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左思矛盾心理的形成原因
——以《咏史》八首解读为中心

2014-04-08吴艳华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咏史左思

吴艳华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在魏晋这个动荡的年代里,文士们用自己那颗时刻在动荡的心揣摩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苦苦挣扎于时代所造成的混乱漩涡。而在“晋士不文,人才实盛”的局面下,左思成为其中最为另类的一个,他以反抗的姿态高唱着自己的愤懑心声,奏响时代的旋律,成为西晋文坛上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

左思大约生于公元250年,卒于公元305年,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出身寒微,一生仕途不畅。自幼博学能文,弱冠之年,因其妹左棻入宫拜修仪而举家迁往洛阳,十年乃成《三都赋》,一夜之间名震京师,又依附权要贾谧,征为秘书郎。虽往来于权贵之间却无显贵之径,又牵涉贾谧事件,虽没有受到诛戮,但已无追求权名富贵的热望,专意于典籍著作。齐王司马冏命其为记室督,辞疾不就。后迁冀州,数年,因病去世。

左思存诗十四首,有《招隐诗》《杂诗》《娇女诗》,其中以《咏史》八首最为知名。纵观这八首诗,不是作于同一时期,它是诗人一生情绪心态以及遭际的反映。从开始的志存高远,基调昂扬,到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失望的情绪,但尚存远大的抱负,再到最后的完全绝望。作者由积极入世到略感忧心,再到最后走向假性的超脱,都体现了左思思想的变化及复杂程度,在这样思想的影响下其真性情的一面才真实无遗地展现了出来。

那么左思为什么会有这样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呢?其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之分。

左思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可以从他自身的身体条件和其所受的思想影响分析。从自身条件来看,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外表并不能决定什么,但在“魏晋风度”的品评之风盛行的时代,“容止”却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左思“貌寝,口讷。”其容貌不堪到了什么程度呢?从一则小小的故事中我们就能形象地了解到左思的仪表情况。据《世说新语·容止》载:“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弹铗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决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而论及左思,就算由于左棻的关系,左思的外貌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左思自己,外貌极丑无疑对其自信心有一定的折扣,“貌寝”则减少了抛头露面的机会,造成了他敏感内向的性格。“口讷”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交际,身处“二十四友”之中,不善交际就不能和别人相处得如鱼得水,虽然有“辞藻壮丽”的优点,却由于外表的原因受到重视和提拔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这样的自卑心理引起了他的自悲,只能发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咏史》其二)的感慨。

其次,从左思所受的思想影响来看,左思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有兼济天下之志,他要“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其一)在《咏史》诗中,他的儒家思想贯穿始终,这也是诗人整个人生的主导思想,是诗人为什么没有达到真正超脱的根本原因。当时,玄风大昌,文人们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创作动向都发生了变化。左思也深受影响。他在《招隐诗》中明确地发出“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招隐》)的玄音,《咏史》诗中又有“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其四)。左思在世风的旋涡中独享着生活和精神的寂寞。当时佛教教义盛行,朝廷对佛教以礼相待,大修佛寺,僧侣渐多,文士和高僧交游蔚然成风。佛家的清心寡欲,主张清静的思想颇合玄学主张,二者暗合,相互扶持。这样儒,道,释三家思想相互影响,此消彼长,影响着诗人不同时期的思想走向,就算在同一时期思想也不再单一。而左思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有匡济救国之志,“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其一),也有功成身退的旷达,“功成不受禄,长揖归田庐”(其一);既有无奈的自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其二),又有蔑视权贵的自尊“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其六);对自我的身份有清醒的认识“虽非甲胄士”(其一)“自非攀龙客”(其五),也有在历史典故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其七)。在《咏史》诗中所发出的一切声音都终结于第八首,似乎是诗人看清了人生,悟透了世事,从而使自己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但这种看似超脱的背后,又明显隐藏着诗人无可奈何的叹息和自欺欺人的自我宽慰,这又怎么能像庄子一样“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其八)?从《咏史》八首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左思的痛苦和复杂矛盾的心理。

从客观原因看左思心理形成与西晋社会的政治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晋开国君臣政治道德素质普遍低下,司马氏狠毒残忍,臣子腐败成风,浮华堕落。整个社会道德风尚大滑坡。不过数十年西晋社会便急剧衰退。面对这种风气,左思发出“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其四)的不满。左思希望自己生活的王朝是一个道德高尚、政治清明的社会。然而西晋社会中的豪门贵族生活奢侈、沉溺酒色,这就与作者的希望大相径庭。“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其六)的指责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左思愤慨这种社会风气却无法改变这种社会现象,因此是否参于政治的矛盾心理便在这些诗句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其次这种矛盾的心理还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有关。西晋的政治体制是皇权专制下的贵族门阀政治体制。寒门低族出身的人即使才能超越,勋劳卓著,也不能和世族百姓交游并列。”“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其二),就表现了左思对这种士族和寒门、豪门和贫士对立制度的愤慨。论及左思,他出身寒门,社会规则是附加于甚至可以说是强加于任何人的。虽其妹左棻贵为妃嫔,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其政治前途。西晋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中,除了在太康、元康时期出现过小小的中兴局面,其他时间战乱不断,经济萎缩,社会混乱。司马氏政权用残酷的手段大肆杀戮文士,为自己以篡夺的不法手段得到王位而正名,天下文士顿时减半,少有全者,人心不定,士人们为了生存或逃离,或隐居,或依附权宦,总之大多郁郁而不得志。郭预衡先生说:“在西晋祸乱迭起的时代,士族虽享有诸种特权,依然难以自保,如张华、刘逵、陆机、潘岳等,皆相继被害。因而在向往仕进,追逐荣名的同时,又深感世事难以逆料,仕途更多艰险”。士族况且如此,更何况寒素之士?左思是进?是退?是一个很难的选择。

复杂的自身和社会情况决定了左思的矛盾心理,痛苦而寂寞的高唱着自己的心声。与浮华、奢侈的社会不同,左思的作品慷慨悲凉、意境清新。谢灵运称其“古今难比”,钟嵘《诗品》将其诗列为上品。纵然在“二十四友”中其政治成绩几乎为零。但是其文士风格却最为强烈。这样在西晋动荡的社会中,左思即使没有留下政治贡献,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1]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 熊礼汇.魏晋南北朝文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5] 房玄龄.晋书·刘毅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 许学夷.诗源辩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7] 张伯伟.钟嶸诗品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徐公持.浮华人生——徐公持讲西晋二十四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9] 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咏史左思
北陵公园咏史
《世说新语》:潘安与左思
洛阳纸贵
咏史抒怀
从阮籍《咏史》诗的自创虚拟人物和神仙意象看其人生态度
论左思《咏史》与陶渊明《咏贫士》之异同
浅探纳兰性德咏史诗论
洛阳纸贵
左思与《三都赋》
左思和《三都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