封国,任姓,故址位于西晋东海郡祝其县即今泰安宁阳县西北。《竹书纪年》载,前768年,齐庄公灭祝,其地入齐。

(四)其他齐地古国

1.向国

《春秋·隐公二年》曰,“夏五月,莒人入向”,《左传》曰:“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1]莒国国君所娶向国公室女为姜氏,前引《世本》亦言向国为炎帝之后,则向国为姜姓明矣,其故址位于今日照莒县南。向国为莒所灭,齐灭莒后入齐。

2.夷国

《左传·隐公元年》载,“纪人伐夷”,杜预曰:“夷国,在城阳庄武县。”[1]《世本》云:“夷,妘姓”,[18]古时夷多用为泛称,此为特指。则夷国为妘姓国,故址位于西晋城阳郡庄武县,即今青岛即墨市西。夷国此后不再见于经传,盖当年即为纪国所灭,齐灭纪后,夷地入齐。

先秦时期齐地古国之可考者的变迁简况略述如上。概而言之,齐地古国中,夏代立国者甚少,姒姓又少于东夷,且不能传国久远;商代立国者众,东夷土著居多,间有先圣后裔获封,且多能存续至春秋;西周多立同姓国,亦新封或续封姜姓等异姓国,国祚往往延至春秋战国。在明确各个古国具体情形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夷夏关系变动之背景加以对比分析,或可发现其地理分布的一些特点。

二、先秦齐地古国之分布格局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区和冲积平原区可以分为东西两个大区,大体上可用黄河中游和黄河下游作为界划,对应为新石器时代的两个文化圈,即西部的华夏文化圈和东部的夷人文化圈。从已发现的考古资料来看,东夷的原始社会文化,并不比同时期的中原华夏文化落后,在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夏商之前,东夷的主要分布区域大致与考古学上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相吻合,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全境、河北省南部、河南省东部、安徽省东北部及江苏省淮河以北地区。夏商以来,这一地区泰沂山脉以西的部分逐渐融入华夏文化圈,而古文献所见“东夷”概念的实指地域乃渐次向东推移,所谓“九夷”即指称北起泰沂山区、南至徐淮一带的轴线以东地区的土著夷人部落或小方国。则齐地全为东夷活动范围,而其地域内河流水系又以泰沂山脉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北有济水、淄水、潍水流域,东南有沂沭流域,西南为汶泗流域,皆为东夷活动的主要地域。

夏与东夷关系密切。《国语·鲁语上》曰:“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韦昭注谓:“此上四者,谓祭天以配食也。”[21]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有虞氏与夏后氏皆以黄帝和颛顼为祖神,可见二者渊源颇深。再者,夏与东夷之间发生过激烈的权力斗争,东夷首领伯益曾干夏启之位,后羿又曾短暂代行夏政,少康亦赖东夷有鬲氏协助而得复国。可见二者地理相邻且联系紧密。此中涉及到多个夏代齐地古国,斟灌与斟鄩为夏同姓方国,寒、过与有鬲同属东夷,斟灌、斟鄩与寒国在今潍坊市一带,过在今莱州市一带,有鬲则在今德州市南。斟灌与斟鄩支持仲康,而被寒浞所灭;过为寒浞之子封国,后为少康所灭;有鬲虽为夷类,却成为少康反攻的根据地,概因地处鲁西北而易受夏文化浸润之故。夏在中世之前政治中心实在今山东、河北、河南三省间而以山东为中心,其东南有与国顾国而西南灭叛国观国且与东夷在今山东中部、东部进行反复较量皆在情理之中。夏的势力曾一度深入东夷腹地,北而临近渤海为益都、寿光,东接潍县,南为安丘,再南为诸城,建立起一条防夷阵线,山东东部半岛,依旧是夷区,东夷文化占主流,此线以西地区虽亦属夷区,却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而渐成华夏之一部。

少康复国后,曾一度制服东夷。夏末孔甲以来,国势日衰,东夷不再宾服。“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1]“桀克有缗以丧其国”,[1]东夷离心,夏因之而亡,商由之而兴。

齐地古国的分布格局与夷夏关系形势密切相关,前者可谓后者之直观反映。夏代活动于齐地者几乎全为东夷部落,夏族势力只能于潍水流域有零星的点状分布,旋即湮灭,难有作为,此时夷胜于夏;商代分布于齐地者多为东夷之方国,商人虽未于潍淄流域封建同姓诸侯,然薄姑、逢等已听命于商,且能对泰沂山脉以西地区施加较大影响并逐渐向东扩展,此时夷夏大体平衡;西周不仅基本控制齐地之泰沂山脉以西部分,且封姜太公于齐以掌握山东中部,而莱国之外的齐地东夷方国都臣服于周,局面发生实质性变化,夏终胜于夷。此后,齐国疆域逐渐扩展,齐地古国先后并入齐国,夏或商时立国之姒姓国或东夷古国尽入于齐,西周时分封之姬姓国亦多入于齐,山东中部、东部皆入齐国版图,鲁西南大部亦为齐国所有,甚至华夏中心所在的豫东地区也入于齐,齐国遂臻于极致。

三、先秦齐地古国与齐国疆域之变动

西周时的齐国,疆域几无变动,地方不过百里,管仲所谓“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只是周王室在淮夷反叛的形势下所授予齐国遇有周边叛乱而得行使征伐权的地域范围而已,并非周成王时齐国所能直接统领之地域。尽管如此,其中所指出的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湖北省黄冈麻城市、北到滨州市无棣县的空间四维,正与前文所述之东夷核心分布区域大体吻合,应非临时随机所得,当有其自然地理形势及当时齐国周边各国家、部族之势力格局的事实依据,而这又对未来齐国疆域的扩展具有一定的预见意义。

平王东迁,周室衰微,无力控驭四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初期,齐国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齐庄、僖于是乎小伯”,[21]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大国。至齐襄公时期,开始进行对外扩张。

齐首先以“复九世之仇”为借口向东攻伐纪国,至前690年而吞灭之。若继续向东,则为地大势强之莱国,齐一时无力攻之,于是转而向西寻找目标。前686年,齐攻灭姬姓郕国,使其西南之疆土深入今河南境内。然需要指出的是,此时齐国的疆土并非是与临淄连成一片的整齐划一的格局,而是许多城邑与其他国家犬牙交错,正如王献唐先生所比喻之“插花地”形式。故而从整体上看,齐国的疆域仍难称广阔。

《管子·小匡》载:

既反其侵地,正其封疆,地南至于岱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海,东至于纪随,地方三百六十里。[10]

《国语》中亦有类似记载,只是“岱阴”作“陶阴”,“海”作“河”,“纪随”作“纪酅”。此乃齐桓公即位初年归还了鲁、卫、燕六座城邑后的齐国疆域范围,南到泰山以北,北到渤海湾,西至济水,东到临淄附近,方圆不过四百里。此时齐国的疆域依旧有限,尤其是向东几无进展,确如顾栋高所言“桓公初年,齐之东向地甚狭也。”[23]

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国力日渐强盛,故能开疆拓土、吞并多国,桓公时灭国可考者有:前684年西向灭谭,前677年西南向灭遂,前664年西南向降服鄣国,前660年东南向迁阳国而占有其地。后又经“东救徐州,分吴半;存鲁蔡陵,割越地,南据宋郑征伐楚,济汝水,逾方城”,[10]齐国遂有“方五百里”的疆域范围。

齐桓公薨后,齐国一度陷入内乱,暂时无暇外顾。到春秋中、晚期,重新开始对外扩张,矛头直指莱国。经惠公、灵公两代人的努力,到前567年终于吞灭了莱国,齐国疆域遂向东大为推进。《左传·昭公二十年》载:

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也多矣。杜预注曰:“聊、摄,齐西界也,平原聊城县有摄城”;又曰:“姑、尤,齐东界也,姑水、尤水皆在城阳郡东南入海。[1]

《晏子春秋·内篇》也有同样记载。姑,即大姑河,尤,即小姑河,其水在平度市东,南流入海。鲁昭公二十年即齐景公二十六年,前522年,齐国疆域扩展至今冠县、临清市以东,平度市以西的地区。此后,景公又攻灭东莱,东莱盖以今烟台龙口市为中心而包括今胶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至此齐国之地遂“东至于海”矣。另外,齐国还吞灭了介、牟等小国,莒国大部也入齐,于是胶莱河以东包括今胶东半岛在内的绝大部分地域全部纳入了齐国的版图。到春秋晚期,齐国疆域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泰沂山脉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河北省沧州市以南的部分地区及鲁西南的部分地区,相比其始封之地增广不啻几十倍矣。

齐国疆域扩展的过程即为兼并吞灭与其同时之齐地古国的过程,夏或商时立国之姒姓国或东夷古国尽入于齐,西周时分封之姬姓诸侯亦多入于齐,山东中部、东部皆入齐国版图,鲁西南大部亦为齐国所有,甚至华夏中心所在的豫东地区也入于齐,齐国遂臻于极致。在此过程中,土地归于齐,人民入于齐,则其地其人之文化因素亦化入齐,齐文化便逐渐孕育而成了。

四、余论

司马迁云,“泰山之阳曰鲁,泰山之阴曰齐”,“齐带山海,膏壤千里”,[3]此乃齐景公时之齐国,非周武王始封时之齐国,亦非八百余年齐国历史中大部分时间之齐国。齐之为齐,肇自薄姑之故地,渐行开拓,至春秋中后期方成规模,此间纷繁曲折,难以备述。在齐国发展的过程中,泰山以北不只有齐,还有谭、纪、莱、州、杞、向、莒、夷等方国。其国人皆为东夷土著,有国者除杞为夏族姒姓外,余者都是炎帝之后姜姓或东夷之姜姓、嬴姓、妘姓,以炎帝后裔姜姓所统治之东夷齐国代表周室经略山东,可谓匠心独运、别出心裁。泰山以南也不仅有鲁,还有遂、鄣、宿、祝、曹、滕、薛、郜、郕、阳等方国,虽亦属东夷故地,却早受夏商中原文化之熏陶而趋向华夏化了,因而周室多封建同姓国于此,姬姓由之独大,他姓不过点缀而已。此等诸国大致从东向西渐次并入齐国,齐国疆域遂能“自泰山属之琅琊,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3]

齐地范围内的古国,或属夷或属夏,分布排列之格局亦即夷夏关系之形势,华夏东向进取而东夷西向面对,激烈碰撞之后归于融合,夷不再是夷,夏亦非原来之夏,新的文化模式从中生成。齐国自商文化色彩浓厚的济水、淄水流域东西并进,于疆域扩展之中以强势之周文化整合旧有之传统东夷文化及商文化,兼容并包、鼎调五味,地域特色强烈的齐文化遂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任继愈先生曾划分过四个文化区域,其中,邹鲁文化以鲁文化为主,对西周文化传统、宗法制度继承最多,是儒家发源地;而燕齐文化,发轫于齐国稷下,后转输于燕,齐学对西周宗法制采取半保留半否定的态度。其论确然通达。周振鹤先生亦有相关论述,而对燕齐区域之定位相近。燕齐文化区南接邹鲁,西邻三晋,对比之下,特色更为鲜明。工商型的颇具海洋文化之开放性、包容性的齐文化先后吸纳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兵家、术士、方士等百家之学,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和百家融合的主要基地。“天下谈客,坐聚于齐。临淄、稷下之徒,车雷鸣,袂云摩,学者翕然以谈相宗”。[24]齐文化可谓海纳百川、博大精深矣,然却终未成为统一中国的主导文化。经济富庶的齐地生长出的尊贤尚功、开放变通的齐文化在齐国灭亡后渐于鲁文化合流而边缘化,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秦代以后,齐地常为一郡或数郡之区划,国已不再,齐风犹存,世易时移,齐风犹行,考诸史籍,其例多矣。时至今日,齐地区域与山东省其他地区在经济、文化各方面仍有较为明显之区别,其中微妙差异,实可为施政、理民、处事之借鉴也。

注释:

①郭沫若先生认为齐“盖殷商时旧国,周人灭之,别立新国而仍其旧称也。”即商时已有齐国,然其具体地望现无从稽考。详见郭沫若著:《卜辞通篡》,第463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6月版。

②本文所涉古今地名之地望对应,均依据谭其骧先生所主编之《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版)的相关部分,后面不再一一出注。

③《汉书》卷二十九《地理志下》曰:“至周成王时,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是为太公。”颜师古注曰:“武王封太公于齐,初未得爽鸠之地,成王以益之也。”班固据丞相属朱赣对西汉成帝时各地风俗的条论认为周成王时周公东征攻灭参与叛乱的薄姑后方以其地封师尚父而建立齐国,非武王封建齐国;颜师古则仍认为武王封太公于齐,成王时只是以薄姑故地增益齐之封地而已。见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1659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

④详见常兴照等:《商奄、蒲姑钩沉》,《东夷古国史研究》第二辑,第115页,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1月版。

⑤对于营丘具体之所在,学界至今尚存争议。主流观点是营丘即临淄,非主流观点是营丘即昌乐;2009年,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发掘后,依据其中所发现的铭文,一种观点认为其即为营丘遗址。关于陈庄遗址发掘的详细情况,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存发掘简报》,《考古》,2011年第2期。

⑥20世纪80年代,在对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姜集乡刘台子村西周早期墓地的发掘中,出土了刻有铭文的逢国青铜器,是逢国于商周时期在这一带存在的有力佐证。详见陈骏:《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9期。

⑦详见王献唐著:《山东古国考》,第166页,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11月版。

⑧1983年,寿光古城镇出土一批铜器和陶器,为商代晚期器物,详见贾校孔:《山东寿光县新发现一批纪国铜器》,《文物》,1985年第3期。则最迟于商代晚期,纪已立国,且可确定其故址就在今寿光市南。

⑨清人顾栋高引赵孟何之言曰:“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其为患不减于荆、吴。自入春秋,未有入人之国者,而莒入向;未有取人之地者,而莒取杞牟娄,放恣无忌。”详见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三十六《春秋鲁邾莒交兵表》,第2119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⑩详参孙敬明:《莒史缀考》,《东夷古国史研究》第二辑,第48页。

[1]杜预.春秋经传集解[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容庚.商周彝器通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司马迁.史记[Z].北京:中华书局,1959.

[4]陈桥驿.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班固.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1962.

[6]司马彪.续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1965.

[7]房玄龄.晋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4.

[8]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张懋镕.安康出土的史密簋及其意义[J].文物,1987,(7).

[10]赵守正.管子注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11]乐史.太平寰宇记[Z].北京:中华书局,2000.

[1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Z].北京:中华书局,2005.

[13]杜预.春秋释例[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4]刘向.战国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5]罗泌.路史[Z].北京:中华书局,2010.

[16]万丽华(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7]邹安.周金文存[Z].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78.

[18]秦嘉谟(辑补).世本八种[Z].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19]郑樵.通志二十略[Z].北京:中华书局,1995.

[20]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Z].北京:中华书局,1983.

[21]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2]许伟遹.吕氏春秋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3]顾栋高.春秋大事表[Z].北京:中华书局,1993.

[24]周密.齐东野语[Z].北京: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辑:李志红)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Qi foundation, its territory was small and narrow. Through the efforts of several generations, Qi gradually expanded outward later and reached its peak after King Min defeated Song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the various historical stages since the Xia dynasty, there were many ancient states within Qi's territory. People of these states were all Dongyi indigenous inhabitants, but their ruling families and surnames were different. The majority of them were people surnamed Jiang as the descendants of Yan Emperor or Dong Yi and the people surnamed Ying of Dong Yi. Then people surnamed Ji of Zhou clan came, as well as the people surnamed Gui as the descendants of Shun Emperor and People surnamed Ren as the descendants of the Yellow Emperor. With the change of the ethnic relationship between Dong Yi and Hua Xia,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se ancient states showed some characteristics; the states eventually became a part of Qi, and the ancient culture factors gradually gathered and blended, finally evolving into the Qi culture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Pre-Qin period; ancient states in the Qi region; change; distribution; Qi’s territory

2013-09-17

吴庆(1982-),男,汉族,山东莱芜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讲师,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魏晋政治史、山东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K2

A

(2014)02-0064-10

聊斋及淄博地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东夷齐国
朱舜水“东夷”褒贬的初衷与苦衷
老马识途
奢华万乘国 齐地玛瑙红——齐国玛瑙器艺术欣赏
齐国强 作品
临沂开发区建起东夷文化博物馆
秉笔直书
从莒地岩画看东夷人的崇日文化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仙君泡妞记
《齐国军事史》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