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段式”教学组织形式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14-04-02曾九江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工学体系旅游

曾九江,刘 华

(江西工程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5)

据 《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到2008年底,全国设置有高职教育旅游管理类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1043所,设置有旅游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共1964所(个),其中设置有旅游管理专业 (含方向)的有916所 (个),占46.64;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校生人数为430904人,其中旅游管理专业为189231人,占43.91%[1]。旅游管理专业始设置于1985年,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专业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尤其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短短十来年时间里,更是迅速膨胀。“招生好、就业好、效益好”使旅游管理专业成为学校里的“三好专业”,成为学校的“宠儿”,社会的“香饽饽”。近年,旅游管理专业招生人数呈下滑趋势,有些学校甚至已经招不到生,专业自然消亡。

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类似于当年的计算机类专业,象潮水一样,说涨就涨,说落就落。固然,社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是影响专业招生人数的主要原因,但多年来困扰旅游教育界和旅游业界的“供需错位”问题[2],也是其重要原因。所谓“供需错位”指的是,一方面旅游院校培养了大量旅游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又出现“人才荒”,大量的旅游人才转行或离职。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我们的学校和老师要去反思,就是当旅游管理专业迅速发展的时候,有没有去认真思考专业的建设,思考了又有没有付诸于实际的行动,行动了效果又如何。我们无法左右影响旅游发展的政府、行业、企业等因素,但我们可以左右自己。因此,探讨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人才培养体系是解决旅游人才“供需错位”问题,保持旅游管理专业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什么是体系?汉语词典释义为: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如工业体系、思想体系等。由此可推,人才培养体系是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种因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共同为培养人才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的学校,他的办学不是孤立的,而是要与各方进行互动,才能培养真正的社会和企业所需的人才。在这点上,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即培养高水平的有一技或多技的人才,这里的“技”应包括技术或管理等技能。为使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符合规格要求,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下称“12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12号文件”明确了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八大要求[3]。这些要求实际上就是要探索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2.专业本身属性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行业指向性非常明显、实践性要求较强的专业,其培养的人才要能够熟练掌握旅行社、导游服务、旅游景区和旅游饭店等岗位的操作技能。这就要求其在培养人才的时候,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要帮助学生获取行业准入资格证书(如导游人员资格证书),要安排学生到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而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大力支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有政府、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体系。

3.行业企业的需要。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旅游行业是一个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对大多数人来说,的确如此。但如果要成为接待国家元首这样的旅游服务人才,那这个门槛又是高不可攀的。旅游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一项优质的服务是需要千锤百炼、反复实践得来。因此,不管你是何等学历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都必须 “从基层做起、从服务员做起”。基于这两方面因素,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尤其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养成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加深对行业、企业特点的认识,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二、“五段式”工学结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论意义

“五段式”工学结合教学组织形式[4](本文以高职为例)是指学生在校三年期间,突破原有的学期界限,把人才培养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进行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见表1)。其理论意义在于:

1.顺应了高职教育发展需要。“12号文件”指出:“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五段式”工学结合教学组织形式把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无疑满足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2.遵循了高职教育客观规律。“12号文件”要求专业人才培养中的 “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这一要求,大多数学校都可以保证达到,但如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达到完美统一,这就不一定都能做到。“五段式”工学结合教学组织形式的提出,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她遵循了一个“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往复的教育客观规律,避免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前后割裂。

3.适应了旅游行业旺季用人的客观需要。每年的暑假前后是旅游行业的传统旺季,尤其是旅行社表现更为明显。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尤其离不开旅行社的支持,那么,作为学校是否也应支持旅游行业旺季用人的实际情况。其实,这也是相互的过程,因为学生旅游旺季在企业实践锻炼,虽然辛苦点,但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也是相对较多的。因此,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如果学校不能满足企业需要,那么要企业支持学校也就难了。“五段式”工学结合教学组织形式解决了校企合作两难的尴尬境地。

4.符合了当前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是文化成绩相对较低,动手能力相对较强。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要求,比起坐在教室里听45分钟课,他们更愿意动手去做某一件事情。“五段式”工学结合教学组织形式既保证了学生学习足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动手”和“手脑并用”的过程,符合了当前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表1 “五段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三、建立“三结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五段式”工学结合教学组织形式的提出为旅游管理专业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导向。笔者对江西的5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3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显示:29个学生接受“五段式”工学结合教学组织形式;所有学生认为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互培养,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岗位胜任技能,有助于加深对行业、企业的认识。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旅游淡季校内理论教学为主与旅游旺季企业实践教学为主相结合、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职业素质养成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三结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下简称“三结合”人才培养体系)。“三结合”人才培养体系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它的实现与发展在于“五段式”工学结合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效实施。可以说,如果没有“五段式”工学结合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效实施,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因此,本文探讨建立的“三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是以“五段式”工学结合教学组织形式的开展为前提的。

前文所述,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相互支持与配合,共同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三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有机地协调了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发挥的价值与功能,有机地实现了各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共赢(见图1)。

图1 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赢图

1.协调了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发挥了企业的功能与价值。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是决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又在于双方能否实现共赢。因此,学校要为满足企业的季节性用工改变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企业要为培养符合自己需要的人才承担应有的责任,双方应建立深层次“校企合作”顶岗就业模式。这里的深层次是相对于大多数“校企合作”仅停留于满足企业用工需要的顶岗实习模式而言,在此模式下,学生没有系统的培训,没有远景目标规划,学生做完半年或一年,重新面临就业或失业。而深层次“校企合作”是企业为培养自己的员工或未来的中基层管理人员而一起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里的全过程包括“五同、四进、三有”。“五同”是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共同参与编写教材、共同参与实践教学、共同参与岗位技能考核、共同参与顶岗实习方案制定;“四进”是指“企业文化进教室、企业设备进学校、企业经理进课堂、企业案例进教材”;“三有”是指学生素质有提升、学生就业有保障、学生发展有前途。

2.协调了与政府的关系,让更多学生获取导游资格证书。在“三结合”人才培养体系中,政府的参与与支持对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学校应重视发展与当地旅游行政部门的关系,要让自己的专业教师参与到本省导游资格考试的工作中去,如担任面试评委、参与编写教材。要把本省导游员资格考试的科目引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考试科目开设相应课程,并选用考试参考教材为教学用主教材,以保证学生获取导游资格证书,从而获得进入行业的敲门砖。

3.协调了与行业的关系,让教师成为行业专家。一个教师在行业的影响力可以带动整个专业在行业的水平,从而提升学校在行业和社会的影响力。学校要提供各种机会和政策,让教师提升自己在行业的水平与地位,成为在行业具有一定话语权的专家。只有这样,才能获取专业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专业才能不断发展,才不会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

当然,“三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仅仅是一个骨架,他的成长还需要不断的增添血肉。因此,日常的教学与管理也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1]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986c54a3284ac850ad0242a8.html

[2]吴巧红.从供需错位看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4(S1):22-25.

[3]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012102 336379&cata_id=N003

[4]曾九江,刘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64-66.

猜你喜欢

工学体系旅游
盐工学人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旅游
工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