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锁髓内钉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2014-04-26叶立亮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7期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临床效果

叶立亮

【摘要】 目的 探讨开放性胫骨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共选择50例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作研究对象, 均为本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 均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结果 6~24个月随访, 骨折均愈合, 临床愈合平均时间为(13.2±1.2)周。膝痛2例, 髓内钉拔除后消失, 观察示膝踝关节功能无异常;骨不连1例, 实施二次手术, 对髓内钉进行更换, 以自体髂骨在骨折端植入, 交锁钉固定后愈合;浅表感染5例, 均经对症处理后消失, 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开放性胫骨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 术后早期可部分负性及进行功能锻炼, 具并发证少、适应证广、手术创伤小、可牢靠固定、应力遮挡效应弱和轴向稳定的优点, 可显著改善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交锁髓内钉;开放性胫骨骨折;临床效果

随着社会活动的多元化加剧, 高能量创伤的比例显著增多, 开放性胫骨骨折发生比率也呈上升趋势。此骨折类型在临床治疗时具一定棘手性, 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 有较高畸形愈合及深部感染风险;加压钢板治疗虽对位准确, 固定坚强, 但易破坏骨折部位软组织, 引发骨不愈合、钢板断裂等并发症。交锁髓内钉以其并发症少、适应证广、固定牢靠、创伤小等优点, 在临床广泛应用[1]。本次选取相关病例, 就锁髓内钉应用特点进行探讨, 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研究对象50例, 男34例, 女16例, 年龄23~74岁, 平均(38.7±2.6)岁。致伤原因:跌伤8例, 交通意外伤28例, 重物砸伤9例, 高处坠地伤5例。依据Gustilo分型:Ⅰ型24例, Ⅱ型15例, Ⅲa型11例。创伤致手术时间平均(4.2±0.3)h。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 并排除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

1. 2 方法 手术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 取抗生素在开始手术时滴注, 彻底清创。髋关节屈曲45°, 膝关节屈曲90°, 切口为纵形, 于膝关节前正中选择, 髌韧带向外牵开, 取开口器于胫骨平台下1 cm正中稍偏内、髌韧带止点上方开口, 髓腔内插入圆头导针, 经骨折处, 并达踝上2 cm, 实施扩髓操作, 取髓内钉置入。对远侧锁钉安装后, 回敲主钉, 以为骨折端加压提供条件, 后对近侧锁定安装, 或仅在一侧安装锁钉。术后依据伤口及患肢肿胀情况, 应用抗生素和脱水剂, 不作外固定处理。指导患者在术后即行功能锻炼(不负重), 稳定的横断骨折, 术后2周可在监护下完全负重;不稳定骨折可嘱患者部分负重, 采用X线片在6~8周检测, 若有一定量骨痂形成、骨折线模糊, 可逐步完全负重;若8~10周骨痂仍不明显, 可将与骨折端距离最远一侧锁钉拆除, 促使其动力化, 以对骨折愈合起到促进作用。

2 结果

行6~24个月随访, 骨折均愈合, 临床愈合平均时间为(13.2±1.2)周。膝痛2例, 髓内钉拔除后消失, 观察示膝踝关节功能无异常;骨不连1例, 实施二次手术, 对髓内钉进行更换, 以自体髂骨在骨折端植入, 交锁钉(静力型)固定后愈合;浅表感染5例, 均经对症处理后消失, 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相关研究中, 针对开放性骨折的治疗, 部分学者对应用髓内钉方案持有争议, 但就深部感染率方面, 有报道示普通钢板螺钉内固定与髓内钉内固定差异并不明显, 故髓内钉固定并非开放性骨折禁忌症。依据胫腓骨尤其是中下3/1骨折, 血液供应相对较差, 采用钢板螺钉固定, 需有广泛骨膜剥离, 手术创伤大, 对周围软组织有严重破坏, 且内固定占据皮下一定容积, 易引发骨外露、软组织坏死、骨髓炎等并发症[2]。普通髓内钉骨折易移位, 无锁定功能, 有较高骨不连和畸形愈合出现。交锁髓内钉为中轴线弹性固定, 使抗旋转和折弯能力显著提高, 对血供破坏小, 操作简单, 固定可靠, 患肢可尽早负重、活动, 使骨折愈合加快, 促进术后功能恢复, 具较高安全性及有效性[3]。

另外, 骨折稳定性对静力型固定和动力型固定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 稳定性骨折通常不行静力型固定, 初始即地动力型固定。粉碎性、螺旋型等不稳定骨折, 可实施静力型固定, 以使骨折端的剪切力消除, 促使稳定的力学环境产生, 对肉芽组织生长加以促进, 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条件。依据骨折类型和X线片在6周后检查的骨痂形成情况, 行静力固定动力化, 持续观察, 在术后8~10周, 骨痂仍未明显形成者, 也可实施静力固定动力化操作, 在监护下部分负重行走。交锁髓内钉为弹性固定装置, 除对骨折端重叠移位和旋转有防控作用外, 对骨折愈合过程中所需的生理应力有保持作用, 使骨折处轴向应力增加, 对骨痂生成加以促进, 进而加快骨折愈合。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 行6~24个月随访, 骨折均愈合, 临床愈合平均时间为(13.2±1.2)周, 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 开放性胫骨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 术后早期可部分恢复及进行功能锻炼, 具并发症少、适应症广、手术创伤小、可牢靠固定、应力遮挡效应弱和轴向稳定的优点, 可显著改善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田伟,王澍寰,荣国威,等.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79-482.

[2] 何飞,黄河,龚跃昆,等.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6(2):136-137.

[3] 杨君,马巧梅.交锁锁内钉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临床研究.中国医学创新, 2010,7(22):75-76.endprint

猜你喜欢

交锁髓内钉临床效果
交锁髓内钉加扩髓产物植骨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的效果分析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复杂下肢骨折的护理体会
自锁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在胫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