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植物意象

2014-04-10黄莉萍

韶关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奥菲利李尔哈姆莱特

黄莉萍

(韶关学院外语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植物意象

黄莉萍

(韶关学院外语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每一个意象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寓意,或揭露人的本性,或烘托故事背景,或揭示戏剧主题。莎士比亚剧作中的植物意象具有特殊的作用与意义。透过这些意象,我们能洞察莎士比亚对人性和伦理道德的理解和感受。

莎士比亚;剧作;植物意象

英国批评家、剧作家约翰·德莱顿评论莎士比亚“是一个在所有现代,也许还有古代诗人中具有最大和最全面心智的人。所有自然界的意象都在他的脑中,他可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当他描述任何事物时,你不仅仅看到它,你还能感觉到它”[1]。英国学者斯珀津也曾指出:“……诗人的心……能征服它工作时所指挥的一切材料,能以自己的主导感情印染它的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材料”,莎士比亚就是这样一位“印染得非常微妙而精致”的诗人[2]。经过他那支神来之笔的点化,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就构成了一个个优美的世界。莎士比亚笔下的植物意象具有多重含义,透过这些意象,我们能深刻了解植物意象在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花卉意象

莎士比亚常按花草的不同含义集成花环,每种花草表示不同的意义,《哈姆莱特》中,温柔、甜美、恭顺的奥菲利娅的世界里,鲜花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她特别喜爱采集鲜花,特别喜爱花的香气。奥菲利娅的生活中只有严父、慈兄与恋人哈姆莱特,但是父亲和恋人却是两个不可调和的敌对方,在父亲被杀、凶手是爱人的残酷现实下,奥菲利娅最终精神崩溃了。发疯了的奥菲利娅把花朵分散给周围的人,每一朵小花都是一个象征:“这是表示记忆的迷迭香;爱人,请你记着吧:这是表示思想的三色堇。……这是给您的茴香和漏斗花;这是给您的芸香;这儿还留着一些给我自己;遇到礼拜天,我们不妨叫它慈悲草。啊!您可以把您的芸香插戴得别致一点。这儿是一枝雏菊;我想要给您几朵紫罗兰,可是我父亲一死,它们全都谢了”(第四幕第五场)①文中所引莎士比亚戏剧的译文均出自《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不再另注。。花语中似乎透露出奥菲利娅有着疯狂中的清醒。迷迭香和三色堇分别象征记忆与相思,这是给雷欧提斯的,因为奥菲利娅误认为他为情人了;茴香象征阿谀奉承,漏斗花则代表忘恩或私通,是给克劳狄斯的;她把代表“悲哀”和“忏悔”的芸香送给王后和自己,两人同苦而各有不同;雏菊象征欺骗,据威尔孙解释是给她自己的(与三色堇一起),以示警惕。奥菲利娅分发的花朵上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疯狂中显示出对人性的把握。最后,我们从王后乔特鲁德的叙述中知道奥菲利娅淹死在“斜生着一株杨柳”(第四幕第五场)的小溪旁。她编了几个奇异的花环,想要把自己编的花冠挂在柳枝上,却“连人带花一起落下呜咽的溪水里”。我们仿佛看到一朵娇美的鲜花飘浮在如镜的水面上,融于自然中。奥菲利娅手中的花环却是她溺死的征兆和鬼影。她所葬身的水面,编织的花环,连同她的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形状都是一个“O”,一个一无所有却耐人寻味的圆圈,似乎恰恰暗示了她的悲剧人生。

《李尔王》一剧中,李尔相继遭到两个忘恩负义的女儿遗弃,流落荒野。第四幕第四场中,考狄利娅提到李尔“王冠”上的那些野草杂花有着深刻的内涵:“唉!正是他。刚才还有人看见他,疯狂得像被飓风激动的怒海,高声歌唱,头上插满了恶臭的地烟草、牛蒡、毒芹、荨麻、杜鹃花和各种蔓生在田亩间的野草”。发疯了的李尔头上戴着自己制作的荆棘花冠,上面有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这些花草不只暗示发疯的含义,且都含有不祥之兆,其中有丛生在坟墓上的荨麻、以毒药与麻醉剂闻名的毒芹和一般花草所畏惧的苍白色的毒麦,所有这些都会使读者联想到李尔所受的苦痛,他既是悲剧的受难者,也是悲剧的缔造者。李尔逃到多佛,带着野草野花的王冠,来到葛罗斯特和爱德伽身边。第四幕第六场中,李尔可悲地将饰满全身的野花认作“龙袍”,用想像中的钱币招募想像中的士兵。结束时,他像哨兵一样问“口令”,爱德伽回答说:“茉荞兰”。据十七世纪英国药物学家克尔白普说,茉荞兰是医治脑病的灵药。爱德伽显然是朋友了。

在《奥瑟罗》第四幕第二场里,奥瑟罗这样称呼苔丝狄蒙娜:“你这野草闲花啊!你的颜色是这样娇美,你的香气是这样芬芳,人家看见你嗅到你就会心疼”。剧中伊阿古挑拨奥瑟罗德夫妻关系,并不断地向他影射苔丝狄蒙娜的不贞,奥瑟罗不愿相信,但猜疑之心像一棵毒草慢慢在他心中扎下了根。当伊阿古捏造副官凯西奥梦中与苔丝狄蒙娜偷欢的呓语,并用手帕作为“证据”诬陷他们私通后,奥瑟罗完全被嫉妒所激起的仇恨笼罩了,误以为妻子真的本性邪恶,是“野草闲花”。他又说:“我摘下了蔷薇,就不能再给它已失的生机,只好让它枯萎凋谢;当它还在枝头的时候,我要嗅一嗅它的芳香”(第五幕第二场)。他的嫉妒最终杀死了纯洁善良的苔丝狄蒙娜。

二、野草意象

野草意象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历史剧中频繁出现。野草总是遍地蔓生,侵凌花木,是植物世界中最低级的存在。

据汉金斯分析,野草暗示人性中的恶[3]。哈姆莱特劝母亲葛特露不要为她对克劳狄斯的邪恶之爱辩护。他说:“……向上天承认您的罪恶吧,忏悔过去,警戒未来;不要把肥料浇在莠草上,使它们格外蔓延起来……”(第三幕第四场)哈姆莱特所说的“莠草”暗指他母亲身心两方面的罪过。葛特露在丈夫猝死后匆匆改嫁新国王,成为哈姆莱特家族意义上的“婶娘”,由此被哈姆莱特排斥、憎恶。

野草也用来比喻国家中的恶人。苏格兰贵族表示愿意喷洒他们的热血,“灌溉这一朵国家主权的娇花,淹没那凭陵它的野草”(第五幕第二场)。这些贵族把邓肯国王的长子、最后登上王位的马尔康比喻为“娇花”,而把麦克白喻为“野草”。《亨利六世(中)》剧中的玛格莱特王后忠告亨利六世说:“现在还是春天,恶草的根儿还长得不深,如果不趁早除掉,它就会滋蔓起来,长得遍地皆是,把香花都给挤死了。”(第三幕第一场)杂草暗指亨利六世的敌人——“心术不正”的葛罗斯特公爵。《理查二世》剧中第三幕第四场,园丁和他的两个仆人来到约克公爵府邸花园,他对仆人甲的讲话就具有双重含义:“我要去割下那些有害的莠草,它们本身没有一点用处,却会吸收土壤中的肥料,阻碍鲜花的生长。”这个意象既带有自然含义,又有政治含义。“有害的莠草”暗指波林勃洛克等危害国家的恶人。接着,仆人甲在回答时说:“我们整个的国土,不是莠草蔓生,她的最美的鲜花全都窒息而死,她的果树无人修剪,她的篱笆东倒西歪,她的花池凌乱无序,她的佳卉异草,被虫儿蛀得枝叶凋残吗?”波林勃洛克不仅铲除了那些“托庇”于理查二世“枝叶之下”的“莠草”,还捉住了那个“浪荡的国王”,最终成为英国花园的新园丁。理查二世忽视了治理花园的艺术,没有像园丁治理花园那样治理国家,才导致英国的混乱。园丁对话最后以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味的花草意象结束,他说他要在理查二世那可怜的王后“落下过一滴眼泪”的地方种下一粒“苦味的芸香”。可以说,园丁的对话揭示了全剧的主题。《亨利八世》中的温彻斯特主教把坎特伯雷大主教看作是“一棵腐草”,要把他“连根铲除”(第五幕第一场)。

三、树木意象

莎士比亚历史剧里重复出现一些树和树枝、植树、斫树、拔出树根等象征性意象,这些意象往往隐含着丰富深刻的内涵。

《理查二世》第一幕第二场中,葛罗斯特公爵夫人对刚特说:

你是爱德华的七个儿子中一个,你们兄弟七人,就像盛着他的神圣的血液的七个宝瓶,又像同一树根上茁长的七条美好的树枝;七人之中,有的因短命而枯萎,有的被命运所摧残,可是托马斯,我的亲爱的夫主,我的生命,我的葛罗斯特,满盛着爱德华的神圣的血液的一个宝瓶,从他的最高贵的树根上茁长的一条繁茂的树枝,却被嫉妒的毒手击破,被凶徒的血斧斩断,倾尽了瓶中的宝液,凋落了枝头的茂叶。葛罗斯特公爵夫人把英王爱德华三世的七个儿子喻为“同一树根上茁长的七条美好的树枝”,而她的丈夫葛罗斯特作为枢密院的首脑是其中一条“繁茂的树枝”,他干预朝政,排挤理查王的两个亲信并判处死刑,由此引起理查王的报复。他利用亲信毛勃雷在卡莱斯当总督的机会,将葛罗斯特秘密劫持到那儿的监狱偷偷处死,为此这条树枝“枝头的茂叶”凋落了。夫人希望作为七条树枝中一条的刚特能为其夫复仇。

《亨利六世(下)》第二幕第六场中,同属爱德华三世嫡系子孙的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王族展开了持续30年的大战,爱德华、乔治、理查等人在战场上取胜后,理查发现呻吟的克列福,请求爱德华收回“不管是友人还是敌人要好好照顾他的命令”,他接着说:“他砍掉了我们的枝叶还不满足,而且心狠手辣,一定要把我们的根株一齐挖掉才肯罢休”。在桑德尔堡与威克菲尔之间的战场上,克列福砍掉了约克家族的枝叶:理查与爱德华的弟弟鲁特兰和父亲约克,还发誓一定要约克家族“连根拔除,一个孽种也不留”(第一幕第三场)。他为了替父亲报仇,要把约克家族的“根株”挖掉。第五幕第二场中,在纳特附近战场上,两军混战,华列克负伤,临死前他叹息:“我这株巍峨的松柏,在它的枝头曾经栖息过雄鹰,在它的树荫下曾有狮子睡眠,它的顶梢曾经俯视过枝叶茂密的丹桂,在它的荫庇之下丛生的杂树得以度过严冬,然而到头来,这棵老树还是断送在樵夫的利斧之下”。华列克这株“巍峨的松柏”曾是爱德华最亲信的伯爵,给爱德华戴上了王冠。他有着盖世功名,有着“苑囿池沼、楼台亭榭”和“广大田园”,但后来因爱德华擅自决定娶葛雷夫人,在法国替爱德华谈判、为他请求娶法国国王妹妹的华列克感到受了侮辱,于是投向倒戈。他的军队与约克军展开激战,而他自己“这棵老树”受了致命伤,战死在战争中。

[1]Dryden,John.An Essay of Dramatic Poes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18:67.

[2]徐燕.他吟唱着自然——谈莎士比亚的自然观[M]//张泗洋.莎士比亚的三重戏剧.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57.

[3]Hankins,John Erskine.Shakespeare’s Derived Imagery[M].Lawrence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1953:191-194.

On Plant Imagery in Shakespeare’s Drama

HUANG Li-ping
(Schoolof Foreign Languages,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512005,China)

Every image in Shakespeare’s drama has abundant implied meaning,exposure of human nature, a foil to the drama or revelation of the theme.In this paper,the writer limits concern solely on plant imagery in Shakespeare’s drama.It points out the symbols of images of plants in Shakespeare’s drama.These images not only vividly present the human nature but also reveal Shakespeare’s perceptions and feelings to the main problems.

Shakespeare’s drama;images ofplants

I207

A

1007-5348(2014)05-0025-03

(责任编辑:王焰安)

2014-03-10

黄莉萍(1982-),女,广东阳山人,韶关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戏剧、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奥菲利李尔哈姆莱特
雏菊,毛茛,罂粟,还有死亡……
——《奥菲利亚》的花语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皇上胸肌好伟大
李尔亚太总部及技术中心新址正式奠基
麦格纳接替李尔为宝马提供座椅
小影子们的大世界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从政体层面解析《哈姆莱特》主题思想
欲望还是母亲的欲望?——拉康再论《哈姆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