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伴原发不孕症的子宫腺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2014-04-26张淑华刘耕刘丽君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7期
关键词:病理诊断

张淑华 刘耕 刘丽君

【摘要】 目的 探讨伴原发性不孕症的子宫腺肉瘤临床病理特点及误诊分析。方法 观察分析2例伴原发不孕症的子宫腺肉瘤临床表现、病理特点。结果 患者年龄分别为29岁和31岁, 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子宫出血及宫腔占位;组织学特征为良性子宫内膜腺体伴肉瘤性间质, 其中1例合并有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另1例伴肉瘤成分过度生长。2例均采用全子宫+双侧附件+盆腔淋巴结清扫治疗, 术后在随访中。结论 子宫腺肉瘤常发生于中老年妇女, 伴原发性不孕症的病例尚未见报道。作者认为, 不孕症的原因除与宫腔占位有关外,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协调功能紊乱与不孕症和腺肉瘤的发生相关。

【关键词】 原发性不孕症;子宫苗勒腺肉瘤;病理诊断

子宫苗勒腺肉瘤(uterine müllerian adenosarcoma, UMA)是一种少见的由良性腺上皮和肉瘤性间质构成的低度恶性子宫肉瘤[1];与之对应的良性肿瘤是子宫腺纤维瘤;相应的高级别子宫肿瘤是子宫癌肉瘤和恶性中胚叶混合瘤,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癌和肉瘤成分均来自于子宫组织(同源性肿瘤), 后者肉瘤间质中有子宫的异源性中胚叶组织参与, 如横纹肌、骨、软骨、脂肪组织等。UMA最常发生于中老年妇女[2], 各年龄段均有报道, 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0岁[3]。由于肿瘤细胞异型性小, 分布不均, 与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腺纤维瘤在病理组织学上不易鉴别, 特别是在刮宫标本中, 由于组织破碎、取材局限, 易相互误诊。作者报道2例育龄妇女UMA合并原发性不孕症者, 进一步探讨其病理特征及分析其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例1, 患者29岁, 已婚, 不孕。13岁月经来潮, 此后数月来一次, 量多少不等, 持续5~10 d。24岁结婚, 一直未孕。2013年5月13日, 因不规则子宫出血20 d入院。妇检:宫颈轻度糜烂, 子宫前位如孕40 d, 无压痛。B超示子宫增大, 宫腔内见不规则混合光团诊断性刮宫, 病理提示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腺肉瘤不排除。后行开腹手术, 术中冷冻切片报告为子宫腺肉瘤, 随行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例2, 患者31岁, 2013年5月23日, 以“阴道出血3 h”为主诉第一次入院, 妇科检查见宫颈口一3.0 cm×2.0 cm×2.0 cm赘生物, 血液从宫颈口流出, 取活检, 病理提示子宫下段内膜息肉, 患者出院。2013年8月24日, 患者以“月经紊乱伴月经量多, 出血性贫血”再次入院。B超示, 子宫66 mm×50 mm×45 mm, 内膜厚12 mm, 宫腔内回声不均匀。MRI示子宫内膜显著增厚, 子宫后壁见一直径3 cm不规则等T1、长T2信号, 压脂像呈高信号。2013年8月26日, 在宫腔镜下行宫腔占位活检术, 病理提示为子宫腺肉瘤。2013年8月29日, 经腹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1. 2 方法 手术切除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 石蜡包埋, 4μm切片。所有切片均由2位高年资病理医师阅片, 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二步法, 所用一抗CK、EMA、CD10、Vimentin、ER、PR、ki-67、SMA、desmin均购自Dako公司, 操作按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2. 1 巨检 例1:子宫7.2 cm×6.0 cm×4.0 cm, 切开见宫腔内一4.5 cm×3.0 cm×2.0 cm灰红色广蒂肿物, 自子宫后壁突入宫腔, 表面分叶状, 质软而脆。右侧输卵管系膜一小囊肿, 余附件未见明显异常。盆腔清扫组织内见多个结节, 直径0.5 ~1.5 cm。例2:子宫增大7.0 cm×5.6 cm×5.0 cm, 切开见子宫下段一3.5 cm×2.5 cm×1.5 cm灰红色息肉样肿物向下突入宫颈管, 切面见散在小囊, 内含深红色液, 质地脆;子宫底部壁间一直径3.0 cm肿物, 边界不清, 切面灰白质脆。双侧附件未见显著异常。盆腔清扫组织内见直径0.5~2.0 cm灰红色结节10枚, 切面灰红色质中。

2. 2 镜检 例1见子宫内膜腺体呈囊样扩张或呈不规则裂隙样, 间质细胞围绕扩张的腺体呈“袖套样”密集分布, 细胞轻度异型性, 核分裂相2~3个/10HPF;40%区域, 肿瘤性间质细胞呈片状、巢状分布, 其间不见子宫内膜腺体。免疫组化:肉瘤成分ER、PR、CD10+。病理诊断为子宫腺肉瘤伴肉瘤成分过度生长。例2见子宫下段息肉样肿物由良性腺体和周围肉瘤性间质构成, 腺体呈子宫内膜样, 部分伴有输卵管上皮分化, 可见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 腺腔囊样扩张, 囊内充满粉染的分泌物;腺体周围间质细胞核增大, 染色质粗, 核形不规则, 核分裂相2~5个/10HPF, 离腺体稍远的间质水肿, 细胞稀疏。子宫底部壁间肿物由分化差的肿瘤细胞构成, 瘤细胞分界不清, 胞质少, 核呈粗颗粒状, 核仁明显, 核分裂相10~30个/10HPF,并见片状坏死及血管浸润。免疫组化:宫腔息肉样肿物内上皮细胞CK(+)、EMA(+), 肿瘤性间质细胞CD10+、ER、PR、Vimentin局灶(+), SMA、desmin(-)。子宫底部壁间肿瘤细胞CD10+,Vimentin弱(+), SMA、desmin(-), Ki-67 60%(+)。病理诊断:子宫腺肉瘤伴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及盆腔淋巴结转移(1/10)。

3 讨论

UMA是一种独特类型的少见肿瘤, 通常被认为是低度恶性的苗勒管混合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 多见于中老年妇女, 年龄最小的只有10岁。本组两位患者分别29岁和31岁, 伴有不孕病史。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 不规则子宫出血及宫腔内息肉样肿物突入宫颈管。

3. 1 诊断 UMA由良性腺体和肉瘤性间质细胞混合构成, 良性腺体可以是子宫内膜腺体, 也可以是宫颈管粘液腺体或输卵管上皮, 肉瘤成分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部分可伴有同源性平滑肌肉瘤或纤维肉瘤成分, 也可伴有异源性的横纹肌肉瘤、软骨肉瘤或骨肉瘤成分。典型的组织学特征为异型增生的间质细胞围绕腺体呈“袖套样”排列, 构成腺体周围细胞密集现象, 远离腺体的间质水肿, 瘤细胞分化成熟。由于肿瘤的非均质性, 早期易和子宫内膜息肉及腺纤维瘤相互误诊, UMA早期诊断比较困难, 绝大多数病例在确诊时肿瘤已经很大, 甚至充满宫腔, 出现肌层浸润和肉瘤成分过度生长。多取材、仔细观察, 早期诊断并非绝对不可能。免疫组化的作用有限, 肿瘤细胞的腺体周围密集现象是一重要线索。endprint

3. 2 鉴别诊断

3. 2. 1 子宫腺纤维瘤 比UMA更少见, 由良性腺体和良性间叶成分构成的子宫良性肿瘤, 它与UMA鉴别十分困难, 甚至有人怀疑它是否真的存在, 或是UMA的一种高分化状态。其组织结构类似于发生于乳腺的叶状肿瘤。有研究显示:活检标本诊断的腺纤维瘤, 在子宫切除后经全面检查, 最后往往诊断是UMA[4, 5]。作者认为:当诊断腺纤维瘤时一定要追踪观察, 以免漏诊。

3. 2. 2 子宫内膜息肉 由于病变的不均一性和活检标本的局限性, 当腺体周围“生发层”不明显时, 极易将UMA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 造成反复多次复发才引起对病理诊断的怀疑。息肉的间质纤维化显著, 常见成簇的厚壁血管, 无腺体周围“袖套样”结构。

3. 2. 3 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 由不典型增生的子宫内膜腺体和平滑肌构成, 平滑肌细胞无恶性特征, 一般不难鉴别。

3. 3 UMA与原发性不孕症的关系 UMA表现为宫腔占位, 可以干扰孕卵着床而引起不孕, 同时UMA大多伴有多年的月经不调, 说明患者本身存在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紊乱, 排卵障碍, 内分泌失调等均可造成受孕困难。

3. 4 治疗和预后 治疗以手术为主, 全切子宫及双侧附件, 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可提高疗效。UMA是一种低度恶性潜能肿瘤, 可复发和转移, 伴随着复发和转移, 肿瘤的恶性程度也在进展, 转移几乎为单一的肉瘤成分[6]。子宫肌层及血管侵犯、肉瘤成分的过度生长或伴有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高的核分裂相及异源性分化均被认为是预后不好的指标[7, 8]。

参考文献

[1] Lazar RI, Straja T, Bratucu B. Uterine adenosarcoma metastasizing to the retroperitoneum. The impact of vascular. J Med Life, 2012, 5(2):145-148.

[2] Abeler VM, Royne O, Thoresen S, et al. Uterine sarcomas in Norway. A histopathological and prognostic survey of a total population from 1970 to 2000 including 419 patients.Histopathology, 2009, 54(3): 355-364.

[3] Fleming NA, Hopkins L, de Nanassy J, et al. Müllerian adenosarcoma of the cervix in a 10 year old girl: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Pediatr Adolesc Gynecol, 2009,22(4):45-51.

[4] Gallardo A, Prat J. Müllerian adenosarcoma: a clinicopathologic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55 cases challenging the existence of adenofibroma. Am J Surg Pathol, 2009,33(2):278-288.

[5] McCluggage WG. Müllerian adenosarcoma of the femal genital tract. Ady Anat Pathol, 2010,17(2):122-129.

[6] Sangl NA, Lele SM. Uterine meseuchymal tumers. Indian J Pathol Microbiol, 2011,54(2):243-253.

[7] Patrellil T S,Gizzo S, Gangi S, et al. Cervical müllerian adenosa-rcoma with heterologous sarcomatous overgrowth: a fourth case and review of litersture. BMC Cancer, 2011,11(1):236.

[8] Pastrelli TS, Silli EM, Gizzo S, et al. Extragenital müllerian adenosarcoma with pouch of Douglas Location. BMC Cancer, 2011, 11(1):171-175.endprint

猜你喜欢

病理诊断
淀粉样变性肾病的病理诊断价值研究
淀粉样变性肾病的病理诊断价值研究
卵巢肿瘤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探讨
影响乳腺癌术中冰冻诊断准确性的病理与临床因素研究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360例炎症性肠病及缺血性肠炎临床与病理诊断分析
免疫组化法用于肿瘤患者病理诊断的效果评价
甲状腺细针穿刺病理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