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旴江医学”概念辨析

2014-04-15刘晓庄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旴江流派江西

★ 刘晓庄

(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9)

引言:“旴江医学”概念的提出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场掀天动地的风暴刚刚结束,举国上下拨乱反正,神州大地万物复苏,中国的航船开始从迷茫驶向改革开放,古老的中医药学犹如枯木逢春,重现一片新的希望和生机。

发掘整理传统医学理论正当其时,适得其势。已届古稀之年的原江西中医学院知名医史学家杨卓寅教授,老当益壮,精神矍铄,主动担纲江西地方医学研究的重任,对江西中医古籍开展收集整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在中国医学家的词典中,名列的江西籍医家共有100余人,其中大多诞生于旴江流域,江西十大名医竟有七家出自于此地。这,激起了杨卓寅教授的无比兴趣,并着手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索。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国南方不少省份都以极大的热情,纷纷以当地的“山河”命名,打造和推出地方医学流派,如江苏的孟河医学、安徽的新安医学、浙江的钱塘医学、上海的海派医学、广东的岭南医学等等。杨卓寅教授受之启发,于是他根据掌握的资料,在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旴江医学”的新概念,并作了如下的文字表述:

“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旴江水,不仅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文学家……,同样也哺育了数百位闻名于世的杰出的医药学家,在赣抚大地形成了一枝独秀的‘旴江医学’流派。其名医众多,学术医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著述浩繁,涉及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内、外、妇、儿、针灸、骨伤、五官等各科,无愧为‘伟大宝库’中的明珠瑰宝,堪与安徽‘新安医学’、江苏‘孟河医学’、广东‘岭南医学’相媲美。”

片片秋叶,皆是风情。“旴江医学”的概念甫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后,“旴江医学”的研究工作,如同悠悠而来的旴江之水,缓慢而坚定、沉着而有力地流淌,一些成果得到中医学术界的热烈响应和充分肯定,这堪为盛世中的幸事。杨卓寅教授作为江西“旴江医学”研究工作的最早发起人和开拓者,厥功至伟,为后人纪念!

在杨卓寅教授的直接指导下,笔者参与了二十多年前“旴江医学”的研究课题,大致了解当时的一些工作情况。由于当年的初衷是要尽快使“旴江医学”形成较大的全国影响,在仓促的时间中,来不及对其概念内容仔细琢磨、认真推敲,以致后来给人产生了“旴江医学”概念不是十分精准的感觉。下面我想结合个人的思考,就与“旴江医学”概念相关的几个问题做点说明,希望能给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1 地域性:是“旴江流域”,还是“盱江流域”?

谈及“旴江医学”,总是绕不开“旴江”那条河。现代不少书籍对于“旴江”词条的注释是:“旴江,古称旴水,现名抚河。其发源于江西广昌县血木岭,流经江西省东部的广昌、黎川、南丰、南城、金溪、资溪、宜黄、崇仁、乐安、临川、进贤、丰城、南昌等十几个县、市。”这让人很容易理解为“旴江”就是“抚河”,只不过是古今名称的差异而已。

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首先,旴江的名词至今仍在使用,它不能等同于现名的抚河,而是抚河之源的上游段;其次,同一条河流,在广昌称作“旴江”,流经南丰、南城时则叫“盱江”。围绕音同义不同的“旴”、“盱”二字,一直存在争论,广昌把“旴”字载入有关地方志书中,南丰和南城也把“盱”列为本县规范化用字,载入新编《县志》和《地名志》。

挺有意思的是,1983年,广昌地名办以公文形式专门向省地名办呈交《要求继续使用“旴”字的报告》,称:“用旴字,比较符合实情,旴江原是一深而窄,水流清澈的河道,清明可鉴,可瞩须眉,尤如日始出貌,旦气清明之景象,以旴名之,较为确切。”此后,南丰、南城也做出了耐人寻味的回应:盱之义,为张目也,大也,盱江是条大河,而不是一条“深而窄”的河道,否则,就是“对盱江流域演变缺乏思考”。

其实在历史上,原本就是“旴”、“盱”二江名称并存。公元1世纪汉代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是“盱江”,公元6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的记载则是“旴江”,从中可以发现由“盱江”而“旴江”的名称演变。而在现实中,却是谁也不愿意让出自己的那个“旴”或者“盱”字,因为大家毕竟都对这条江河、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原则,同时还得尊重当地百姓倾注于“旴江”或“盱江”的那份浓厚情结。对那条300多公里的长河,是否可以这样划段?从广昌流至南丰的甘竹镇称为“旴江”,中游由南丰经南城接纳黎川河,再经临川接纳宜黄河、乐安河等称为“盱江”,旧抚州府临川以下则称为“抚河”,由“盱江”而至“抚河”,古代统称“汝水”。

客观地说,“旴江医学”中的绝大部分医家聚集地是在“盱江”流域,但之所以取名“旴江医学”而不是“盱江”或“抚河”医学,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高山流水,自上而下,旴江为抚河之源,取名“旴江医学”,意味着饮水思源,追根索源,源远流长;二是“旴江”蜿蜒曲折通达“盱江”,抚州市的地域特指性非常明显,而下游的抚河流域则过于宽泛,较难把握。

于今看来,地名问题比较敏感,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文化争论,“旴江医学”本来就是后人给予,既然命名已经确定,约定俗成,也就没有必要纠缠于名称枝节,困扰在名义的争议之中了。

2 准确性:是“学术群体”,还是“学术流派”?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编著的《中医各家学说》教材以学术流派为纲,汇集中医历代各家学术思想,在当时的中医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学术流派”成为当时的一个热名词,各地方医学分支往往冠以“某某医学流派”闪亮登场。在这种背景之下,“旴江医学”被当作一个学术流派而出现在世人面前,自在情理之中,有它的原因和意义所在。

学术流派简称学派,是指“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中医学术流派需要经过长期的学术传承过程逐渐形成,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晶。任应秋教授明确指出:“凡一学派之成立,必有其内在的联系,否则,便无学派之可言。”判断中医学术流派的基本要素及其标准是:具有代表性人物,持有鲜明的主张,拥有众多的传承者。如《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列述的医经、经方、伤寒、寒凉、攻下、温补、滋阴、温病各大医学流派,无不如此。

尽管说,旴江医学家们在中医药多学科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医药学术发展和理论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临床专科建设方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然而,“旴江医学”是不是学术流派还要看它是否符合学术流派的标准。由于旴江医学家们生活年代跨度很大,从医活动地区各不相同,他们没有学说之间的相互沟通,缺乏家世之外的师承私淑内在联系,也未能构建起标新立异的协同学术体系。因此,“旴江医学”不能简约成一个时尚的学术流派。

纵观“旴江医学”,延续千年历史,名医辈出、医著宏富,大量医家不仅被故乡的地方志及所迁徙、客寓之处的地方志所载,而且有的被史书记录。旴江医学家们拥有的学术特点是:尊崇经典著作,博采众家之长;师古而不泥古,刻意创造发明;精晓临床各科,论治辨证严密。他们独树一帜而又各领风骚,恰如“千树万树梨花开”,共同构成了“旴江医学”这一江西的地方医学群体。

座座丰碑,彪炳日月;累累硕果,各有春秋。视“旴江医学”为一个医学群体而不是医学流派,既有助于与其他地方医学流派相区别,也更能从名称上反映出它的特质属性,还可以避免“旴江医学”研究方向的单一性和趋同性。再则,研究角度由发散而聚焦,可以在多个学科领域探寻“旴江医学”更多的观点和主张,使其学术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认可。

3 对应性:是“一枝独秀”,还是“一朵奇葩”?

当初将“旴江医学”形容为我国杏林苑中的“一枝独秀”,主要是为了凸显它的学术成就,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未曾料到后来人们就这么一直跟着说了下来,也算是几分有趣的事情。于今看来,“一枝独秀”的称谓确实不够贴切,还须认真斟酌一番。

何谓“一枝独秀”?就是万木凋零静悄悄,百花不开我独放,一枝傲立,天下无双,“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者也。”把“旴江医学”形容为“一枝独秀”,具有一定的气势,但缺乏一种气度,不符合历史事实,而且还有自我拔高的排他性。何况,“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由此可能招致学术界对“旴江医学”的另种看法和非议。

就在“旴江医学”众多医家崭露头角、脱颖而出的时代,我国医学已经是流派林立、医家涌现、卷帙浩繁,地方学派及其学说纷至沓来,美不胜收。中医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取长补短,成为当时中医学发展史上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由此深化了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补充与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同时也大大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深入发展。

即便在江西境内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除外“旴江医学”群体,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古南康、庐陵及婺源等医学文化聚集带,产生了如严用和、崔嘉彦、郭常、喻嘉言、聂尚恒等杰出的医学人物和著名临床家,他们都是中国医学殿堂中的坚强栋梁,其医学业绩光耀史册。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再如前所述,“旴江医学”既然在那个时候“堪与安徽‘新安医学’、江苏‘孟河医学’、广东‘岭南医学’相媲美”,就不应该是“一枝独秀”,而是“争芳斗艳”,否则在逻辑上则会自相矛盾,无法说通,也很难表现出“旴江医学”与其他地方医学“相互媲美”的对应性。

一位伟人说过:“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位大师说过:“在春天里,红花绿叶,显得相得益彰;在夜空里,星月交辉,更觉宇宙浩瀚。只要懂得包容协调,就会发现一半对一半的世界真美好。”为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好地理清“旴江医学”与其他地方医学的对应关系,还是把“旴江医学”比喻为杏林苑中的“一朵奇葩”为好,这样不至于被人认为妄自尊大,更能充分显示“旴江医学”鲜艳夺目的光彩和与众不同的气派。

4 历史性:是“止于清末”,还是“止于现代”?

毋庸置疑,“旴江医学”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过去”叫做历史性,是一个过程、一个阶段、一个时间节点到另一个时间节点。换一句话来说,历史性指的就是时间性、阶段性和过程性。任何一种学术研究工作,都离不开用冷静的眼光看待历史。

在“旴江医学”提出之初,由于诸多原因,并没有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其形成发展的历史性方面,使得后来“旴江医学”研究在时间划段上,由古而今延续到了当代。为此带来的现实难题是:旴江流域在近现代不断出现的众多医学人物,究竟应不应该放进“旴江医学”之列?如果可以进入,那么遴选的标准又该怎样确定?诸如此类问题,当今需要作出较为缜密的考虑。

文化是酝酿科学发展的酵母,优秀传统文化是医学发展最深厚的软实力。自唐宋八大家江西独占三家以降,江西文风鼎盛,诸子蜂起,学说争鸣,至清代而后,江西的文化现象开始出现转移。历史上“旴江医学”的形成与发展,绝不是出自偶然,而是与江西文化同频共振的必然结果。“师古之道,必也正名,名之与实,故当相副。”考察和研究“旴江医学”,需要从“正名”开始,对“旴江医学”进行明晰的历史辨析,不能够混淆时间的概念,忽视文化的直接影响力。

基于以上认识,对于“旴江医学”完整的时间划段,应该是起始于中唐,崛起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截至于清末。至于近现代旴江流域所

产生的医学人物,则可以归之于历史上“旴江医学”影响的延伸,以体现其文化的渊源及其厚实的积淀。这就是旴江医学的历史性。只有这样,立论说理才可能清楚明白,无懈可击。否则,论说事理就会似是而非,名实不辨,甚至牵强附会,从而导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结语:“旴江医学”概念的界定

荀子说过:“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名是逻辑学上的概念范畴,实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本质。把握“旴江医学”的客观规律和事物属性,对“旴江医学”的相关概念进行名实辨析,不啻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推动今后的研究循序渐进、有序开展,不致以名乱实,走入误区,显得非常有意义。

综上所述,谨以粗浅学识,冒昧对“旴江医学”的概念重新予以修饰界定,使之日臻规范。所谓“旴江医学”,是指自唐宋以后至清朝末年,在江西旧建昌、临川一带的旴江流域所形成的一个医学群体,具有名医众多、医著丰硕、专科悉备、建树博深的鲜明特色,是我国地方医学中的一朵奇葩,为丰富中医药学的理论和临床作出了宝贵贡献。是对是错?可以继续进行探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开展“旴江医学”的研究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务必继续努力。至于笔者专此撰文阐述以上观点及内容,不为其他,只是为了表达个人对“旴江医学”研究工作的那份深情挚爱。一己之见,未必成熟,也不尽正确,提出来供今后研究者们参酌,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教。

猜你喜欢

旴江流派江西
江西银行
旴江医家陈建章治疗脾胃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我爱江西奶奶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旴江医学的区域属性及地域分布研究*
旴江名医喻嘉言对肿瘤相关病的认识贡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