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籍修复人才智力资源管理研究

2014-05-26丁学淑王晓霞马如宇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人才管理

丁学淑 王晓霞 马如宇

关键词:古籍修复;人才;智力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文明不断进步,技术逐渐革新,中华古籍破损日益严重,急于呼唤优秀的古籍修复人才,如何提高古籍修复人才智力资源管理效能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文章从古籍修复知识转化机理入手,提出了人才专业化、智力资源共享化、智力资源配置合理化等古籍修复人才智力资源管理建议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2-0086-03

收稿日期:2014-01-17

作者简介:丁学淑(1980-),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王晓霞(1980-),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员,副馆长;马如宇(1981-),辽宁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中级,科长。1背景与意义

1.1中华古籍破损严重 需培养修复人才

2007年有统计显示全国有馆藏古籍3,700万册,截至2012年,统计显示全国馆藏古籍量超过5,000万册。[1]这些古籍中超过30%不同程度的破损情况。而目前全国古籍修复人员约有720人,并且现今的古籍修复人员年龄偏大,年轻的极少。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不仅不能挽救破损古籍,更不能延续和发展古籍修复技艺。

1.2中华民族文化发展需求古籍修复人才

社会的发展,需要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那么延续传统文明,发展现代文化,古籍资料是必不可少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如何保护修复古籍,向世界展示我国历史的文明和辉煌,让更多的文明成果被世人分享,让历史文化臻品不断延续,这为古籍修复专业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和发展空间。[2]

1.3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智力资源管理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为古籍修复工作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开发古籍修复管理系统,可以方便建立古籍修复技术数据库,能够将古籍修复技术完整地保存和记录,其中包括修复流程、使用的材料、古籍破损情况及修复后的变化都可以积累起来,以便继续学习和研究。又可以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或者网络与其他古籍修复人才进行交流,彼此共享修复经验。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古籍修复工作相关知识库,让古籍修复技术得以发展和研究。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古籍修复技术和人才的共享,大大解决了当前古籍修复专家较少且分布不均衡的现状,同时也能较好地把握古籍修复质量标准。

2古籍修复知识转化机理

2.1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所谓的隐性知识间的转化是指属于个人的经验,在无形中的传递过程,古籍修复知识的隐性转化主要靠古籍修复人才之间的交流和自我的领悟与提高。古籍修复工作是一个以实践为主的工作,而且修复技术大多以经验形式流传,这些修复经验就是古籍修复人才的隐性知识。在古籍修复人员彼此地交流和学习中,这些修复经验也主要是通过实际观察、模仿的方式来获取。在这个获取过程中,不同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和技术,再把它应用到古籍修复工作中,这就是古籍修复技术的进步、发展与完善,也恰恰就是古籍修复人才的隐性知识间的互相转化。

2.2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化

隐性知识显性外化,也就是对隐性知识进行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在当今古籍修复人才短缺时期,将隐性的古籍修复技术显性化是古籍修复知识转化的一个重要的机理,因为培养更多的古籍修复人才以满足当前古籍保护和收藏的需要势在必行。将修复技术隐性知识显性化写成文稿、书籍,以作为培训教材和参考资料等文字材料,通过课堂或者讲座等传授形式分享给愿意学习者。现今的智能技术,如知识挖掘系统为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了手段,使古籍修复技术的隐性到显性的转化更加容易获取和被接受。

2.3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融合

这是古籍修复技术知识扩散的过程,将零碎的显性古籍修复技术进一步系统化和条理化,将这些技术进行整合并用专业语言表达出来,修复人员的个人经验就上升为组织技术,从而更容易为更多人共享修复技术和创造更新的技术。通过构建的交流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各种会议,将修复人员或机构存储、整理的相关数据、资料,利用分布式文档管理、内容管理和仓储管理等工具实现显性知识组合,并进行系统化的集结和普及。

2.4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化

这意味着古籍修复技术的显性知识转化成为了修复人才的隐性知识,也就是修复技术在修复人才中传播,并将其用到工作中去,摸索创造出更先进的修复技术的过程。修复人员可以通过共享平台、培训、学术会议、座谈及E-Learning等方式学习修复技艺,提高个人修复技术水平。

丁学淑,王晓霞,马如宇:古籍修复人才智力资源管理研究丁学淑,王晓霞,马如宇:古籍修复人才智力资源管理研究3古籍修复人才智力资源管理建议策略

3.1人才专业化

3.1.1政策保驾护航。古籍修复作为一项特殊技术,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尤其是修复后的进一步保护环境。例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修复标准研究室;大型文献修复中心,包括古籍、特藏、线装书,脱酸等修复工作室;成立保护修复人才培训中心。

3.1.2实现持证上岗。为保证和保护古籍修复质量,古籍修复工作人员需要建立资质证书准入制度。虽然在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图书资料业务人员(文献修复师)国家职业标准》。[3]国家图书馆也不定期的举办古籍修复培训班,但是这个标准并没有在大范围内得到接受和落实。同时也由于传统古籍修复理念的影响,人们对于标准的要求不够重视,以致现在多数古籍修复人员资质不够,古籍修复专业技术证书得不到认证,与普通的文献修复师没有任何区别,并没有得到重视,因此应该重新制定古籍修复人才考核标准。在经济飞速发展、现代技术突飞猛进、社会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和公众信息迫切需求的时代,要考虑到古籍修复事业未来的发展和影响、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学历水平等多方面来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要求。要有标准可依,才能使古籍修复人才认识自己的位置,才能促进古籍修复事业的稳步发展。

3.1.3完善高层次教育系统。古籍修复作为一门特殊工种,需要培育和选拔专门人才。我国古籍修复行业从业人员学历偏低,隐性知识转化难,期待高水平、高学历、具有研究能力的人才加入这一行列。[4]古籍修复作为一种特殊技艺,培养人才应该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各地图书馆应该为他们创造实训条件,重视古籍修复人员。

我国古籍修复教育应该说起步比较晚,目前开设古籍修复的专业院校也比较少[5],目前尚不能够像西方国家那样有一个高学历、高水平的古籍修复人才团队。古籍修复要求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古籍修复教育应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分层次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精神,努力提升教育层次,扩大教育规模,完善本科学习系统,逐渐开设硕士点、博士点,培养高文化、高素质的修复人才。

3.2智力资源共享化

古籍修复人才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平台,将存在于古籍修复师脑中的经验和知识挖掘出来让大家共享, 运用集体的智慧来丰富古籍修复技术,扩大知识范围, 提高智力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人才闲置或浪费。古籍修复人才的智力资源的共享, 是将具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古籍修复师的智力资源聚集起来, 通过相互的交流、激发、响应来共同完成古籍修复和科研任务。

3.2.1人际智力资源交流。人际智力资源交流是隐性知识共享的有效方式。虽然说面对面的交流属于非正式传授, 但在隐性知识传播上是其他方式所不能代替的。交谈者可以借助语气、形体动作交流信息, 进行智力资源共享[6],对高水平古籍修复人才的隐性知识的挖掘与传播尤为显著。通过聚会、报告、沙龙、座谈或与高水平古籍修复人才协同工作, 促进隐性知识更好地传播;通过拜师学艺等形式挖掘与提取古籍修复师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用以解决技术问题、提高研究效率等,都属于智力资源共享。

3.2.2建立智力资源网络地图。显性知识是可以标识的,将经过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和已经存在的显性知识进行标识,形成一个由无数个节点组成的解决问题的标准和网络,也称为“专家地图”流程图(见图1)。将古籍修复人才的显性知识进行标识形成智力资源网络,当产生问题时候可以在地图查找问题答案,同时也可以通过地图找到相关专家,以便在这个问题上做更深的研究,创造出更先进的修复技术。同时智力资源网络地图,也可以反映修补技术的联系及修补人才之间的关系,提高组织内外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图1智力资源网络地图(专家地图)系统流程3.2.3整合智力资源协同管理。古籍修复人才智力资源共享的关键是把人组织在一起,利用修复人才的集体的智慧形成智力资源优势,所以既要组织又要打破组织界限。所谓的打破组织界限就是接触智力资源的单位所有部门、所有的传统模式。古籍修复智力资源整合可以交相关专业学科进行,也可以交相关文博单位、图书馆进行,打破把古籍当做古董藏起来怕别人知道的理念,挑选高水平修复人才,古籍相关单位可实行古籍修复人才交流的形式,从而有效提高智力资源的利用率。

3.3智力资源配置合理化

以市场机制调配智力资源。人才资源的配置机制主要有两类: 一是市场配置机制;二是行政配置机制。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配置机制不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只有在市场配置机制的作用下, 古籍事业相关单位才拥有了用人的自主权, 才能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灵活调剂和使用人才资源。也只有在市场配置机制作用下, 古籍修复人员才能拥有自主选择权, 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专长,从而激发他们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而古籍修复事业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智力资源效能。

市场机制调配智力资源最显著的手段就是激励机制。合理的激励措施能促进整个科研群体古籍修复知识共享, 加快隐性知识的交流和传播。量化的报酬和适当的精神激励构成完整的激励措施,对古籍修复人才隐性知识显性化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从而提高了管理效能。

4结语

古籍修复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行业,它强调对修复技艺和修复理念的把握。古籍修复实践中涉及多个学科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多是存在于人脑的隐性知识和经验。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在于对知识密集型行业表现卓越的隐性知识的开发,例如:使得工作经验、操作手法、甚至潜意识的心理反应、条件反射和直觉等方面可意会而难言传的修复技术知识显性化而容易被接受。将人才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技术引入古籍修复行业,所能带来的变化和进步将是不可限量的。

参考文献:

[1]许卫红,王阿陶.古籍修复工作中的知识管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45-48.

[2]葛怀东.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J].图书馆论坛,2007(27):146-148.

[3]钟小宇,钟东.图书馆古籍修复人才需求与古籍修复人才就业需求[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110-116.

[4]杨敏仙.简述隐性知识在古籍修复工作中的作用[J].云南档案,2012(11):38-39.

[5]林华.古籍修复现状堪忧[J].东方收藏,2012(3):106.

[6]张宛艳.科技创新环境中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3):12-14.

(编校:马怀云)

猜你喜欢

人才管理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管理漫画
浅议5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共几个人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智珠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