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

2014-04-28刘文徐荣丽樊晓志

经济师 2014年9期
关键词:外籍经济学国际化

●刘文 徐荣丽 樊晓志

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

●刘文 徐荣丽 樊晓志

文章在界定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状况进行了问卷调研,并基于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学校资源、质量监控、师资力量的影响显著,课程设置与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培养的影响次之。为提高西经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未来学生应继续提高英语水平,全面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校应加大对研究生出国学习的支持力度。

西方经济学 研究生教育 国际化 学校资源 质量监控

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和分类非常广泛的名词,作为探索和概括几百年市场经济关系、揭示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学科,正日益引起政府和各界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将西方经济学设置为理论经济学中的二级学科,包括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应用科学。西方经济学不仅是构成高校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生研究方向和招生专业。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西方经济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对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理解。因此,本文在对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界定的基础上,通过调研问卷研究其国际化现状,对其目前发展水平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化作为一种材料、交际和富有想象力的过程影响了高等教育①,出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②③的概念。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同的机构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作为联合国下属组织的国际大学联合会的观点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跨越国界和跨文化领域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过程。”④⑤我国在《教育大辞典》⑥⑦中也对其进行了界定:“1945年以后不同国家之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布茨⑧等人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到了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培训流动的跨国研究、学者和学生的跨国流动等。陈学飞教授⑨等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把国际性和跨文化的交流整合进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中的一个过程。

根据西方经济学专业的特点及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我们认为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化。将研究生培育和造就成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有国际视野、能运用经济学知识观察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具有理解和驾驭现代市场经济能力和技能的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其次是师资力量的国际化。体现在西方经济学专业的教师有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能够用外语授课并参与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学术活动等方面;再次是教材和课程的国际化。高质量的教材让学生在纯粹的英文语言环境中把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动态以及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完善的课程设置使研究生能够系统、深入地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最后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国际化,学校质量监控体系对此有直接影响。

二、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分析

(一)调研样本基本情况

根据教育部及各高校网上招生资源统计,2013年,全国共有约78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在700人左右,其中985、211及五大财经院校约有42所;全国约有27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在150人左右。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招生主要集中在综合类大学和财经类大学。因此,我们面向全国各大开设西方经济学专业的院校,选取西方经济学硕博在读研究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下:西方经济学专业问卷对象来自全国20所高校,其中985、211工程院校15所,其他院校5所。从人数上来看,专业学习人数女生要显著多于男生,男女比例大约为4:6;从培养阶段来看,问卷对象大多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较少,所占比例不超过调查总人数的10%;从进入研究生的途径来看,考试与推免的比例约为3:1,其中,985、211院校考试与推免比例约为2:1,高于平均水平,这与我国目前实行的研究生招生政策中,985、211院校研究生招生实行较高的推免比例有关。

表1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及所在高校分布状况

(二)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现状

1.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方面。根据西方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面的国际化程度,我们将教学模式分为过渡式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全外语教学三个类别,其国际化程度依次提升。其中,过渡式双语教学是指课程教学部分采用外文教材、外文板书或者外文讲授,具体哪些部分实行双语教学由教师根据自身水平、难易程度、学生接受能力等因素自由决定;双语教学是指教师按照授课大纲进行中英文双语授课,一般采用外文教材,用双语讲授;全外语教学则是完全严格按照外文教材、外文板书和外文讲授进行授课,提供与国外大学经济学教育一样的模拟环境。

表2 课程设置情况及教学模式类型

从表2可以看出: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方面,有58人次所在院校开设了过渡式双语教学课程,46人次所在院校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23人次所在院校开设了全外语教学课程。院校开设课程情况随课程的国际化程度升高而递减,特别是全外语教学课程普遍偏少,说明大部分院校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课程国际化水平并没有达到很高,但总体来看也大部分实现了双语教学。从具体课程来看,西方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进行双语教学或全外语教学的比例较高,课程难度水平以“高级”居多,即“三高课程”基本实现了双语教学模式,我们认为这与“三高课程”教材以外文为主以及开设“三高课程”院校师资力量普遍较好有关。其他课程方面,前沿讲座课程实行双语和全外语教学所占比例也较高,这是因为前沿讲座以专题、论文讲座为主,教师常常以英语写作和讲授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学院邀请外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讲座有关。

2.教材选用情况。从研究生教材选用状况来看,认为“教材内容较新,能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所占比例达到70%,说明我国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在教材的选用上做得较好,基本能追踪国际前沿水平;约有一半的被调查者所在院校采用了“引用英文原版教材”,在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环境下学习专业原理。只有11人次选择了“根据学生的需要自行编写”。但是反映能够学以致用的比例仅为20%。这说明在教材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见表3)。

表3 研究生教材选用情况

进一步地,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在借鉴和使用英文教材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选项(多项选择题),对此现象做出了解释,63人次的学生选择了“英语水平问题”,说明英语语言水平是影响其使用英文教材的主要因素。62人次的学生选择了“本土化问题即怎样适应中国国情”,显示出教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重要性。国外教材以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政策、体制和案例等为主要研究内容,缺乏对中国国情和案例的研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道德观、价值观,会导致经济分析的前提及结论有很大的不同⑩。”因此,如何实现“洋为中用”,始终是教材国际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还有30人次的同学选择了“专业原理问题”,表明对经济学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有效学习国外教材的一个重要因素(见表4)。

表4 借鉴和使用英文教材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

3.外籍教师授课情况。在对外籍教师授课情况的问卷调查中,100份问卷中有效数据98份,数据缺失2份;有效数据问卷中,选择有外籍教师授课的为58人次,没有外籍教师授课的为40人次。外籍教师授课中,大多数学校的外籍教师讲授1-2门课程,有42人次选择该选项;其次是讲座类课程,为9人次选择;再次是2-4门课程,有7人次选择;选择4门课程以上的人数为0(见表5)。

表5 外籍教师授课情况

由此可以看出,在外籍教师授课方面,大多数院校聘用外籍教师讲授1-2门课程,只有较少院校的外籍教师讲授2-4门课程,还有一些院校聘请外籍教师来校进行讲座类课程的授课。我们认为,一般而言,外籍教师授课课程数和专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更多的外籍教师授课体现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因此,对应我们的调查问卷来看(聘用外籍教师授课率刚刚超过50%,在有外籍教师授课中以1-2门课程为主),我国西方经济学专业国际化教育在外籍教师聘用方面水平还不高,在整体教育体系中处于短板地位。

4.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本校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交流访学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方面。我们分别调查了外国留学生在我国西经专业攻读研究生和本校西经专业研究生去国外访学情况。有60%的被调查者所在院校有外国留学生就读于本校,主要来自于韩国、巴基斯坦、俄罗斯、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只有极少数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本校西经专业研究生出国交流访学方面,有接近70%的被调查者所在院校有出国访学项目,去向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等。

三、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

为了研究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我们设计了问卷第三部分,从学生培养、师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学术氛围、质量监控等7个影响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方面设计了47个题项。对这些项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教育国际化程度在总体上已达到中等以上水平,在学校资源、质量监控、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与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均达到中等偏上水平。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的实际数据,依据因子分析方法原理,运用统计软件stata12.0计算出47个题项的KMO值为0.8834,依据Kaiser的KMO度量标准,原始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但是由于题项数47大于30,所以在提取共同因子时适合使用碎石图(见图1)。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第五个变量起,特征值的变化趋势开始趋于平稳,故选取前五个主成分比较适宜。通过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大部分题项的相关系数都较高,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线性关系,对转轴后的各因子载荷分析发现,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非常强调国际化教育等六个题项相关性较强,因子载荷都在0.45以上,所以可以提取一个公因子,将其命名为学生培养。通过使用相同的方法,我们对其他四个公因子进行了命名,分别为学校资源、质量监控、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与教学效果,各公因子下的题项数目、题项内容以及得分均值情况(见表6)。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各个高校都建立了严格的学位授予制度,从课程考核、毕业论文开题、答辩,到平时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都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再次,师资力量的国际化程度也较高。随着越来越多的在海外接受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规范训练的学者回国任教,以及非海归教师海外访学经历的增加,提高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师资力量的国际化为教学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第四,课程设置与教学效果的国际化也达到了中等偏上的水平。无论是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上,还是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上,以及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上,学生的总体评价都较好。

图1 因子分析碎石图

表6 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但是,目前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反馈的培养效果不理想上。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师生的英语水平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学生方面。目前各个高校的“三高课程”大都实行全外语教学,学生阅读英文教材的水平尚可,但是直接听懂英语授课有难度;二是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部分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之间不匹配。本研究调研的98份样本中,只有21位同学的研究生所学专业和本科专业是一致的,其他77位同学或从理工科的专业,或从其他非经管类的专业,还有少部分是同等学力报考的研究生,虽然他们为了考研自学过一些西方经济学课程,但学习内容不系统,深度有限,经济学基础知识相对缺乏、专业基础知识结构不合理,这样的知识结构很难实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和要求;三是提高学校对学生出国学习的支持力度。人员的流动是教育国际化的最基本最活跃的体现,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有出国留学或访学的意愿,但因经济条件及其他限制,能够走出国门学习的机会仍然太少。

从各因子的综合得分来看,学校资源得分最高,其次是质量监控、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与教学效果,得分最低的是学生培养。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各院校在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方面,学校提供的资源表现最佳,在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监控上大都较为严格,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与教学效果等方面也都比较成熟,但是从学生培养所反映出来的效果上看,国际化水平得分并不高。

四、结论及讨论

从调研问卷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各高校对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都非常重视。问卷显示学校资源的国际化水平最高,首先,各个高校每年都拿出大量的经费来购买国外先进的数据库供师生使用,定期组织各种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经济学家到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为学生了解国际最新、最前沿的理论开辟了通道;其次,质量监控也是影响国际

注释:

①Brendan cantwell,Barrett J.taylor.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post doctorate in the United States:analyzing 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postdoc labor[J].High Educ,2013(66):551.567.

②Ackers,L.Internationalization,mobility and metrics:A new form of indirect discrimination?[J].Minerva,2008(46):411.435.

③Bastedo,M.N.Organizing higher education:A manifest.In M.N. Bastedo(Ed.),Organizing higher education:Managing colleges for a new era[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12

④V.Lynn meek,Ulrich teichler,Mary-Louise Kearney.Higher Education,Research and Innovation:Changing Dynamics[M].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Kassel,2009

⑤Cantwell,B.,Luca,S.G.,&Lee,J..Exploring the orientation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Mexico:Differences by region of origin[J].Higher Education,2009(57):335.354

⑥顾远明.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⑦陈学飞.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⑧汪志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多元主体培养模式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72-76

⑨曾满超,于展.中日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基于文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42-51

⑩周立群,刘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基于中国经济类教育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2):12-14

(责编:玉山)

F0

A

1004-4914(2014)09-258-03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视角”(编号:SDYY12070)]

刘文,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教授,博导;徐荣丽,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博士生,山东英才学院讲师;樊晓志,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硕士生山东威海264209)

猜你喜欢

外籍经济学国际化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Preface of “Trends in Nano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Fundamentals,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 Yiu-Wing Mai's 75th birthday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