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孟英气化枢机思想探析

2014-04-15徐顺娟

江苏中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竹茹枢机枇杷叶

徐顺娟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王孟英,字士雄,晚号梦隐,又号潜斋,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气化枢机论是其主要的理论建树之一,在辨证上重视气化枢机,临证轻奇,机轴灵活,注重调理气机,轻药愈重证而独具特色。

1 气化枢机理论依据

王孟英以《内经》为理论基础,研究历代医家关于“气”的论述,结合自己实践体会,认识到“气”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原动力。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包括气、血、精、津、液等物质的相互化生,则是“气化”的作用。人体气化在脏腑功能方面是以“升降出入”的形式来体现的。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肺之宣发与肃降,肝之升发,脾之升清,胃之降浊等升清阳、降浊阴、吐出敷布、纳入蛰藏,皆属于“气化”在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

“枢机”作为名词提出约在明代,《说文解字》曰:“枢,户枢也。”机,为事物发生的枢纽。《辞海》将枢机释为“事物运动的关键”。故枢机是指气机交接转枢之地,其功能为枢转气机,使气机出入正常,升降自如,开阖有度[1]。

王氏认为不论何种病症,绝不是孤立的属于某脏腑器官或者局部组织病理变化的反应,而是机体整体气机失调所致,即“百病皆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尤其对于证候错综复杂,涉及多脏腑、多经络的病症,常把气化、枢机作为辨治疾病的关键。“人身气贵流行”[2]429,五气外侵,或七情内扰,气机窒塞,疾病乃生。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因此,治疗大法当为“调其愆而使之不愆”,从运枢机入手,通过调整枢机升降和疏瀹气机,以清除导致气机愆滞的各种致病因子,使升降得复,气机不致窒滞,气化正常,使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功能活动趋于相对平衡,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故云:“百病皆由愆滞。苟不如此,虽药已对证,往往格不相入。”[2]429

2 气化枢机论临证发挥

在气化枢机论的指导思想下,疏瀹气机的原则贯穿于王氏对疾病诊治的全过程,无论证之虚、实、寒、热,治之补、泻、温、清,都注重配伍理气、行血、宣肺、通腑之品,如枇杷叶、杏仁、旋覆花、薤白、瓜蒌、厚朴、菖蒲、桔梗等,取其条达气机之升降,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祛邪而不碍气机。小陷胸汤、瓜蒌薤白汤、温胆汤等为常用方剂,每与解表、清气、攻下、养阴、逐瘀诸法配合应用,也可证明其义在于疏瀹气机,促使机轴灵活,升降出入有序。从王氏医案来分析其临证处方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2.1 祛除邪实,注重涤痰攻下王氏治病注重气化枢机,首先体现在祛邪方面[3],强调邪有出路,认为祛除邪实,气道得通,气机升降得复,疾病易愈。善用攻邪之法,其中,认为攻下之法有推荡逐邪而畅通周身气机之功,重视保持大便通畅,临证见热传肠腑者多断为顺证,见大便得通者每断为可治之证,在温热病中出现大便溏泄是热邪有外出之路,不可妄用止法。如李竹虚令郎案:初秋患感,医闻便溏则止之,乃至目赤谵妄,舌绛苔黄,溲涩善呕,粒米不能下咽。孟英先与犀角、石膏、竹叶、竹茹、枇杷叶、茅根、知母、花粉、栀子以清之,呕止神清,热亦渐缓。继以承气汤加减,三下黑矢,黄苔始退,即能啜粥[4]13。

王氏精于治痰,认为“痰”系津液受灼而成,多责之于“火”。“痰饮者本水谷之悍气……初则气滞以停饮,继则饮蟠而气阻,气既阻痹,血亦愆其行度,积以为瘀”[4]151。痰、火、气三者互相胶结,互为因果。其治痰重在清涤,常“四竹”(竹叶、竹茹、竹黄、竹沥)并用,选用清热蠲痰、肃肺涤痰、清涤伏痰之温胆汤、小陷胸汤、当归龙荟丸、礞石滚痰丸等,得力于枢机气化,清之、展之、泄之、降之,以舒展气机,俾一身治节之令,调其愆而使之不愆,逆火、留浊、郁热、滞痰咸得下趋,痰行热降,则诸恙自瘳。如鲍继仲医案:于季春望日,忽发冷,喘汗欲厥。去冬服胡某肾气汤,久不吐痰。孟英视之,曰:“脉沉弦而软滑带数,是素患痰饮而误服温补所致。病在肺,肺气展布,痰始能行,虽属久病,与少阴水泛迥殊,辨证不明,何可妄治?初服颇若相安者,方中附、桂刚猛直往无前,痰亦不得不为之辟易;又得地黄等厚浊下趋之品,回护其跋扈跳梁之性。然暴戾之气久而必露,柔腻之质,反阻枢机,治节不伸,二便涩少,痰无出路,愈伏愈多,一朝卒发,遂壅塞于清阳升降之路,是以危险如斯,须知与少阴虚喘,判分霄壤,切勿畏虚妄补”[2]342。

2.2 疏机通络,重调肺脾王氏认为司钥气化枢机的主要脏腑是肺与脾胃,治疗上尤重宣展肺气和调理脾胃功能,使出入之枢不废,升降之机不乱,使机体逐步趋于阴阳平秘。

王氏注重通达胸中之气,凡运枢机不离治肺。治肺不单纯在于调整肺脏本身之气机,实关系到一身之气化,肺若失于清肃,一身之气皆滞也。治肺分为清、宣、肃、降、养五大法。如有痰热滞于肺络者,宜清肃;有痰热耗伤肺阴者,宜清养;阻气凝痰,窒碍枢机,法当宣豁。临证多用杏仁、瓜蒌、薤白、白前、紫菀、贝母、枇杷叶、桔梗等药以宣降肺气。王氏认为脾胃镇中枢而主升清降浊之司,乃气机升降出入、疾病上下传变之枢。脾胃贵乎升降有度,有度则水行,虽感客邪,亦潜消黙化,不能留著为病;失度则湿生,不惟有滞升降之机,且易招秽浊之邪,交恋中焦,乱于肠胃而诸病丛生。因此在临证时尤重斡旋气机,注重顾护或恢复脾胃升降功能。如在《温热经纬》中提到“建兰叶、竹叶、冬瓜、芦根皆主清肃肺气,故为温热暑湿之要药,肺胃清降,邪自不容矣。”在罗氏妇案中,病家先患痰嗽,气逆碍眠,后兼疟痢并作,孟英诊时,脉见滑数,口渴苔黄,不饥脘闷,溺似沸汤。曰:“虽见三证,其实一病,盖肺胃大肠,一气流通,暑伏肺经,始为痰嗽,失于清解,气逆上奔,温纳妄投,胃枢塞滞,郁遏成疟,渴饮汗多,热甚寒微,病情毕露,温化再误,转入大肠,赤白稠黏,无非热迫,不必见证治证,但治其暑,则源清流自洁矣。”以苇茎汤加滑石、黄芩、竹茹、石膏、厚朴授之,不旬日而三证悉瘳[2]379。

2.3 疏瀹气机,轻清灵动王氏处方皆不离“运枢机、通经络、调气化”而选用轻灵之品。“气贵流通,而邪气挠之,则周行窒滞,失其清虚灵动之机,反觉实矣。惟剂以轻清,则正气宣布,邪气潜消,而窒滞者自通,误投重剂,不但已过病所,病不能去,而无病之地,反先遭克伐”(《温热经纬》),“重病有轻取之法”,取药平淡,常用竹茹、半夏、贝母、石菖蒲、瓜蒌皮、枇杷叶、桔梗、橘络、丝瓜络等轻清之品,促使气机畅达,不易损伤或少损伤胃气,每以轻药愈重病而获奇效。如治疗陈妇患牝疟月余,腹胀便秘,嗳多不饥,口淡脉滑,孟英主连、朴、橘、贝、杏、旋、菀、杷、藜为方,数剂即愈[4]83。

3 结语

王氏之学,认证之确,立方之巧,进退变化,不越规矩准绳。曹炳章评其曰:“裁方用药,无论用补用泻,皆不离运枢机,通经络,能以轻药愈重证,为自古名家所未达者”,实值得临床深入研究与探讨。

[1] 丰广魁.“枢机”探微.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7):6

[2] 盛增秀.王孟英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3] 宋镇星.王孟英治病注重调理气机思维浅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2):323

[4] 陆士谔.王孟英医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竹茹枢机枇杷叶
基于“开阖枢”理论浅析乌梅丸通利枢机之用
经典名方橘皮竹茹汤历史文献考证与分析*
五谈肝与咳、喘、哮
——肝与枢机密切相关对肺之影响*
贝西•黑德《枢机》中的爵士之声
以《中国药典》为引考证竹茹止血功能
从少阳主“枢”论小柴胡汤治疗荨麻疹的应用
枇杷叶生姜粥
枇杷叶生姜粥止咳
枇杷叶生姜粥止咳
总裁出场自带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