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景德镇与代尔夫特四百年际遇

2014-07-14张凌云

艺术评论 2014年6期
关键词:青花瓷景德镇瓷器

在16世纪,从欧洲到亚洲是遥远的距离,然而却有两个城市被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景德镇与荷兰代尔夫特。因为陶瓷,这两个城市已经有了四百年的际遇,景德镇与代尔夫特的关系更像是技术和审美的交流关系。

代尔夫特是欧洲的“景德镇”,因为它完全传承了中国明朝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绘制技术。 2012年的初秋,当我踏进这座宁静的古城,扑面而来的竟是一种熟悉的气息。带着一种难以言传的惊喜走在代尔夫特的大街小巷,青花元素无处不在。这里俨然是另外一个景德镇!橱窗里、商店里、餐厅里,处处都有青花瓷的应用,就连马路上也铺着绘有青花的指路砖,踩上去竟有重重疏离的现实感。青花在一个完全不同语境的异国得到了全方位的安放。

瓷器初始——景德镇

中国的瓷器生产比欧洲早了 1000年。当中国人已经清楚地认识陶与瓷的区别时,欧洲人还简单地只用一个 “stoneware”即陶器或炻器来表达。等他们真正触摸到中国瓷器,才惊讶地发现世界上竟然有比 “stoneware”更加精美的东西,它们来自遥远的昌南 (景德镇 )。于是,根据 “昌南”的中文发音,创造出 “china”(瓷器 )这个词,并以此称呼整个中华大地。公元 1712年,当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在一封发往欧洲的信中向他的朋友表达第一次踏上景德镇土地时的惊诧,“白天从火焰和烟气的形状,就能看出它的轮廓;而夜晚,这里被火光包围,仿佛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神秘而美丽。 ”

从来没有一个城市能像景德镇一样,依靠一种产业维系生存十个世纪而没有中断。为了运输和搬运方便,长期以来,景德镇沿河建窑、沿窑成市,整个城市沿着昌江两岸,呈长龙形延伸。昌江因此成为景德镇城市的动脉,流经镇上的昌江,带来了上游的制瓷原料,又带走烧好的瓷器。这些瓷器用木船装载,顺昌江而下,进鄱阳,入长江,在泉州和广州再装上海船,运往中东和欧洲。景德镇从来没有过城墙。当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忙于修筑城墙的时候,景德镇却敞开胸怀,把它的物产运往世界。“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是对景德镇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瓷器品种的极大丰富,使中国的制瓷工艺水平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中国的瓷器大规模出口到欧洲和美洲,从明代嘉靖年间一直持续到清代末期。

景德镇瓷器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品质,从使用金属器皿、陶器和木制器皿转变成为使用更为先进耐用的瓷器,西方人的生活用具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德国迈森到英国韦奇伍德,从法国里摩日到荷兰代尔夫特,这些欧洲瓷业的佼佼者无一不是从仿制中国瓷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尤其是对景德镇高温硬质青花瓷的仿制。青花瓷的出现使中国结束了单色釉的局面,从而进入彩绘瓷的时代,也真正使景德镇名扬四海。无论是官窑的正襟危坐还是民窑的自由烂漫,强烈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明代官府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专门为皇家制作陶瓷。不计成本的“贡品文化”成就了景德镇的辉煌,使得这座城市缺乏内在的活力,在工业时代迅速滑向衰败。历史上景德镇的发展,充满着官家皇权气息,器不厌精,工本不计,处处显示的是皇家的气派。

曾几何时,“景德镇”三个字是一块陶瓷界的金字招牌。景德镇的辉煌,对于大部分当地人来说,恍如隔世。今天的景德镇在经过传统产品式微、设计观念陈旧、销售渠道衰落、市场低价混战、瓷业的生产竞争力江河日下的系统性紊乱,已经成为繁荣与衰败、骄傲与痛苦的矛盾体。

当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将“瓷都”的称号授予潮州,这无疑是对景德镇最粗暴的讽刺。对于景德镇人来说,是被迫将自己的伤口以这样一种方式,一览无遗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古窑拆掉了,古遗迹清理了,古作坊、古里弄、古窑砖房美丽的古镇几乎要消失了。在市场经济下景德镇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危机。辉煌的历史造就了沉重的负担,十大国营瓷厂仿佛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取代的是零散的家庭作坊式的原始手工生产模式,目前在景德镇没有一家可以代表千年景德镇的陶瓷工厂。在这个工业化的时代,景德镇是产业竞争的失败者!

而在荷兰,四百年前千辛万苦用尽各种手段学习模仿景德镇青花瓷的代尔夫特却是另一番情景。

后起之秀——代尔夫特

17世纪,当大量的中国景德镇瓷器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运输到欧洲的时候,在白色胎体上装饰蓝色花纹的青花瓷强烈吸引了欧洲贵族,在当时的荷兰也极受欢迎。尽管由于货运路途遥远,价格昂贵,欧洲的上流社会依然风靡收藏这种“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东方精品,订单日益加大。但是随着中国战事不断,这些订单很难保证到货,荷兰人开始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国家生产这种瓷器。

“皇家代尔夫特”陶瓷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1653年,王室派专人在位于荷兰海牙附近的小城代尔夫特筹建陶瓷厂,为王室定制陶瓷。这里曾经活跃着 32家陶瓷制造厂,并被称为欧洲的“景德镇”。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皇家代尔夫特是 17世纪荷兰唯一留存至今的陶瓷工厂,因400多年前成功模仿中国景德镇青花瓷,从制作技术和绘制技术上能够生产几乎类似景德镇的青花瓷,世人均视它为荷兰的重要标志。代尔夫特陶瓷更影响后来欧洲陶艺的发展,与风车、郁金香一样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悠久文化,如今已经成为荷兰的国宝之一。

在那个时代,想要在荷兰生产出同景德镇一样精美的瓷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进口了景德镇的陶瓷白釉和青花颜料,仍无法烧制和景德镇一样的瓷器,因为瓷器的质量和土坯有着密切的关系。景德镇的天然高岭土无人能及,而荷兰只出产一种红粘土和白色陶土。于是技师们想尽各种办法,在白色陶土的外面施化妆土,想让荷兰陶也能白皙透明。经过多年的研制,最终烧制出模仿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白釉蓝花“代尔夫特蓝陶”。制陶业因此在荷兰蓬勃地发展起来。从17世纪后半期开始,“代尔夫特”蓝陶的制作工艺在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那时,如能买到一件 “代尔夫特”蓝陶,将被看做是“荣誉、幸福以至财富的象征”。

在最初的阶段,皇家代尔夫特蓝陶多数画面从装饰纹样到绘画方法完全模仿景德镇青花瓷最流行的图案。无疑,代尔夫特是仿制景德镇青花瓷器最成功的。经过几百年的锤炼,慢慢渗入更适合欧洲人喜爱的纹饰特征,以夸张的飞鸟、花卉和蚊虫的方式突出并真实地刻画了春夏季节,同时又描绘了中国式的贵族生活,主题虽为中国风格,却在描绘时使用充满欧洲气息的复杂纹饰,这实质上也影射了当时由贸易带来的中西文化交流。endprint

今天的代尔夫特蓝陶吸收了景德镇瓷器的釉质特点和青花绘制技术,开始尝试研发属于他们自己的釉料及样式,并发明了更多区别于景德镇的器型和不同的用处,也创出了具有代尔夫特陶器特色的精美图案。虽然代尔夫特蓝陶源自对景德镇青花瓷的模仿,但是在绘制上,代尔夫特蓝陶与景德镇青花瓷相较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更多表现明暗色彩对比,实现空间与体积的塑造以再现油画的效果。最让人赞叹的是,伦勃朗的名作《夜巡》被以一比一的尺寸制作为一幅巨型青花瓷砖画。这件作品代表代尔夫特蓝陶目前最高绘画水平,是两位已经退休的老画师从 1999年开始制作,用了大约一年零两个月时间才完成。为重现伦勃朗的名画,他们共烧制了 480块瓷片。

由于工艺复杂、产品精美及手工绘制等原因,代尔夫特陶瓷工厂出品的蓝陶售价不菲,仅仅一个 10厘米大小的物件,就要卖到近百欧元。欧洲经济的不景气,昂贵的售价使得这样的传统工艺品在近年来也面临着市场萎缩的处境,代尔夫特因此在传统基调中开始寻找新的机遇和可能。除了生产传统的工艺品以及日用品,皇家代尔夫特瓷器厂还定期尝试具有挑战性的艺术项目,邀请新锐设计师进行创新并纯粹的设计,使产品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希望能在悠久的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达到平衡,并欢愉日常的生活。他们已制造了一系列欧式艺术风格的崭新瓷器,绝妙的设计与独一无二的手工绘制已积极融入了日常生活中。

今天的皇家代尔夫特蓝陶工厂似乎更像是一个陶瓷博物馆,集展览馆,博物馆,体验馆和制作工厂为一体,全方位地介绍皇家陶瓷工厂的历史发展进程、制作工序等。人们可以看到蓝陶的整个绘制过程依然秉持传统手工方法,在低温烧制后的素坯上由画工参照指定纹饰手工绘制完成。绘制的方式依然和景德镇一样,首先把纹饰拷贝到素坯上,然后勾线、填色分水。

当欧洲人把收藏中国瓷器尤其是景德镇瓷器作为炫耀财富的手段时,他们的审美意识必然会发生某种潜移默化的转变,虽然已找不到中国明代青花瓷上那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但是那种蓝,仍有一种熟悉的“天涯若比邻”的感觉,依然透露出与景德镇青花瓷极为相似的韵味。

由于欧洲经济的不景气,皇家代尔夫特蓝陶的销量收到极大的冲击,工厂的工作人员慢慢减少,有些产品已经属于停产状态。代尔夫特像是那个 400年前制陶业辉煌过往中仅存的标本,在岁月里慢慢打磨它的光泽。通过近年代尔夫特陶瓷工厂邀请设计师诠释完全不同于传统青花的方式,使我们可以相信它是一粒种子,积蓄着荷兰制陶技术的精华,等待着某个时刻的再度绽放。

结语

我在皇家代尔夫特蓝陶的面容上寻找属于景德镇的线索和依据。与其说是在寻找景德镇,不如说是在寻找能够让景德镇完整的部分,它让我们有机会看到镜子对面的另一个自己。当我们面对物质审视精神,却发现 400年前景德镇某种值得敬畏的东西,竟像一阵风从我们身边经过。这声音渐行渐远,成为一种记忆和不可确定的召唤。

张凌云: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花瓷景德镇瓷器
青花瓷的前世今生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不翼而飞的青花瓷
我的家乡景德镇
中国的名牌瓷器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蒋宇涛??《青花瓷》
高傲的瓷器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