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设计方法论对建筑的影响

2014-04-07沈莹梅

四川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方法论大师建筑设计

沈莹梅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在如今充满了个性化与世界观分离的社会里,人人都想标新立异。建筑设计也是如此,以新以奇以怪以非理性的设计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众多琳琅满目的建筑中脱颖而出,仿佛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生活在这个多元化社会下的人群的审美需求。然而,许多时候这种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突出反而忽略了许多建筑基本的要素。当然,也不能否认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类生活模式的改变,某些建筑的要素也会随之而变。究竟什么样的设计适合于现今的社会,什么样的设计方法能适应现今的社会?我想这是每一个时代都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的需求。

1 建筑的本质

建筑作为人居住的场所、生活的环境,是为人使用的。建筑主要由形式和功能所决定,建筑是社会人文文化的体现,是社会价值观的缩影,因此这两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有人认为建筑是人类的工具,为人类服务,包括柯布曾经也认为建筑是居住的机器。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显得有些冷冰冰。我认为建筑应该也是被人类赋予生命的,就像大树一样,具有出生、生长、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不一样的树有不一样的树根、树茎、树皮、树枝和树叶,这都归于它生长的地方的土地和气候以及一些外部人为因素所决定。建筑也是同样的道理,什么样的时代下建筑观和方法论造就什么样的建筑。

有的人认为建筑是艺术,所以建筑应该分为艺术类或者文科。我却比较赞同另一种说法,建筑应该归为社会学科。我们不应该将眼光仅仅局限在怎么样达到建筑形式和功能的完美诠释,而应该将注意力放在更加宏观的问题上,例如历史条件、文化内容、建造技术、时间限制、社会制度、经济问题和可持续等。这些渐渐被许多人忽略的问题,其实早在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已经阐述。令人庆幸的是,如今在人们研究建筑设计方法论的过程中,又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并且结合建筑设计到实践中。

进入新时代背景下的建筑已经不单单是履行固有的职责了,它还肩负着更庞大的功效和使命。可是,建筑最根本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它反映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文文化和精神价值,是历史的载体。

2 建筑设计方法论离不开时代背景

从奥古斯都和平祭坛到和平圣坛的博物馆,从和平圣坛的博物馆再到理查德迈耶设计的阿拉帕西斯博物馆;从卢浮宫到贝聿铭设计的扩建工程“大卢浮宫”。当一个建筑的设计手法不再被采用,但其设计理念仍然传承下来的话,那个建筑会成为经典。从金字塔到哥特式建筑再到现代主义建筑,每个时代的设计方法及其理论都不尽相同,每一个时代都有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留下来。这些经典之作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有的设计师刻意的模仿或者照搬经典之作,可无论如何都让人感到难以接受的怪异。难道我们能说哪个时期的建筑的设计方法或手法不恰当吗?这当然太片面了,它们的存在并被人们所称道自然有其自身的价值及意义。这就要追溯到社会背景层面上了,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所导致的审美观不同,以至于不同时期的人对于同样的建筑的评价出现差异化。经典之作留给后人的也许已不是审美上的需求,而是一种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因此,问题不在于设计方法论的对错,而是表达在建筑上时是否适合时代的价值取向。

就四个现代建筑大师而言,他们的理论影响深远直到现在,特别是在他们所在的时代。赖特的“草原住宅”、“有机建筑”在芝加哥摩天大楼诞生的时代给了人们回归自然的亲切感,他后来提出的“美国风建筑”又给战后的美国兴建带来巨大的影响;勒柯布西耶从巴黎改建到昌加尔新城,从《走向新建筑》到《模度》,他不断逾越自己的创作理论,带动社会的设计思潮;贡献最大的要数格罗皮乌斯了,他创办的包豪斯直接导致了一场现代主义学派的革命;密斯则是发展了现代主义风格,并创立了一套当代的建筑标准体系。

可是,谁也说不准,在许多年后的社会里会不会有人否定他们其中一些人的理论。我认为,这种否定并不是否定理论本身,而是否定在当下时代其理论的适用性。这种情况并不是不会发生,例如,他们四个中让我很敬佩的一位大师便是如此,他在晚年的时候改变了自己的设计风格和理论,在一百八十度大逆转后,创造出了让世人惊艳的建筑作品,他就是勒·柯布西耶。

之所以提到以上两点,是因为我认为建筑设计方法论对建筑的影响会间接导致对城市面貌以及场所精神的影响,这是更大的一个范畴。所以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建筑和人的关系以及建筑和社会的关系,从而更全面的来了解建筑设计方法论对建筑的影响会对我们和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或者说是建筑和社会的相互影响会带动人类怎样的发展。

3 建筑设计方法与建筑设计方法论的关系

建筑设计方法论不同于建筑设计方法,它可以说是建筑设计方法的方法,包括很多范畴,是基于建筑设计方法之上的更高的思想层次。

建筑设计方法也可以通俗的说是建筑设计手法,即是研究建筑的形式、功能和风格等要素,讲究统一、均衡、韵律、体量、色彩等元素在建筑中的运用。而建筑设计方法论则更着重于了解建筑所要表达的精神和文化上的意境,其中涉及了心理学、现象学、类型学、方法论等综合学科。而这些学科来源于社会的价值取向,通过建筑的表达又释放到公众中,从而反作用于社会。因此,我认为这样的意义更加深远。

任何学科研究到了最高的层次都归为哲学范畴了,建筑也不例外。虽说如此,如今大多数的建筑设计都是空泛的,它们能够传达给人们的意境只停留在表面,而其中并没有蕴涵很深刻的哲学观。能够做到不空泛的人就只有一些建筑大师。在偌大的地球表面,这样的大师实在是少数,在多少年里面才可以出现这样一位大师提出革新的理论来影响甚至改变建筑的形式或功能啊。

4 对于中国国情下建筑设计方法论的探讨

中国近些年来建筑设计人才辈出,这让人们看到中国的实力,看见中国的建筑事业在崛起。2006年,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带领他的团队打败了其余的竞争对手,以他们设计的“梦露大厦”代表中国第一次在世界的竞标中夺魁,这让人欣喜万分。其中的设计逻辑就是基于“非线性设计理论”,这给了人们新的视觉冲击。设想,如果将这样的建筑放在100年前或100年后,是否还能带给人们一样的视觉冲击呢。此时此刻,无疑的这样光怪陆离混乱的世界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成就了这样一些设计理论和作品。正是由于我们生活方式、生产技术的改变衍生出了新的理论,而这些建筑设计方法理论影响了建筑的形式,带给我们生活的冲击,碰撞出创作的火花,这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可是不得不承认,我们离世界性的大师还是有一些差距的,这与我国的国情密不可分。西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近百年,而我国继改革开放以后迅猛的发展,跳过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而又没有之前建筑文化的积淀。在这种快速发展和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在我国出现了一些无法逾越的问题。我国建筑师缺乏一些对生活的思考,这可以理解为一个青年在还没成熟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的需要而参加工作,在工作中体现出不成熟的一面。我国的建筑设计也是这样,因为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行大量的规模化生产,结果建造出许多经不起推敲的建筑。

国外的建筑大师会很注重于对时代特征的分析,例如日本的黑川纪章,他的共生及新陈代谢理论,都是基于对时代的思考而贯穿于建筑思想。我国的建筑师缺乏这种思考,大多数人对建筑大师具体作品的具体形式分析,然后去模仿。高明的和拙劣的模仿或对某些片段的肢解在我看来是一样的,都形成没有内涵的建筑物。

有的建筑是需要长期不懈的反复推敲才能成为传世不朽的经典之作。好的设计是一次辛苦的煎熬,是一次不懈的马拉松。例如卒姆托一个建筑从头到尾花了8年时间;斯卡帕为了一个银行设计付出了10年时间;勒·柯布西耶,一个思想理论,思考了一个时代。如今中国正在高速发展,所面临的情况不允许建筑师有这样思考生活的时间;可是,建筑是生活的反映,生活的经验又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磨练。因此,在这样特殊的背景情况下,我国的建筑事业形成了畸形的发展。

最后我想说的是,建筑设计方法论和建筑设计之间是相互影响,它们同时代并存。只有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懈努力的探索,基于社会化、生活化的考虑之上,得出新的正确的适应时代的建筑设计方法论,才能让建筑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方法论大师建筑设计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大师剪我也剪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UAF的方法论意义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