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古镇村落形态与建筑特色分析

2014-04-07

四川建筑 2014年4期
关键词:古镇建筑

王 娟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1 历史概况

塘河古镇位于重庆江津市西南渝川结合地带,明清时代塘河水运发达,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商业繁荣,边贸活跃。塘河人杰地灵,古文化底蕴、自然景观独特,服务功能齐全,是黑石山——滚子坪省级风景区的旅游接待中心。因此,塘河是一个集边贸与旅游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式的边贸旅游文化名镇。其东北面与白沙镇毗邻,紧靠成渝铁路和长江黄金水道,西南面与四川合江接壤。规划中的渝滇大通道穿境而过,距江津65 km,重庆112 km。

塘河古镇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就有先民聚居,明朝自建王爷庙开始,陆续建房成为集镇,至清朝乾隆时期趋于兴盛,因塘河绕场而过得名。塘河一直为江津所辖,清代属思善里,1921年属十全镇,1941年建乡,解放后仍为乡,属永兴区所管,1994年撤区并乡,塘河建镇,2001年江津再次调整乡镇规模,塘河仍设镇,辖六个村一个居委会。

这座古朴苍劲的小集镇,以其光辉灿烂的古建筑文化,朴实无华的民俗、民风,风光如画的优雅环境,成为被第三批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 村落形态

塘河场选址在一河弯坡岸的凸突处,一条顺坡脊的独街不过百多米长,恰好两端点,一是码头,一是川主庙,一是在河岸以若干级半圆石梯塑造成优美的码头形象,一是在坡顶对着街道正中建了座川主庙。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对街道空间的一种规划的限定与控制。亦即这段主干街道不可能再有大的发展,若场镇增大则只有依赖旁边的若干小巷向外发展,但无论结局如何,终不能取代主干街道的主轴地位,因为最有生意能多停靠船只的码头在这里。因此,设想里面一定有这条街和衷共济,甚至串通一气,独霸生意的共谋。这是一些什么人,坡顶的川主庙便可点明。

川中场镇会馆或祠庙,势力极弱的土著川人能把自己的祠庙或会馆建在这样显赫的位置,大有独霸一个场镇的气势者,实在是罕见。塘河场无其他移民会馆,这里显然是以明代遗留下来土著川人为主。若联系起合江境内大小槽河几乎各个场镇都有川主庙,甚至于像顺江场也有川主庙的情况看,很有可能是“张献忠剿四川”时,地处川黔边远山区的塘河中上游是战乱波及不大的地方。因此它保存了移民不易进入、土著川人势力较大的空间。由于利益驱使,像塘河场之类,极有可能土著团结一致排斥移民进入,亦在场镇街道与空间规划上作出封闭性的措施来。

若再看自我保护的层次,还有街道两头及小巷设栅子门。更有甚者,街道延伸对景,一是河对岸山头,按理一般诉诸风水应建文笔塔之类儒化风物,它却修了一座硝烟火气很重的碉楼。又在川主庙后祖山的龙脉上再建碉楼,此两相对峙,把街道全纳入炮火控制之中。这些章法是移民为主的城镇绝对没有的现象。我们所以判断它为土著之场镇,正是它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和做法。

但反过来看,封闭和排斥往往带来完整和纯粹,带来个性与特征。塘河场以其明晰紧凑的空间格局,聚以民居为主的建筑于山坡,水流弯环,清波碧浪,两山拱护,一街相融,犹如一个大天井中人家。虽然步步石梯由河边起直爬到川主庙,高差至少50 m以上,中间却以不少小平台用来间歇和停顿。这里往往是商家的铺面,走进去自然进深又长又暗,豁然开朗者则是前店后天井的大户。

塘河古镇现存明清古建筑群近4×104m2,主要分布为塘河古街区、石龙门庄园、廷重祠三大部分,有“历史建筑博物馆”之美誉。石龙门庄园距塘河古街7 km和延重祠距古街4 km。

3 建筑特色

3.1 传统古街区

拾级而上沿街建筑多以青石为基、砖木为墙、奇檐斗拱、雕梁画柱、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由于气候与地理条件问题,古场镇主要采用了木结构的建筑。这是因为木材料能吸收空气中的湿气,保证室内干燥。用木材建成排架,再用砖、土坯砌成墙体。屋檐用木料挑出2 m左右,既能保护墙体免受雨水冲刷,又能遮阴,起到廊的作用。住宅平面以内院为中心向纵横铺开,背依河流,依地势层层高起。

塘河古镇现存古建筑4×104m2。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塘河古街区。它始建于明朝,占地2.8 ha,现存明清建筑群1.5×104m2。长约600 m宽约5 m的主街连接着横街子、庙巷子两条小街,由三道寨门把持着,大体呈直线上延,坡度35°左右。再加上横街子、庙巷子两条小街道和“半边街”就构成了完整的集市。因依山而建,地形也与山城重庆相似,解放前集市较为热闹,故有人称之为“小重庆”。

3.2 宫庙

3.2.1 川主庙(清源宫)

川主庙,位于塘河场中最高处,建造于19世纪80年代(清光绪13年),占地1 130 m2。整个庙堂建筑为全镇之冠,庙大门上额凿有“显于西土”四个大字。

正殿和正殿对面的戏台均为琉璃瓦所盖,飞檐画壁,各种陶制及木刻人物、飞禽走兽点缀其间,栩栩如生。大木柱、石圆柱镶嵌着彩饰浮雕,建造结实,华丽大方,尽显当时能工巧匠的聪明和智慧。正殿内供有川主神像,人称“三菩萨”(石蟆的大菩萨、稿子的二菩萨)。正殿与戏台间有石铺小广场,两旁有书楼,为观看演出之地。主入口在戏楼下部。进门院落左右各有一小型四角攒尖木楼阁。有趣的是楼阁入口并非在一层,而是二层回廊中段。从川主庙外面看是三层,实则只有两层。

1967年,在“破四旧立四新”中被部分损坏,1983年为解决人民政府住房,正殿被拆除,1992年被进一步破坏,于2012年修复,成为江津区文物保护点。

3.2.2 王爷庙

明清时期,塘河的水运交通发达,逐渐形成了船帮,船帮为了自身的发展,最初兴建了几间房屋和简陋的旱码头。后来,船帮祈祷自己和家人平安、事业发达,就在此集资兴建了“王爷庙”。

也正因为水路运输的关系,王爷庙的主入口设置在了沿河一侧,而非塘河老街上。建筑布局顺应地势,层层向上,佛像的位置设在了建筑内地势最高处,营造出强烈的仪式感。王爷庙东南和西北立面紧邻周围民居,整个建筑立面较厚实,仅开少许小窗,建筑采光通风紧靠内部院落。

在古镇重重叠叠的房宇间,几栋巴渝罕见的徽派风格建筑间插其中,让人称奇叫绝。位于塘河场老街正街上的王爷庙,建造于明代,面积750 m2,砖木石结构,外墙由烧铸“王爷庙”三个字的火砖砌成。由古代塘河船帮集资修建,供奉王爷,祈求行船平安,驱赶瘟疫。建有正殿、戏楼,两侧有书楼。正殿和戏楼均是木制雕花,均为飞檐画壁。戏楼台额上犹存的松、竹、梅和篆楷文字与图章更显当年卓越风姿,这些篆楷文字、图章和四君子图案的木刻装饰,与塘河周边其他戏楼的装饰完全不同,足见当年建造“王爷庙”时的独特构思。

王爷庙屋顶的风火墙是徽派建筑之精品。圆弯式的风火墙呈拱形,两面墙就像两座拱形桥,装饰非常巧妙,最里面是宽大的白色边框,用天然植物颜料彩绘的图案,中间是灰黑色的立体造型,顶端用白色细线条勾边,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夺目。

此庙建国前为乡中心小学校址。后来学校搬迁,改为供销社驻地。1995年又恢复此庙,供有“三菩萨”、“孔子”、“李冰”等塑像。有常住人员护守,至今保存完好。

3.3 朱家洋楼

位于塘河老街正街,沿街而筑的朱家洋楼更是别具一格,它建于清代,砖木结构,面积500 m2,一楼一底。

朱家洋楼把西方的建筑文化插进这重重叠叠的中式建筑中,外立面突出的欧式元素与整个古镇川东风格之间的对比,更能凸显其特殊的气质。但其屋顶依旧为传统的中式剖屋顶,又使得其在形态上也能够适应古镇的整体风貌。立面采用拱券结构营造出二楼阳台空间。二楼窗洞设计采用完整的几何元素,有三角形、圆形、拱形等。

洋楼面宽较小,可内部进深却大。洋楼内部是传统的中式天井院落布局。整个建筑就一个小天井,能满足基本采光通风。建筑内部二层前后两部分通过连廊相连。后半部分是主人卧室,景观面俱佳,河岸景色尽被收入其中。

3.4 会馆

龙门号船帮会馆位于塘河老街正街,面积520 m2,一楼一底,建于清代,砖木结构,是古时塘河撑船人休闲聚会之地,亦称“船帮会馆”。马头山墙、卷棚斗拱、撑弓雀替,结构之精巧、工艺之精湛,足见作为船帮会馆的龙门号当时胜极之至。

石头墙上有像铜钱一样的洞孔,是龙门号船帮会馆的下水口,雕凿得相当精细,它无言地见证了塘河曾经的辉煌。

3.5 寨门

塘河古镇地处渝、川、黔交通要道,自古为水运要冲,明清时期即为重要的边贸物资集散地,是日开夜闭的半城堡古镇。在塘河古镇的老街区街口、河边街口和街尾分别有三道石寨门,这三道石寨门分别是北门、东水门和南门。当地居民把它们叫做“闸门”。以前,一到晚上就把三道“闸门”关上,将街区、集市封闭与寨门内,以保街区安全。如此格局,在我国的边贸集镇中是十分罕见的。这三道寨门至今整体保存完好,它们见证了古镇千百年来的风雨历程,似乎在向人们述说着曾经的历史。

塘河古镇是现今重庆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之一,当地政府正在着力开发古镇的商业价值,但却保存它现有的原汁原味,只做基本的维护,不在古镇区域修建新的仿古建筑。这样的观点是现在古镇保护最缺乏的。希望这样的观点能持续,将塘河古镇继续完整的保护起来。

[1] 季富政.采风乡土——巴蜀城镇与民居续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 卢济威,汪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何智亚.重庆古镇[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4] 段进,季松,王海宁.城镇空间解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 朱晓明.历史、环境、生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会,2001

猜你喜欢

古镇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古镇梦
千年古镇
有个古镇叫大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