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保护与利用旧建筑 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以大连市为例

2014-04-07陈世豪

四川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建筑风格故居广场

陈世豪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18)

城市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还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既兼顾到城市的功能性,又能很好保护和塑造城市的历史文化景观,以求发挥其更大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提升城市深度与“软实力”,是城市规划研究中必须深入挖掘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大连为例,试探索通过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旧建筑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1 大连市近代历史脉络

城市面貌的形成离不开它的历史积淀,每个城市如今的面貌都会受到其历史背景的影响。大连开发的历史较早,其历史可追溯到6 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但大连历史发展轨迹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近代史阶段,可以说大连就是一部记载着中国近代百年历史沧桑的“博物馆”。自1899年开埠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前,大连的近代史经历了俄占时期、日据时期、中苏共管和新中国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段,其中的两段殖民经历是最别具特色,是大连城市面貌改变最大的时期。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被刻上了鲜明的殖民地烙印。这段历史给大连留下了丰富的帝国主义侵华遗迹和遗存,它们不仅体现在城市的格局、规划等宏观层面,也更多地体现在城市的建筑、街道、广场等建筑景观上。

2 大连现存的旧建筑主要分为俄占时期建筑和日据时期建筑

(1)沙俄侵占时期(1898—1904年)该时期的大连城市规划始于1898年在大连湾地区建设商业城市,当时的规划是以直径213 m的尼古拉耶夫广场(现中山广场)为中心成放射状修建10条道路,并于广场周围设置市政厅、银行等公共建筑。街道多是以圆形广场为中心形成的环行道路。

(2)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905—1945年)该时期沿用了沙俄侵占时期的城市规划,后于1907年制定了大连市区规划,扩大了城市建设规模。该时期共建成包括敷岛盯广场(现民主广场)、千代田广场(现二七广场)等11所广场。由于人口的增加,将原来的上公园、下公园共80 h用地改为住宅建设用地,截至1945年,初步建成了包括儿童游乐园在内的供日本人常使用的现代公园7所。

这两段殖民历史给予了这座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的旧建筑群构成了大连特有的建筑主题、历史主题、文化主题。我们应当在城市建设中将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结合起来,将旧建筑形成的城市特色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将历史街区和旧建筑的文化价值转变成城市的文化竞争力。

3 大连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

3.1 历史与人文价值

旧建筑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适应现代化的功能要求,但它记载了一段历史文化,原有的环境所蕴含和形成的文化背景能够激起人们的回忆与憧憬,人们因自身所处场所的共同经历而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如同一个城市的记忆库或博物馆。

历经沧桑遗留下来的旧建筑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它的传承体现着大连这座城市的鲜明个性,成为人们对这座城市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关键;同时,大连地区旧建筑的历史特性决定了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中国近代历史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物。甲午战争之后,大连成为了日俄争夺的对象,先后成为俄日两国的势力范围。日俄在大连的统治,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大量的殖民风格的历史建筑;一栋栋迥然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欧洲和日式建筑,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的融合,它们和大连这座城市共同成长、变化,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同时也如同一部中国近代史实物教科书,无声地教育着后人不要忘记那段历史。

3.2 生态价值

与拆除之后重建相比,对旧建筑的再生利用可以减少大量的建筑垃圾的产生,减少新建筑材料所释放的有害物质和有毒气体,避免其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污染。此外,旧建筑的再生利用还可减轻施工过程中对城市交通、能源的压力,可避免旧建筑的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沙尘,以及噪声对环境的污染等等。在我国节能减排,防治雾霾的大政策背景下,旧建筑的再利用具有现实的环保价值。

同时就建筑成本而言,过去我们关注的仅仅是建造成本,很少注重社会成本。但如今,在我们地球自然资源有限及不可再生的前提下,对于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而言,“重复再利用”无疑有着更大的效益,以及更为广阔的前景。从建筑的生产和拆除两个环节上看,社会成本主要体现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新建工程必然较“再利用”工程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同时生产新的建筑材料及拆除旧建筑所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又会造成更重的环境污染。

3.3 经济价值

与新建楼房相比,改造旧建筑有三大优点:工期短,可以很快的投入使用;投资少,开发成本较低;效益高。据不完全统计,对现有的建筑进行改造,比新建同样规模标准的楼房可节省20 %~50 %的费用。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旧建筑改造创造了机会,现在一些开发商也学会了欣赏年代、个性和建筑品质所具有的无法衡量的价值 ,这种价值是新建筑所不具备的。而且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的发展,人们也愿意为文化产业付出更多的时间与金钱;通过发扬老建筑的文化内涵、艺术内涵来实现经济效益与艺术发展双赢的做法,已从国外传入国内,并迅速蔓延开来,成效显著。

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城市历史街区及旧建筑也有着丰富的经济价值。大连自然条件优越,但城市的旅游名片上始终是大连的足球、大连城市的整洁、大连的服装节、啤酒节、大连的会展行业、大连的旅游和饮食以及大连的碧海蓝天等等。在旅游者心中,大连更像是一座进行消费的城市,缺乏文化底蕴,致使游客的重游率较低。旧建筑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深度,同时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已建成的俄罗斯风情街及南山风情街来说,许多旧建筑被改造成高级会所以及众多的沿街店铺,极大的增加了旅游附加值。

4 大连市旧建筑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

大连地区的近代建筑风格如同一个建筑博览会,基本涵盖了亚洲、欧洲同时期近代建筑的所有建筑风格,如哥特式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近代欧式建筑风格、近代和风建筑风格等。但这些建筑风格配合得相得益彰,并没有使城市的整体景观显得杂乱。这些保留至今的旧建筑,是经过比较、筛选、淘汰、积淀后而成为经典的,在城市的飞速扩张中发挥着平衡、缓冲、隔离的作用,为城市新风貌的形成提供了独树一帜的人文背景。因此,加强对这些近代建筑的保护,对城市历史的沿革、城市人文精神的回归、独特城市风格的形成都有无可争议的意义,对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也是一种保留和展览。

但目前,大连对遗留的这些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较为不足,缺乏对旧建筑文化价值的有机整合。大连的一些与历史文化有关的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也缺乏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如典型的俄罗斯风情街、日本风情街只是以旅游纪念品一条街作为宣传,缺少历史风情以及文化的感染力。

4.1 名人故居

大连地区较有名的名人故居有: 原王季烈宅、孙传芳故居、肃亲王善耆七子金碧东公馆、徐海东居所、刘长春故居、郭安娜故居、潘复旧居、曹正礼故居、善耆旧居、罗振玉大云书库、张作霖大连官邸等。这些故居分布较为零散,得到的待遇也不一样。一部分被公布为保护建筑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如位于文化街75号的原王季烈宅(婉容楼)。目前,大部分故居功能都已改变;很多名人故居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郭安娜、刘长春故居在城市改造中险被拆迁后又重新修复,罗振玉故居及大云书库被拆去了一半后弃置不管。

4.2 凤鸣街日式建筑群

凤鸣街是大连市内一条保留比较完整的老街。这条街宽约6 m,长约1 200 m,有近百年的历史。街两侧原有100余栋建于20世纪20~40年代的“和风欧式”建筑,大多是两层,俗称“日本房”。小楼造型别致,极少重复,并都配有独立的院落;更是国内罕见的一条主干道的老建筑存留区,高高的能够将整条主干道盖上的法国梧桐矗立于道路两侧,十分独特,是大连的重要旅游资源。在2009年10月出版《大连文物要览》中被列入大连市历史文化遗产名录。这条美丽的老街因其地处市中心,经济价值重要,因此于2010年开始拆迁,相关部门干脆对其曾处于保护建筑的地位彻底否定。

4.3 中山广场及周围近代建筑

目前大连近现代建筑中有一小部分基本得到了原样保护,典型的有中山广场附近的建筑群,如大连艺术展览馆、大和宾馆、关东银行旧址、大连民政署旧址等,现在已都被改建为银行、文化馆等。这部分建筑的普遍特点是体量较大、建筑风格明显、在历史上扮演有重要地位、所在地段非常显著、属于城市地标性建筑,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建筑上也多有保护标志,总体保存状况较好;以位于中山广场的,大连宾馆为例,为大连大和旅馆旧址,外观上保留了初建时原样,内部装饰大部分已被现代宾馆风格取代,整体举架为适应空调的安装而降低。除了一楼迎宾厅和4个房间完整保留了当年的装饰和设施,其余房间和被认为“不显眼”的地方均已被改造,曾经的顶楼花园被彻底废弃,变成了放置空调的场所。

在大连市的城市规划中,广场是一个及其重要的元素。可是这些广场的风貌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延续,有一些只能用地名在提示人们它们曾经存在过,有的广场连名字都已经埋没在历史长河中。保存状况最好也最典型的是曾经被作为城市规划中心的尼古拉广场,即现在的中山广场。中山广场历经日俄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时期的建设,其俄式风格依然保持至今,附近的建筑风格也大体统一;20世纪90年代后,对广场及广场附近做了新的规划,但是大体保持了旧貌。虽然广场己经被附近直插云霄的高层建筑环围,显得愈发逼仄,但是还是难以掩饰它穿越岁月变迁的沧桑与美丽。

5 保护开发旧建筑,提升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不是现象上的种种优势比较,而是资源要素及其运作水平的有机结合。” 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与旧建筑,包括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给予充分考虑。在重要文化遗产周围设立保护范围及缓冲区,严格控制历史建筑周围的新建筑风格和高度,以维护城市景观的完整性。而对于其余可以利用与开发的旧建筑,大可以开发其商业价值,一栋建筑只有不断地使用才不会破败;只要仍在使用,建筑就会得到关心和维修,就会避免因闲置而加速毁坏。

目前,大连市在旧建筑的利用上,保护利用较好的是俄罗斯风情一条街和日本风情一条街。设立风情街不失为一种保护方法,发挥了老街本身的历史优势和独特的商业潜力,同时通过这种资金输入使老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部分地重现了当时的风貌与社会风情。但是,在建造这两条风情街的同时存在毁旧建新的问题。南山风情街旧有建筑因“形象不佳”被大量拆除,在原址上建成新式仿古建筑,或被改造为高档会所与私人住宅;俄罗斯风情街几乎变为购物一条街,反而在建筑的保护上疏于管理,如原达里尼市政厅的侧立面山墙已完全被拆掉;同时就实际情况看,一些方面存在着“人造体验”过多和过于不真实等问题,如新开发的传统复古建筑过于虚伪,自然景观的修整中“人造”痕迹过重,虽然可以使提供真实与“人造”相结合,但从根本意义而言应当给体验者以真实,不应矫揉造作或偏离真实过远,这需要较好地把握二者的度量,平衡好二者的关系。

在城市历史街区与旧建筑的保护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比如青岛,与大连情况相似,地位相当,同样因殖民而兴,在市南区拥有众多殖民时期的老建筑及名人故居,而青岛围绕这些历史建筑做了很多努力,在保护与开发上做得较为优秀,已成为青岛的一张文化名片。

6 结束语

在塑造大连的城市文化景观形象中,割断历史,摈弃城市所有的文化渊源,仅仅强调它的浪漫与时尚是不合适的。因此,要准确地把握城市的历史发展轨迹,对于现存的历史街区与旧建筑进行有重点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并使之不断得以再现和升华,逐步恢复正在被现代化吞噬的城市历史原貌,丰富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竞争力。通过科学规划和分期开发,使来大连旅游的游客能够在感受花园式、生态化、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同时,还能体味到这个城市的历史发展的进程。

[1] 徐松岩. 大连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J]. 大连近代史研究,2007,4

[2] 战世佳. 大连近代建筑保护现状调查[J]. 遗产视野,2012,(6):44-52

[3] 王毅. 建筑的再利用[J]. 世界建筑,1998,(1):22-24

[4] 黄荣荣,夏海山. 生态语境下旧建筑改造的美学价值[J]. 华中建筑,2009,(8):200-203

[5] 乔坤. 旧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的创新思考[J]. 山西建筑,2010,(9):41-42

猜你喜欢

建筑风格故居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卫立煌故居
在广场上玩
张铭:向全球传递家乡文化融合中外建筑风格
魂兮归来返故居
浅析云阳彭氏宗祠的建筑风格和文物保护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
中式建筑风格设计中传统窗花的应用研究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广场上的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