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局部尿激酶溶栓法在内瘘栓塞中应用与护理

2014-06-09解元福李娜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年21期
关键词:内瘘尿激酶动静脉

解元福 李娜

局部尿激酶溶栓法在内瘘栓塞中应用与护理

解元福 李娜

目的:比较三种局部尿激酶溶栓法在治疗内瘘栓塞中疗效,探讨护理方法,以提升溶栓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本医院41例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观察疗效,总结护理经验。结果:41例患者中有20例溶通(48.8%)。其中15例在内瘘栓塞24小时内溶通,5例是在24小时后。内瘘栓塞24小时内溶通率与24小时后相比有显著差异。单独采取内瘘静脉端穿刺溶栓成功率为27.8%,单独动脉端穿刺溶栓成功率为58.3%,动静脉端同时穿刺溶栓成功率为72.7%,三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发生内瘘栓塞后最好在24小时内溶栓,尽可能采用内瘘动静脉端同时多点穿刺局部注射尿激酶溶栓法。

尿激酶;动静脉内瘘;溶栓;血栓形成

动静脉内瘘是目前应用广泛的血液净化治疗血管通路,也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尽管平时患者非常注重对内瘘的保护,依然有些因素会导致内瘘的栓塞,如低血压、腹泻、发热等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等情况。发生内瘘栓塞后需要采取再次内瘘形成术、动静脉内瘘切开取栓术。不仅损伤血管还加重患者经济负担。所以,一但发生内瘘栓塞,先尝试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2009年3月至2014年1月41例采取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患者资料。探讨局部尿激酶溶栓的效果及护理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41例内瘘溶栓病例均为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1例次均经临床确诊为内瘘栓塞,临床听诊内瘘杂音消失,触诊未及震颤,触摸瘘口有条索状内容物。41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30-76岁。透析时间1-11年,内瘘使用时间12-130月,血栓形成时间1-48小时,尿激酶用量为10-20万IU[1]。1例在溶栓过程中穿刺处发生血肿,予及时拔掉针头,重新选择穿刺部位。41例患者中无口腔、皮肤黏膜出血现象,无内脏器官栓塞症状。

1.2 方法

溶栓方法:尿激酶10-20万单位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穿刺部位选择:1穿刺部位选择在栓塞部位的静脉端上方2-3cm,栓塞部位上方10cm左右扎止血带;2栓塞部位的动脉端;3栓塞部位的动脉端和静脉端同时穿刺,栓塞部位上方10cm左右扎止血带。使用注射泵向着血栓方向将药液在1小时内泵完,同时按摩栓塞部位,力度适中,每隔5-10min听诊吻合口部位有无杂音。溶栓过程中注意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出血、肿胀,口腔、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现象,有无发热、皮疹及内脏器官栓塞等不良症状[2]。]尿激酶溶栓成功指标:溶栓结束1至数小时内听诊瘘吻合口出现杂音,或触摸有震颤。满足透析流量200-250ml/min,并能够持续到透析结束。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 观察指标

内瘘溶通的成功率,内瘘栓塞时间与溶栓效果的关系,三种不同穿刺方法溶栓效果的比较。

2.结果

2.1 内瘘栓塞时间与内瘘溶通情况

41例患者中有20例溶栓成功,溶通的例数占总例数的48.8%,内瘘闭塞24小时内溶栓的患者有15位患者内瘘再通,占相应例数的65.2%。内瘘闭塞24小时后溶栓的有5位患者溶栓成功,占相应例数的27.8%。两组溶栓成功率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内瘘栓塞24小时内溶栓效果要好于24小时后溶栓。见表1。

2.2 穿刺方法的选择与内瘘溶通情况

单纯动脉端穿刺给药溶栓溶通例次为7例,所占相应百分比为58.3%;单纯静脉端穿刺给药溶栓溶通为5例,所占相应百分比为27.8%;动静脉端同时穿刺给药溶栓溶通为8例,所占相应百分比为72.7%。三组溶通率经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动静脉端同时给药的溶栓效果要好于单纯静脉端和动脉端给药组。见表2。

表1 内瘘栓塞时间与内瘘溶通情况n(%)

表2 三种穿刺方法与内瘘溶通情况n(%)

3.讨论

发生内瘘闭塞后及时(24小时内)局部尿激酶溶栓,同时在选择穿刺方法时尽量在内瘘栓塞部位的动静脉端多点穿刺给药,这样可以增加内瘘溶通的几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

具体护理措施:1.选择合适的用药部位,尽量避开有侧支血管的穿刺点,以便达到局部较高的血药浓度[3]。2.遵医嘱配置尿激酶的浓度。3.在局部使用尿激酶后注意配合涂抹喜疗妥并按摩栓塞的部位,每隔5-10min使用听诊器听诊瘘口部位。4.有的患者内瘘的再通发生在溶栓后数小时,应注意观察。5.溶栓过程中注意观察局部穿刺处有无血肿,尤其是在按摩栓塞处时注意不要触及针头,以免针头刺破血管导致尿激酶外渗导致血肿。6.溶栓成功后短时会有再次闭塞的现象,为防止再次闭塞,溶栓后需遵医嘱使用全身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4]。7.内瘘的闭塞重在预防,因此平时的健康教育要宣教到位,尤其在夏季时,透析后出汗过多要警惕有效循环不足导致的内瘘闭塞。避免频繁发生低血压。居家自我管理时,应注意发烧大量出汗后,腹泻后及时补充液体,密切关注内瘘处震颤变化情况。若震颤消失,听不到杂音,内瘘疼痛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1]宋岩,李翼军,张壹言,等.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疗效及治疗方案探讨[J].中国血液净化,2007,6(11):600.

[2]叶超阳,陈静.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血栓的形成[J].中国血液净化,2003,(2).9:476-478.

[3]朱光宇,腾皋军,郭金,等.血液透析动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2,11(5):339-341.

[4]孟秀云,姜立萍,杨梅,等.尿激酶不同给药方法对纤维蛋白鞘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100.

R473.6

B

1009-6019(2014)11-0205-01

猜你喜欢

内瘘尿激酶动静脉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肺动静脉瘘38例临床分析及诊治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两种治疗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镇痛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